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判断
2015-09-05陈桂龙
文|本刊记者 陈桂龙
新思维,新常态
1、互联网+成为智慧城市新思维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智慧城市凸显区域合作
2015年3月,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3、数据挖掘的社会价值不断彰显
中国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行业平台和企业等不同的实体机构中。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各类数据将呈现井喷之势,各类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类应用的推广及普及将有效盘活积存数据,挖掘数据潜在价值,消除数据盲点,为城市决策者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等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应用将会在各行各业呈现绽放之势。政府方面将着力打通部门之间藩篱,形成数据共享,方能进一步进行大数据挖掘,服务于城市建设。
新目标,新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融入更多创新元素
智慧城市建设多年,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与教训,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一般拥有四种模式:一、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二、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管理;三、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四、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公众购买服务。智慧城市运营模式会融入更多元素与色彩,“PPP模式”、“众筹”等理念与模式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植入到现有的运营模式中去。
2、移动端帮助城市服务无处不在
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服务项目是城市宜居的核心标准,这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更考验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将来会相互配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给市民生活带去更多便利。订餐、打车、学习、医疗……各种形式的城市生活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移动互联网为中国信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公众正在以越来越便捷的形式获取各种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将“人”与“公共服务”全面连接,大幅提升社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移动服务端的推广,将带动和促进交通、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城市生活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普惠全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智慧政务仍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全国各级政府加快普及网上政务服务。浙江省基于云平台构建了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行基于网络空间的政务工作模式,将政务服务向网络平台迁移,实现9000多个事项的在线办理。中国政府网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增强政民互动和网上服务能力。北京、天津、安徽、山东、陕西、江西、辽宁等地纷纷建设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为响应国务院最新的57号文件,明年会有更多的地方基于网络空间实施政务主动服务,尤其是并联审批事项的线上服务。2015年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管理创新促进资源配置高效透明。政府方面将重点推动政务在线服务。
4、智慧社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争夺点
近些年,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其中数字社区、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项目层出不穷。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2015年智慧社区建设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
重经济 重民生
1、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新的支撑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建设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体现。而信息安全作为辅助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政府方面将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
2、智慧城市更加注重信息经济的发展
作为新技术革命创新产物的信息经济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基于虚拟空间的信息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安全、便捷、低碳的电子商务将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交易形态。非物质化的网络文化打破了文化载体、内容和传播的制约,加速了文化传播,成为各国信息经济化和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构成因素。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不可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预计未来几年,信息经济会更加促进和带动传统经济的飞升,信息经济将更加扎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方面将更加鼓励和扶植传统经济转型与新兴产业的信息化发展。
3、民生类服务平台的涌现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14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通知指出,信息惠民工程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2014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计80个城市,旨在通过试点城市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探索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未来,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城建等部门信息系统将逐步整合共享,形成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市民提供及时、简单、便捷、虚拟化的生活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娱乐等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将逐步优化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民生类的服务平台将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并会结合政府的政务云与移动网络,因地制宜,结合4G网络推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覆盖,以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