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阐释的实践维度

2015-09-06孙道壮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实践马克思主义

孙道壮

摘 要:马克思从内容上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从作用形式上穿越了意识形态的幻象,并从实践维度对意识形态予以了阐释,让我们认清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并从实践中不断开辟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从实践的维度,对意识形态从内容和形式上予以阐释,并最终回到实践,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马克思从内容上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揭示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由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托拉西首先提出来的。他把意识形态称作“观念的科学”,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包含着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共和主义的信条,而这与拿破仑的恢复帝制的政治理念是相冲突的,因此拿破仑在俄罗斯失败后回到巴黎,强烈谴责观念学者:“我们美好的法国所遭受的病患应归罪于观念学,那种虚幻的形而上学,它晦涩地寻求民众立法基础的初始推动力,而不是去利用人类心灵和历史教训所知晓的规律。这些错误不可避免地,而且在事实上,导致了嗜血人物的统治……如果有人得到召唤来重振一个国家,他必须采取绝对相反的原则。”[1]拿破仑将托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这种批判使得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观念的成见成为了欧洲人家喻户晓的常识。

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对意识形态的重要看法:“即使意识形态的形式是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2]这就说明,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并非是人们完全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过程的产物。这个看法对拿破仑时期形成的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虚假观念给予了批判,并揭露了其虚假性的根源。马克思认为,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统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这就很清楚地呈现出了社会物质存在及阶级的关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取决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关系,同时又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以一种幻想的形式来表达的阶级关系。很显然,马克思指出以意识形态对阶级关系的表达是不真实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对真实的阶级关系的弯曲。这样就指出了,一种意识或观念是否可以界定为意识形态,关键是看它是否起到了掩饰的作用,也就是使统治阶级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不被发现。而意识形态,也就被置于阶级对抗和阶级冲突的背景上,它发挥的主要作用或功能却是掩盖或模糊阶级矛盾。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具有虚假性,他批判了剥削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意识不具有虚假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它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要维护,因此,不需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也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所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其执政党思想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虚假性也会完全自行消失。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从形式上对意识形态幻象的穿越

从意识形态的作用形式来看,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努力挣脱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知与非知之间进入了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价值多元的社会,造就了各种扑朔迷离的幻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带来了穿越这重重幻象的可能,让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是如何控制我们的,并进而认识到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认识自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了关于意识形态最为经典的定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4]人们在感觉不到意识形态之时,其实就是意识形态最强大之时,因为意识形态已在无意识间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实践中。而什么是意识形态的幻象,幻象究竟何在,齐泽克在理解这一定义时,给了我们新的角度。“幻觉并不出现在知的那个层面,它已经出现在现实之中,出现在人们正在做的事物和人们的行为之中。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社会现实本身,他们的行为是由幻觉和商品拜物教式的倒置所引导的。他们所忽略和误认的,并非现实,而是幻觉在构建他们的现实,他们真实的社会行为。他们明明很清楚事物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幻觉是双重性的:它寄身于对幻觉的视而不见之中,这样的幻觉正在建构我们与现实之间的真实、有效的关系。而这一被忽略了的无意识幻觉,可能正是被人称为意识形态幻象的事物。”[5]他认为,初看起来,幻象存在于知的层面,但实际上幻象存在于行的层面。以商品拜物教为例,人们很清楚,在日常生活中的货币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是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化的结果,但是人们往往把货币的价值误认为其本身的自然属性,把货币看成是社会财富的象征。因此,在他们的行动中,他们已经被货币的幻象所支配,将具体的特殊的事物颠倒成普遍的事物的表现形式,抽象的价值仿佛成了真正的实体,化身于一系列具体的商品之中。这种拜物教的倒置,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幻象并不是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已经成了他们实际行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们明明知道,但还是去做,这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的幻象。只有认清意识形态的幻象和其作用形式,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克思所带给我们的,并不是要摆脱这种意识形态的幻象,而是要穿越这种幻象,让我们在实践中寻找真正能够实现人的自身解放的意识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的实践

当我们从内容和作用形式上理解了意识形态的本质,进而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有基于对实践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新认识。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实践不再仅仅是指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或者科学的实验行为或者某种理念活动或者感性直观,而是指感性活动。这种感性活动,以人的价值观念为尺度,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所认为的实践,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批判的革命的感性活动。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金钥匙。

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立足于实践之上的。首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人类社会历史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资产阶级的肯定,就说明马克思抛开了非此即彼的,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就必须要推翻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的狭隘的肤浅的观点,而是要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其次,马克思认为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即成为真正的人,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价值理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自由、民主、博爱等价值信念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终极理想,充满着理性和进步,充满着摆脱束缚、实现解放的精神和信念,这和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和精神存在着深层的一致性。尽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批判吸收,但却是建立在对其追随和坚信的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主义其次是建立在对实践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首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做出肯定的同时,也表示了极大的讽刺。“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6]在异化中,人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是成为产品的奴隶,人类在征服对象世界的同时也被对象世界所征服。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异化劳动却使人的这种本质属性变成了自身痛苦的来源。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并不代表马克思彻底否弃资本主义,而是表明他面对事实本身,重新思考实现人和社会终极价值理念的道路。其次,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理论自身的批判。“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实现了哲学本身的根本转换,使思想从经院回到实践,回到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本身,使世界认清了本身的意识。

3.马克思主义最终追求的是对实践的重建,这种重建,突出体现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上。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如何面对未来,马克思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而共产主义并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除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体现着马克思对实践的重建的理念。“因此,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9]共产主义就是一种扬弃和复归,是真正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认识,不只是一种感性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辩证的立场,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

注释:

[1]转引自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05,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5]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580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实践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