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气平衡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初报
2015-09-03黄宇丽
黄宇丽
(广西万千种业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初报
黄宇丽
(广西万千种业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探索水气平衡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增产效果,为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于2015年晚造,以兰优2093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水气平衡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水气平衡栽培水稻有效穗增加20.15万穗/hm,每穗总粒数多6粒,每穗实粒数多8粒,成穗率提高9.6%,结实率高出2.1%,增产稻谷1044kg/hm,增产13.69%。水气平衡栽培具有节约水资源,增产效果显著,技术操作简单,易懂可行,可在我区大力推广应用。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常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1 兰优2093品种概述
兰优2093由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选育,品种来源于兰A×R2093,R2093是用“R972”与“F610”杂交系选育成。该品种属感光籼型三系杂交稻,剑叶直立、稍内卷,叶片绿色,谷粒秆黄色,稃尖紫色,无芒,叶鞘紫色,谷粒长9mm,长宽比3.8。桂南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7d左右,比对照博优253早熟3d左右。该品种的农艺性状(平均值)表现是:每亩有效穗数250.5万穗/hm,穗长23.8cm,株高106.2cm,每穗总粒数163.1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3.7g。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9级,感稻瘟病,中感-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9%,整精米率65.7%,长宽比3.3,垩白米率45%,垩白度47%,胶稠度79mm,直链淀粉含量21.1%。2011年兰优2093参加桂南稻作区晚稻感光组区域试验,折合平均产量为7495.5kg/hm,比博优 253(CK)增产 4.50%;2012年续试,平均产量为7513.5kg/hm,比博优253(CK)增产3.22%;两年试验平均产量为7506.0kg/hm,比博优253(CK)增产3.86%;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461.0kg/hm,比博优253(CK)增产4.09%。
2 水气平衡栽培概述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是指水稻移栽后全生育期田面不留水层,在水分敏感期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间的湿润,其他生育期实行旱管,使水稻各生育期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种新栽培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促进前期分蘖发生的优势,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利于根系的生长,总根数、白根数、根长、根干重分别提高10~30%、40~100%、5~10%、10~40%,灌浆期根系还存在较强的新生能力;有利于优化水稻的产量结构,使水稻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统一,产量提高5~10%;节约灌溉用水60%以上。此外,由于减少了稻田泡水时间,土壤可经常接触空气,减少了甲烷和有毒物质的产生、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保护了生态环境。
3 水稻水气平衡栽培对比试验
3.1 试验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南宁市兴宁区五塘农科所,试验区内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灌良好。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保水保肥力强,适宜水稻生长。试验品种为兰优2093,由广西万千种业有限公司供种。
3.2 试验田处理
试验田前作为早稻,在早稻收割后犁耙沤田7d。抛秧前再进行犁耙田一次,做到耙平耙匀。
3.3 试验田间设计
试验田面积0.1hm,将试验田分成两个小区(在田中间筑小田埂),每小区面积为0.05hm。一个小区作水气平衡栽培试验,另一个小区作常规栽培试验(对照田,ck,下同),不设重复。
3.4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播种期为7月10日。播种前做好晒种、浸种、消毒和催芽工作。播种时按每亩大田50个434孔塑盘育秧,用壮秧剂0.5kg与适量泥浆拌匀,灌满秧盘并整平后播种。
3.5 田间开沟设计
水气平衡栽培试验小区按2.5m分厢开厢沟,宽度30cm、深15cm,四边沟宽30cm、深20cm,沟泥均匀摊撒在厢面上。常规栽培试验小区不作开厢沟处理。
3.6 合理密植
抛栽期为7月25日。抛栽密度为33.0万蔸/hm,基本苗63万苗/hm。
3.7 科学施肥
按每公顷施纯氮 180~195kg,氮磷钾比例为 1.0:0.5:1.0。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方法,即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低位分蘖成大穗,中后期适当控氮,增施钾肥。
3.8 水气平衡管理
水气平衡栽培试验小区从抛栽秧到返青立苗,大田要保持厢沟有水,厢面湿润,以促进扎根和前期分蘖早生快发。每公顷分蘖数达345万苗左右时,需要排干全田的水,使养分集中到早发的有效分蘖;在灌浆乳熟期忌干旱缺水,应保持厢面湿润,做到断水不缺水,以利籽粒饱满。而常规栽培按常规方法管理。同时,要做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4 结果与分析
4.1 对水稻禾苗分蘖动态变化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到,水气平衡栽培通过调节田间需水量,以水调气,让水稻根系的水气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通风透气和增强了氧气吸附量,根系发达,促进了早期低位分蘖的早生快发,同时充分利用水分,达到节水作用。水气平衡栽培的有效穗数、成穗率比常规栽培均有明显提高。
表1 不同栽培方式禾苗分蘖动态
4.2 对水稻经济性状因子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到,与常规栽培相比,水气平衡栽培的每穗总粒数多6粒、实粒数多8粒、结实率提高2.1个百分点、千粒重二者相差不明显。分析原因:采用水气平衡栽培,其水稻根系发达,禾苗早生快发,无效分蘖减少,促进了主茎和有效分蘖优生快长,提高了成穗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平衡发展,从而达到穗大、穗多,籽粒饱满的目的。
表2 不同栽培方式经济性状及产量
4.3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验收结果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折合产量8671.5kg/hm,而常规栽培产量7627.5kg/hm,水气平衡栽培比常规栽培每公顷增产1044kg,增产13.69%。由此可知,水气平衡栽培法不仅实际操作方法简便,易懂可行,并且增产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5 结论
综上所述,水气平衡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改善水稻根部环境,促进水稻的根系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促进低位分蘖早发且多,具有明显的节水与增产的效果,适合在我市进行推广与应用,属于水稻的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水气平衡栽培技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环田沟和厢沟的固定工作,确保全田各环节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控制与调节;其次要做好关键时期田间水分的管理工作,确保水气平衡栽培技术增产增效作用的充分发挥。分蘖期主要以保持厢面湿润为主,这样可以促进低位分蘖的快发早生,每公顷分蘖数达345万苗左右时,需要排干全田的水,使养分集中到早发的有效分蘖,以提高分蘖成穗率,控制无效分蘖数;在幼穗分化期应确保厢面的湿润,避免禾苗因贪青生长,导致倒伏的发生;在灌浆乳熟期忌干旱缺水,这个时期是籽粒充实的关键时期,否则易引起叶片早衰,导致籽粒的饱满程度受到影响,应保持厢面湿润,做到断水不缺水,以利籽粒饱满。
[1]周梅,李金旺,钟盛鑫.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对比研究[J].杂交水稻,2013,01:44~47.
[2]桂农发.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5,05:52~54.
[3]李堂水.水稻水气平衡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研究[J].农村与技术,2014,11:4.
[4]何金旺,陈爱秋,张鹏.水气平衡栽培不同栽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1,05:39~40.
S511
A
1005-7897(2015)11-0090-02
2015年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金项目(南财农[2015]241号)。
2015-11-11
黄宇丽(1980-),女,助理农艺师,大专,主要从事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繁育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