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训练方法之我见
2015-09-02王政瑞
王政瑞
良好歌唱的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由于合唱是集体活动情绪的相互影响和重要支持,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损害嗓子。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气与声的对抗,声与字的结合,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有说解决好这几个对立统一,才能说得上是正确的歌唱。
一、合唱中的呼吸训练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正确的呼吸不但是歌唱技巧的基础,而且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吸气训练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吸气量、控制力、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并不是说气吸得愈多愈好,我们应该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去加大加深。我们可以双手叉腰,做自然地吸,自然地吐。在我们的合唱训练中,吐气的时值要尽量延长,吐气越慢越好。要求做到“匀、慢、稳”,而且要形成平直的线条。
训练要领:(1)吸气时切忌抬肩。要求学生双手叉腰,体会腰部的膨胀感。(2)缓吐时逐渐增加停顿次数。训练学生要在协调、平衡运动的基础上,逐步做强化运动。(3)要求学生注意呼吸停顿时,腹部保持状态的感觉,并自行对吐气长度进行计数。(4)每次训练最后要将余气迅速吐出,这样可以训练横膈膜。(5)每次训练结束后要做一些缓解和放松的动作,以便使全部呼吸器官松弛。
呼吸练习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常用的长音呼吸练习、跳音呼吸练习都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要知道在歌曲的演唱中每一个乐句的时间长度比说一句话的时间长度要长很多。因此,在合唱训练中特别需要注意强化呼吸训练,其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合唱中的发声训练
在合唱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是齐、准、合。单从发声而言,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发声状态。这无论从独唱还是合唱,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作“起声”。歌唱中起声分为硬起音(激起)和软起音(舒起)两种。在我们合唱训练中应以硬起声为基础,所以,培养合唱团正确的硬起声至关重要。
训练要领:(1)吸气并稍做停顿后发短音(跳音或顿音)。这里我建议可以用无乐音哼鸣来进行练习。哼鸣时要记住声音不要“穿鼻而过”。口内好像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似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歌唱时也就不会产生“挤”与“压”的现象。(2)在训练无乐音哼鸣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有乐音的单音断唱练习。母音的选择,最初应以a、o、u为主,逐步再加e、i母音。(3)在练好单音断唱的基础上,进而再做旋律断唱。(4)当级进的旋律断唱练好后,便可以用分解和弦的旋律断唱,或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旋律断唱。(5)加入和弦断唱,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感觉。
谈到软起音,往往给人以“松弛”之感,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软起的基础仍是激起,在保持激起的气息紧张度下进行发声,只不过在起声前用缓吸气的状态,而发音后仍需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让声音徐缓而出,练习时不要有任何强弱变化。练习软起音,还可以经常运用增加简易的多声部音色模拟的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具有演唱多声部时的协调能力。
三、合唱中的共鸣训练
发声离不开呼吸,同样,发声之后更离不开对共鸣器官的运用。共鸣器官分上、中、下三部分,以软口盖为分界,上面属于上部共鸣器官,下面属于下部共鸣器官,口、咽、喉为中部共鸣器官。所以人声就可分为头声区、混声区、胸声区。合唱训练中应该强调这种统一的混合共鸣,强调音区之间的自然过渡。一般的毛病是:低音部过分强调胸腔共鸣,产生下压而造成位置低或声音出不来。单纯追求头腔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经过鼻、额、蝶窦等腔体,否则就会产生“尖”“挤”“沙”的现象。
训练要领:(1)弱声唱法:这种唱法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概括地说,弱声训练的好处是:声带的张力准确;能够保持色彩的集中,有焦点;能够很自然地掌握调节器的功能(这个调节器就是我们所说的咽腔及软口盖。软口盖是口烟腔和鼻腔之间的一个闸门,也好像自来水龙头一样);这种唱法可以帮助你做到先想后唱。(2)哼鸣唱法: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震动感,好像声音是从鼻上端发出似的,然后慢慢张开唇部来唱母音。哼鸣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即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和声结合的比例准确而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四、合唱中的吐字、咬字
歌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语言的美化与夸张,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无词歌除外)歌唱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体。完美的歌唱总是以清晰而动人的语言作为重要的标志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对语言结构以及其与歌唱发音的关系做一剖析。这就是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的关键所在。“吐字”也有人误认为是“咬字”,咬字与吐字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紧密相连的概念。吐字是指韵母的发音状态与支持点,咬字则是声母中喉、舌、牙、齿、唇不同的起声部位。
合唱中吐字、咬字是否统一,直接影响到声部的音色是否均匀协调,关键就在于对声母、韵母的运用是否统一。
五、合唱中的音响平衡问题
良好的音准与节奏,理想的音色变化,丰富的音响层次,是合唱艺术中最主要的技术核心。音响平衡是音响层次的基础,而对音响平衡关系的处理又以音色与力度以及多声部的局部构成形式为依据。在多声部的合唱中,主旋律与和声背景之间,以及音乐织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在音量、音色上的相互关系与比例,构成合唱的音响平衡关系。指挥排练具体作品,处理其整体音响的平衡关系时,要着重解决音乐织体各要素之间的音量分配问题,因此,音响平衡也体现在纵横两个方面,但纵的方面是主导因素。
正确处理各声部及各织体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1)正确处理旋律及背景织体内部的音量平衡关系;(2)注意主旋律声部在音色、音区上的特征;(3)处理好领唱声部与合唱背景的平衡关系;(4)处理好复调织体中不同声部间的平衡关系。
综上所述,合唱的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