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发展特点
2015-09-03胡大伟
胡大伟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4100)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发展特点
胡大伟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4100)
清朝末年,中国由于国力孱弱,制度落后,受尽列强欺辱,随着和列强的被动交流,到20世纪初,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设立新式学堂。而遭到八国联军沉重打击的清王朝也迫于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于是宣布实行“新政”。就这样,教育救国兴办教育便成为清朝维护统治的策略并推行到全国施行,各类新式学堂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晚清四川的新式教育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涌现和兴起的。
一、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20世纪初年,四川新式教育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名列全国前茅,受当时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政策的推动,四川督府用强硬的奖惩措施应对兴学之中的阻力,1905年,总督锡良对学堂“规模整齐”、“尚有条理”、“开办最多”的15个州县官记功;对“办事延宕”、“事多敷衍”、“一堂未办”、“禀报欠实”的11个州县官记过。这些举措对鞭策官吏锐意兴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四川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兴办新式学堂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拥有一定资产的商家开始重视教育。有的商家则积极投资教育,不仅大量捐资助学,还私人创办新式学堂。再次是由于总督的大力推动,四川新式学堂的发展离不开四川历任总督的大力支持。20世纪初年,四川先后几任总督都倾向于“新政”,对“新政”持欢迎态度,对兴办新式教育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最后是由于绅民的支持,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损害了当地士绅的切身利益,士绅迫切地希望中国能恢复强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面对清政府的新政和新式教育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他们或是捐出土地兴办学堂,或是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还有的留学日本,回来后参与新式教育的建设。
二、新式教育呈现出的发展特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的新式教育成绩卓著,全国闻名。其发展突出表现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式学堂数量大。
“新政”开始之前四川的新式学堂仅有2所,在校学生1550名;而到了1907年,新式学堂数已达7793所、在校学生244538名;1910年更增至学堂11387所、在校学生411738名[1]。几年的时间,四川新式教育呈爆发式的增长,尤以学堂数和在校学生数为代表,学堂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增长406倍和265倍。并且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新式学堂和在校学生数逐渐位居全国前茅。1909年四川教育成绩与原教育大省地处京畿要津的直隶省的关于学堂数和在校学生数的对比,详情如下表:
省份 新式学堂 在校学生数四川 10661 345383直隶 11201 242247
2.新式学堂种类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夕,在四川,除了大量的普通的新式学堂,还有各种类别的许多学校,从种类上细分有普通学堂、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师范学堂,普通学堂在层次上可细分为蒙养院、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专门学堂有军事、医科、法科、艺术、文科等门类;实业学堂培养民族资本所急需的工人和技术人才包括农、工、商业学。师范学堂类包括有各级师范,在省城有通省师范学堂、府州有优级师范学堂、县城有初级师范学堂、乡村应急的传习所、讲习所等类别。
3.新式学堂分布广。
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四川140多个县改建了各式新式学堂,其中也包括盐源,茂和其他边远地区。清末四川兴学的浪潮延展到了川边藏族聚居的原西康省辖区,1906年平定川边地区喇嘛和土司叛乱之后,出于稳定当地局势,培养亲附中央的人才,四川督府在当地大力推行“新政”,川边地区由此出现了兴学的热潮,新式学堂在川边地区的迅速兴起。据史料记载:1907年,实施“新政”以前,川边地区仅有2所学堂,学生数不足60人;1911年,川边地区学堂就达到200余所,学生数9000余人[2]。川边地区新式教育发展详情如下图:
年份19071908学堂数234学生数6010331909 39 15001911 200 9000
新式学堂的种类除了主要的官话学堂之外,还另设有高等学堂、普通初等、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在四川督府的大力提倡和大量支持下,川边地区新式学堂从无到有,学堂的分布也由局部地区扩展到整个四川边地。川边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有利于对边地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紧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等历史作用。
4.学堂教学内容新。
旧式学堂为了科举取士,重视伦理道德,着重于经义的学习,而忽视自然科学。新式学堂打破了这一传统,改变了只学四书五经的课程范畴,增设了西方自然科学,以及西方人文学科的教学课程。在小学堂保留了传统的经学类的课程,增设了算术、史地等新课程,在高小还特别增设了选修科,如:农业、手工等科目。中学堂的科目相对应的增设了许多课程,除原有的经学类课程外,还新增加了如:物理、化学、理财、外语等西学科目。更高一级的高等学堂则进一步设有医科、农科、工科等西方学科。四川发展快速的专门学堂的课程设置则更自由一些,有自主的选择权力,大肆增加相关西学的门类课程,减少甚至取消了读经、刮帖的经学类课程。例如四川中等工业学堂矿业科的传统课程只有修身一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课程。
[1]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第3期:245-270.
[2]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