如何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的结合
2015-09-06邢立东
邢立东
摘 要: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使其形成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性格。学生作为体育课中的主要参与者,需克服各种困难,超越自己;老师需以身作则,耐心引导,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德育; 培养 ; 价值观 ; 荣誉感
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而德育贯穿教育始终。人们常会提到德才兼备,为什么将德放在前面,因为德比才更重要。曾经有学者这样说过“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因此,我们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体育课作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然而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培养的结合,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要实现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须加强课堂纪律性,保证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将体育教学与德育培养实现结合,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具体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品质呢?
一、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比如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 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二、培养集体荣誉感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三、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如在我国举行的 第43届世乒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国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终于夺得了全部项目的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在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珍惜我们这块德育阵地,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