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09-02周金飞
周金飞
摘要:我们数学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要敢于标新立异,应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体验数学;自主探究;大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44-1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主动去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与好奇,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从而让学生主动亲近数学。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像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
二、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体验数学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而所得到的知识也将会更牢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成功和进步,体验数学的魅力。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我认为在课堂上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去体验、感悟。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由于受上学期平均分的影响,多数同学都是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2支;或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5支。是啊,前面讲的平均分都是正好分完,现在有剩余也是一种平均分,怎能真正理解。我又提出要求:现在老师请小组长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组里的每一个人(每组4人)。在汇报结果时,有小朋友说:10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还有2支不好再分。有小朋友说:必须先拿走2支才好平均分给4人。我追问:为什么这2支不好分呢?班长理直气壮地说:老师,现在只剩2支,我们组却有4人,给谁都不公平啊。我说:那你们的意思是必须把这剩下的2支铅笔放在旁边,才能公平,才能平均分,对吗?学生一致同意。我又建议:现在你们还能再分一分吗?由于有了前面的讨论,学生很快知道10支铅笔也可以分给3人、6人、7人、8人、9人。小学数学尽管浅显,但要让学生真切理解某问题的内涵,还须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领悟。试想:如果没有前面不好分的体验,又怎能使学生明白余数的含义;如果没有前面把不好分的放在旁边,又怎能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也是一种平均分。有时,放手让他们去做,去体验数学,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自主探索,让孩子在思考研究中想说就说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他们在分析新问题时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更是使学生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及时反馈,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提高数学
自主学习的原则是学生主动地投入和反思,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理解,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启发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程度上了解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促进部分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粗心,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认真检查,等到老师指出他这题有错时,多数学生都能自己改正,而在考试时要求了一遍又一遍的检查,却没有几人真正做到。我在教学中也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题目,多数学生能把算式列对,但计算却总要出问题,班上几个优生也是如此,所以很难考到100分。不是计算错就是题目上的数字抄错了,如题中387,他就可能抄成378。唉!这可怎么办呢?某天在做试卷时,多数学生做完后,又像平时一样开始躁动起来。于是我要求他们按我的要求来检查……,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开始检查起来。结果,试卷收上来一批,正确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看来,学生以前只知道要检查,但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检查,有了方法,也就有的放矢了。所以我们还是不能一味地怪学生,一定要引导他们及时反馈,让他们在自我反思中提高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