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探微
2015-09-02刘仲艳
刘仲艳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课外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5—0069—01
研究性学习是从课堂、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师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而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如在进行“盐类水解”学习时检测NaCl、NaAc、NH4Cl三种盐的pH值,通过实验现象教师提出盐为什么显酸性、碱性、中性?对此学生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结合水的电离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盐类水解的实质。在进一步复习时分别检测NaHSO4、NaHCO3、NaHSO3三种盐溶液的pH值,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又可提问:为什么有些酸式盐溶液显碱性?指导学生从水解和电离两方面考虑,通过充分讨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观察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当学生看到钠与水实验的奇妙现象时,教师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学生急于找到答案。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搞清科学问题,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
3.整理学习资料,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别人的”东西,将“别人的”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过程中,便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如就中学化学计算方法归类,先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各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最后总结出守恒法(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溶质守恒、微粒数守恒、转移电子数守恒)、平均值法(式量平均或组成平均)、差量法、极值法等规律性知识。
二、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五个阶段,教师在这五个阶段中都要给予充分指导。
第一阶段,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可将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展开课题研究,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例如,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结合氯气的性质,让学生研究新的氯气发生装置,防止氯气污染实验室环境;学到“化学平衡”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活生产中有关平衡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勒沙特列原理来解释、调节这些平衡等。还可以从简易实验入手,如从鲜花中提取代用酸碱指示剂、改变花的颜色,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方案。学生可以单独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成立课题小组。每个课题小组一般3-5人,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个性、家庭和社会背景、化学成绩、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建组后每一个课题小组要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调研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着力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阶段,搜集资料。资料的搜集必须广泛,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一般方法,或者与学生们一起参与收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体验学习、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
第四阶段,定向研究。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教师可以组织集体讨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名指导者甚至是合作者。定期检查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总结,使课题逐步深入,落到实处。
第五阶段,课题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图表、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课题论文等形式得出课题结论,完成课题报告,然后是成果交流,校刊发表或推荐到相关刊物交流、发表,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成就,感受乐趣,获取精神的正能量。
总之,在化学课堂内外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仅学到书本知识,更具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本的科学素养基础。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