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研究
2015-09-02潘林峰
潘林峰
摘要: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过程中,我校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增强了课程开发意识,认识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是要学习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利用教材和重构教材。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活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23-2
多年来,我校百工教育特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广泛影响。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我校积累了符合课程改革价值追求的宝贵的课程建设经验。为了让这些经验推而广之,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与启示作用,带动学校课程的整体发展,我们明确了从百工课程向活力课程转型的课程建设目标,旨在通过转型,让办学特色全面融入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之中,发挥办学特色的全盘性、辐射性、发展性功能,提升本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实施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一、我们的行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
1.组织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谈到课题研究,教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首先要在学校营造科研氛围,破除教科研的神秘面纱。通过宣传、督促、检查等措施,使课题组教师充分意识到教科研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教科研是解决教学现实问题、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路径,使他们从相信、依靠,到主动参与教科研。在学校层面上,鼓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阅读教学杂志,并在学校主页及时公布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信息,鼓励发表或获奖教师再接再励,以对其他教师起到促进作用。
在组织形式上,学校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学校从外面聘请了高水平的专家来为教师作教科研报告,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和写作能力。区教科室周金虎副主任和张玉昆副主任均为我校教师做了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培训,广大教师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不可分割,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
2.突出主题教研,让课题扎根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通过教研组长的用心组织和策划,让每位教师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每学期初各教研组针对子课题内容确定二级子课题,作为本学期研究的主题。我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周活动,学校要求在活动周每个教研组必须围绕主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并请教研组长填写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拍好活动照片,汇总后在学校公告栏公示,以便教研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从实施情况看,多数教研组主题鲜明,组织了一些有效的活动。
3.借力课堂观察,构建活力课堂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养。我校针对子课题进行课堂观察的主题有:“有效提问”、“教材的二次开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活力课堂的构成要素”、“学生错误及教师应对策略”等,观察的重点是:是否实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推崇、对发展的引导。通过这一系列开课与课堂观察活动,我们发现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而这些都是构建活力课堂的要素。
4.聚焦课例研究,促进课程校本化实施
为优化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走以校为本的特色教研之路,提高青年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能力,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我校制定了系列课例研究制度:一、每学期备课组要进行1~2项围绕主课题的课例研究;二、要指定青年教师完成执教内容的备课、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和课后研究,最好形成课例研究报告,重点分析教材校本化处理后产生的效果。三、课例要拍成录像,便于反复观察教材校本化处理后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四、通过课例研究积累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尽快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五、教研组积极开展研究,实现课例研究向子课题研究转变,提升校本研究水平。
二、我们的改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带来的新气象
1.我校教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一直以来,学校和教师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对课程没有发言权,课程开发是远离教师的,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无论专家设计出来的国家课程有多完美,如果在实施中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就很难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课程目标,自己有责任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教师角色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倡导教师成为学习者、成为研究者等呼声也越来越高。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其中就包含教师研究和反思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含义。通过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增强了课程开发意识,提高了课程实施能力,认识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2.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师生的发展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校结合百工传统和活力教育的优势,使课程实施更好地适合我校实际,既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适应和满足我校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百工”校本课程是以语文、数学、物理、劳技等国家课程为基础,基于我校传统的百工文化,依托可供学生选择的17个工坊,以“格物致知、创物致能”为基本教育理念,旨在“以工树德,以工启智,以工求真,以工育美”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开设“百工课程超市”,学生每周固定两节课上百工课程。每学期初,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申报,教务处、教科室作选课要求和具体指导,学生选课有三个志愿,填写选课表后,由教务处根据尊重学生志愿和适当调剂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各课程项目的学生名单。
围绕着课题研究,我校教师教科研热情被充分激发,撰写了大量课题论文,2014年在吴江区教科研转型先进集体评比中我校荣获先进学校。我校骨干教师的增长速度位居吴江区前列。虽然我校生源较差,但近几年的中考仍有大部分学科拿到中考优良成果证书,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肯定。
三、我们的认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要做好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师应做到:第一,要学习教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体现了课程专家的集体智慧,是国家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都要依赖这类媒体来进行。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首先要学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基本要求。第二,要吃透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把握了教材内容的精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第三,要把握教材。教师如何看待教材,如何利用教材,首先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第四,要利用教材。利用教材可以是调整教材,也可以是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第五,要重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重组、优化、丰富教材,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对教材中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但需注意的是,重构的起点必须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依据。
在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已步入结题阶段。课题研究的欢乐与曲折依旧历历在目,一堂堂校本化处理的教学研讨课,一次次相互启迪的教学沙龙,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交流活动,使本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当然,课题研究中我们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困惑,这些将与我们得到的成功经验一样,为我校今后的课题研究带来充足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