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史话

2015-09-01责任编辑沈少娟

世界建筑导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筑师上海市上海

责任编辑:沈少娟

(文/图)黄元炤

建筑史话

责任编辑:沈少娟

(文/图)黄元炤

董大酉:面对现实、拥抱“现代建筑”的设计姿态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实际上,董大酉是一名代表官方的建筑师,曾被“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聘为顾问兼建筑师办事处主任建筑师,主持《大上海计划》,及接触到政府项目,并予以实践,同时,他也成立个人事务所,开始承接民用项目。在这之中,董大酉面对现实、考量经费,适度地调整设计策略,踏出向“现代建筑”迈进的步伐。最终,在住宅设计中,他对“现代建筑”的试验与追求得到了完全的挥洒,为自己在设计上寻求了一个突破。

As a matter of fact, Dong Dayou was an architect on behalf of the authority, who used to be the consultant and head architect of the architects' offce hired by the "Central Area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Shanghai". He presided over the “Great Shanghai Plan ", and accessed to the government projects and put them in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set up his own office, and began to undertake civil projects. In his practice, Dong Dayou faced the reality, considered and examined the funds, and reasonably adjusted the design strategy, which made him step forward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His test and pursui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as brought into full play in his residential design that sought a breakthrough in his design career.

董大酉,1899年2月1日(农历1898年12月21日)生杭州, 星期三,水瓶座,籍贯浙江杭县(今杭州)。

在清政府与民国时期的浙江一带,籍贯或出生在杭县、绍兴、鄞县、镇海的知名人物较多,其次是宁波、吴兴、平湖与诸暨,其中杭县有孙宝琦(1867—1931,中国近代政治家、外交家)、叶景莘(1881—1986,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叶景葵(1874—1949,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藏书家)、朱博泉(1898—2001,原籍贵州贵筑,生于杭州,中国近代银行家、教育家)、陈汉第(1874—1949,中国近代政治家、画家)、陈叔通(1876—1966,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活动家)、袁良(1882—1952,中国近代政治家、文物保护家)、朱执信(1885—1920,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浙江萧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钱学森(1911—200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中国著名科学家)。以上人物与董大酉较有关系的是陈汉第,他的儿子陈植也是一名中国近代建筑师、华盖建筑的合伙人,而籍贯在杭州的建筑师还有齐兆昌、沈理源、钟铭玉、许窥豹、张开济、陈从周、朱畅中、龚德顺、童鹤龄、黄毓麟等人,他们皆活跃于民国与新中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界,且大部分选择前往上海发展,董大酉也不例外。

迁居与成长于海外、对“建筑”感兴趣、(北京)清华学校

幼时的董大酉随家人迁居海外,成长于日本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城市。有一次,游历意大利首都罗马时,对这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感到兴趣,看到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古典建筑,如半圆形剧场、罗马斗兽场、大杂技场、万神殿、公共浴场等,及一些艺术珍品,便兴起了读“建筑”的念头。之后,董大酉考进(北京)清华学校,接受高等科(4年学制)“中西并学”的培养。那时,“清华”已是一所著名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大部份来自各省立高等学堂,且特别注重英文课,授课时间较多,课程有英文、数学、地理、作文、公民、历史、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国文、修身、地理、历史、伦理学、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等,毕业后的学生可插班入美国大学本科就读,缩短学习年限。

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

1922年董大酉离开“清华”,赴美留学,入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建筑”专业。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综合研究型的高等学府,属美国高校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的成员大学之一。建筑学院建立于1913年,陆续培养一批批建筑师,他们大部分都在明尼苏达州执业。经过两年本科培养后(1924年获学士学位),董大酉继续攻读研究生,并扩大所学范畴,钻研于城市设计专业,这对他以后主持《大上海计划》(1930年)是有所帮助的,1925年毕业,获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

从成长期间的游历于古老城市(罗马),及读研期间的钻研于城市设计,董大酉对“城市”相关方面的知识是挺关注的,之后更参与到实际的操作层面,任“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兼建筑师办事处主任建筑师(1930年)。

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美术考古博士课程、协助庄俊建筑设计工作

读研期间,董大酉已在明尼苏达州等地(圣保罗、明尼阿波利斯等)的事务所实习,任绘图员,也跑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事务所工作。1926年,董大酉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美术考古博士课程(1926—1927),同时也在纽约的事务所兼职。接着,于1928年入(纽约)亨利·墨菲建筑公司(Murphy & Dana Architects)工作,那段时间,墨菲一半时间在纽约,一半时间在亚洲,因他的最大宗生意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项目,尤其又被“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1929年成立)聘请负责《首都计划》的“现代化”城市改造建设工程。短暂工作后,董大酉回国,入“清华”学长庄俊(庄俊回国后,于1914年起在“清华”教英语,推测董大酉曾听过他的课)的事务所,协助其建筑设计工作,估计参与到一些银行建筑的项目,那时的庄俊主打着“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路线,董大酉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正好,中国建筑师学会也成立(1927年)不久,经由庄俊、李锦沛的介绍,董大酉也加入,参与学会运作(1928年年底起)。

合办(上海)苏生洋行、参加设计方案竞赛

1年后,董大酉离职,与美国同学菲利普(E.S.J.Philips)合办(上海)苏生洋行(E. Suenson & Co. Ltd.),并共同参加首都中央政治区图案竞赛,获佳作奖(1929年),渐渐展露头角。而苏生洋行从业人员有浦海(1922—1928),他于1928年入(上海)开宜工程公司工作(1928—1930),1931年入(上海)费力伯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作品“希腊式庙宇”收录在《美展特刊》

此时期,董大酉的作品“希腊式庙宇”收录在《美展特刊》裡。《美展特刊》又名为《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于1929年由教育部初版发行,蔡元培主持,是一本中国近代较早的中国画展览画集,极具参考和收藏价值,收录了古今展览画作400多幅(书画部分190幅、西画部分52幅、工艺美术12幅、摄影23幅、模型设计图7幅等)。董大酉拍摄了希腊式庙宇的要点、标淮的规格体系与梁柱格式,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拍摄出其发展出的艺术装饰,其他建筑师的作品也入特刊内,如李宗侃与唐英合作的“模型”、吕彦直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正面图”、范文照与赵深合作的“原(南京)铁道部模型”、赵深的“法兰西式教堂大门”、范文照的“原(上海)圣约翰大学礼堂透视图”、庄俊的“原(上海)金城银行内部摄影”。

抛弃繁琐的装饰、“西方折中”

1928年秋,原(上海)大厦大学学生人数激增,原校舍(胶州路)无法负荷,校长王伯群决定择地建新校舍。1929年春,在沪西梵王渡中山路购地(约三百亩),由前校长马君武、欧元怀、王毓祥等人赴南洋一带募款,筹备建设经费,而王伯群则出67000馀两银子资助教学大楼之兴建,并将地产向银行做抵押,借贷32万元。男生宿舍(群力斋)、厨房、饭厅及浴室项目由董大酉与菲利普(苏生洋行)承接,采“西方折中”设计,抛弃繁琐的装饰,于1930年初动工兴建,同年陆续完工,大夏大学随即迁入使用。

20世纪30年代前,回国实践初期(1928—1930)的董大酉,换了两家事务所(墨菲、庄俊),及与人(菲利普)合伙自办1家洋行,设计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协助,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他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作品持续诞生,起因是他受邀主持《大上海计划》,接触到更多的政府项目,并予以实践。

20世纪30年代前

20世纪30年代后《大上海计划》的配套政府项目(早期建成项目)

20世纪30年代后《大上海计划》的配套政府项目(中期建成项目)

《大上海计划》、“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兼建筑师办事处主任建筑师

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时,上海市中心大部分区域皆为租界区(公共租界、法租界),而上海特别市政府在远离市中心的偏远地区,市政府为了与市内租界相抗衡,以华界的统一为契机,及改变偏远地区城市建设的落后,提出《大上海计划》,借由市府的搬迁有效连接闸北、上海县城等华界区域,并通过都市计划的推进,以解决华界所面临的种种城市落后与衰败的问题。1929年“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成立,以负责都市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正式进入到实施《大上海计划》阶段。1930年,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公布了《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内容对市中心区域进行详细的介绍,之后,市政府还进一步提出《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上海市分区计划》,

以主张新建虬江码头,新建闸北水厂、飞机场、铁路枢纽等设施,而《上海市道路计划》则是以“五角场”为新华界中心的近60条放射干道网的建设计划。

“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由工务局局长沈怡任主席。1930年夏,聘请董大酉为该会顾问兼建筑师办事处主任建筑师,并先后网罗一批建筑师加入团队,王华彬、巫振英为助理建筑师,庄允昌、刘慧忠、葛宏夫为为技士,范能力、秦国鼎、张光庭、张继襄为技佐,刘鸿典、徐辰星、浦海、宋学勤为绘图员。

《大上海计划》部分内容淮备对全市道路进行系统性规划,并以“发行公债”和“出售土地”的方法筹募到资金后进行建设,而原政同路(今政立路)是当时新开辟出来的道路之一,其他还有原三民路(今三门路)、原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原大同路(未建成)、原其美路(今四平路)、国定路、市光路等,这些道路是以行政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而成棋盘型或蜘蛛网型的道路,并在《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下进行包括市政府大楼、各局办公楼及市立运动场、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市立医院、市立公园、国立音专等项目的建设,而原政同路(今政立路)两旁则是在《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下进行工业区、住宅区的建设,以上这些建设需求量让当时的中国近代建筑师(沈理源、朱葆初、董大酉、徐鑫堂、巫振英、赵深、杨锡镠、李锦沛、许瑞芳、罗邦杰、杨润玉等)有机会参加竞赛与取得项目并一展设计长才。1928年上海特别市征求市内出租住房标准图案竞赛,许瑞芳获第一名。1930年上海特别市行政区与市政府新屋图案竞赛,赵深和孙熙明获第一名,巫振英获第二名,李锦沛获佳作奖,徐鑫堂和施长刚获佳作奖,沈理源获杰出奖,朱葆初获杰出奖,杨锡镠获杰出奖。而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团队中,分别有来自于国内外的专业人才。王华彬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32年),后在美国费城事务所工作,后回国加入“建设委员会”团队。巫振英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1920年),后在美国纽约建筑师事务所工作(3年),1921年回国,入(上海)六合贸易工程公司任建筑师(6年),1930年参加原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屋设计图案,获第二名,之后,被延揽进“建设委员会”团队。庄允昌曾任职于(上海)东南建筑公司(1923—1926),及(上海)彦记建筑事务所(1926—1929),后入“建设委员会”团队。葛宏夫曾(上海)公利营业公司(1921—1926),及(上海)彦记建筑事务所(1926—1930),他与庄允昌是“彦记”的同事,后入“建设委员会”团队。范能力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也入“建设委员会”团队。

创办事务所、人员流向

之后(1930年),董大酉创办(上海)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原本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任职的建筑师,有的先后入董大酉事务所工作,有浦海(1932—1937)、王华彬(1933,建筑师助理)。

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哈雄文,也于赴欧旅行考察9个月后,回国入董大酉事务所工作(1932年),他与王华彬是“宾大”的同学(1928年入学),而哈雄文与王华彬更是董大酉在“清华”的学弟(董大酉,1921年;哈雄文、王华彬,1927年)。所以,从庄俊到董大酉、哈雄文、王华彬皆是“清华”培养出身的,是校友关系。

浦海在入(上海)费力伯事务所工作后,也被“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网罗加入《大上海计划》团队(1932年),不久,便入董大酉事务所工作,他有着(美办上海)万国函授学校的建筑及土木科的学历,实务经验充足,在入董大酉事务所前,已有10多年的工作经历。

之后,还有常世维(1935年设计员)、许崇基(1938年)、陈顺滋、陈登鳌(1937年)等成员加入。

“中华古典”风格、发行公债建造

创办事务所后,董大酉继续负责主持《大上海计划》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抗战前完成道路工程和一些公用建筑,包括有原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市政府五局办公楼、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市图书馆、原上海市运动场、原上海市立医院、原上海卫生试验所、原上海中国航空协会陈列馆及会所等。其中,原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建立设计规范(中国式样、各局功能分立、分期建造),并公开悬奖征集新屋设计图案,收到19份设计图案,经评审专家(叶恭绰、墨菲、柏均士、董大酉)评判,由赵深与孙熙明获第一名(奖金3000元),巫振英获第二名,李锦沛获佳作奖,徐鑫堂和施长刚获佳作奖,沈理源获杰出奖,朱葆初获杰出奖,杨锡镠获杰出奖。但,没按第一名方案图实施,最终由董大酉综合和参考其他图案后,另行设计及建造,采用大屋顶式样的“中华古典”风格设计,覆盖琉璃瓦,有斗栱,梁上有彩绘,栏杆与隔扇是“中华古典”的装饰,内部有大红圆立柱。

1933年秋,上海市政府在市政府大楼的礼堂内举行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市图书馆、原上海市运动场的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同年11月发行公债,用于这3栋项目的建造,皆由董大酉设计,而董大酉的助手王华彬参与到原上海市博物馆项目。刘鸿典毕业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1933年毕业),之后入“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任绘图员(3年),协助董大酉建筑设计,参与到原上海市游泳池、原上海市图书馆项目。

经费有限、抛弃繁复、减少装饰、简化的中式折中、戴了一个小帽

原上海市博物馆先动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主楼高4层,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原上海市图书馆接着动工,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主楼高4层,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建筑面积3470平方米。原上海市博物馆与原上海市图书馆号称姐妹楼,彼此对望着。

董大酉在设计时,调整策略,运用有限的经费,必须抛弃繁复的“中华古典”风格设计,并减少装饰性元素的产生,朝向“中式折中”的设计,予以“简化”,将两建筑分为上下两段:下段设计成一圈方正并只存在少量装饰性元素的几何体,同时在立面上体现一种秩序感的矩形或竖向的开窗面,内容尽量求“简单”为原则,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段是一个仿北京鼓楼造型的“中华古典”风格的门楼设计,高四层,重檐歇山顶,覆盖杏黄色琉璃瓦,有飞檐大顶与梁枋藻井,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横生,而建筑内部也采用“中华古典”的装饰。远观时,建筑仿如戴了一个小帽似的,因此,建筑的上下两段形成强烈的对比性,“古典”与“现代”并存,“中式折中”意谓鲜明。而在原(上海)卫生试验所也是如此设计,建筑是几何的长方体,屋顶中部是歇山顶,两侧为庑殿顶,覆盖黄色玻璃瓦,有着华丽的檐饰,墙面有长寿等中国传统的装饰性纹样。

20世纪30年代后《大上海计划》的配套政府项目(后期建成项目)

更加简化、注重功能性、几何体、清水红砖墙拱廊、理性表述设计原上海市运动场时,董大酉的手法已趋近于更加地“简化”,已不见“大屋顶”式样,且在设计中,因运动场本身的现实条件,较注重于功能性的使用,加上经费有限,董大酉将运动场朝向更简洁、干净的设计,建筑由几何体(长方形、圆形)组成,人造石饰面,显得利落大方,只在局部墙面饰以斗栱、花落等中国传统的装饰性纹样。原上海市运动馆也是如此的设计。董大酉还在运动场的外围设置了一圈清水红砖墙的拱廊,内部底层做办公与商业使用的店铺,供出租用。

原上海市立医院与原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业材料试验所是这一批政府项目中,最为“精炼”的设计,董大酉的策略没变,只是将形态更简单化,并相对突出了开窗面的秩序感,似乎更倾向于“现代建筑”中象征性的理性表述。

除了设计政府项目外,董大酉也开始承接住宅项目,于1930年设计建成原(上海)唐绍仪住宅。此项目属混合结构,高3层,半围合式平面横向展开,入口处在两侧,可停放车辆,而入口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处理,券门上有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的装饰,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外墙採拉毛处理,屋顶覆盖红色筒瓦,坡度平缓,烟窗是哥特式,屋檐下有着双拱券的连续排列,整个设计非常地典雅与讲究,细腻华丽,较倾向于“西式折中”的设计。除了主楼外,还设有花棚、喷水池与绿草地,是标准花园洋房的配置。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受邀参加设计竞赛

除了主持《大上海计划》,董大酉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受邀参加设计竞赛。1930年参加(南京)中山陵纪念塔图案竞赛,获第5奖。1935年受邀参加(南京)中央博物院图案设计竞赛,同期参加建筑师有庄俊、虞炳烈、关颂声、杨廷宝、李锦沛、梁思成、苏夏轩、李宗侃、奚福泉、陆谦受、过元熙、徐敬直、李惠伯等,同年,由中国工程师学会推定为国货建筑材料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并任审查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书记,同年,参加“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大会。1933年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1934年任(上海)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顾问,1936年由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营造厂同业公会等机构发起举办第一届“中国建筑展览会”,地点选在董大酉设计的原上海市博物馆(后因展品过多,开辟分会场—原中国航空协会新厦),董大酉任常务委员,并与林徽因一同任“陈列组”主任(叶恭绰任会长,李锦沛任副会长,关颂声任“征集组”主任,赵深任“征集组”副主任),展期8天,他设计的原上海中国航空协会陈列馆及会所、上海市新中心区域等模型也展出。1937年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正会员,同年,任广东省政府建筑顾问及广东省政府技正,曾计划江西、湖北、广东等省省会及汉口市等之行政区。1947年,董大酉任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处处长、主任建筑师。

对“现代建筑”进行试验、倾向于表现主义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因面向国际、与世界接轨后的资讯通达)来到中国,身为政府部门御用建筑师的董大酉或多或少也风闻此一“新”的思潮。由于受限于政府的设计规范(中国式样),在执行《大上海计划》政府项目时,没能对“现代建筑”进行探索,但,在部分政府项目的设计中,董大酉已悄然地对“现代建筑”进行试验,如原(上海)中国航空协会陈列馆及会所。

原(上海)中国航空协会陈列馆及会所是《大上海计划》的配套项目,高3层,正中楼顶形似天坛,建筑内部可沿扶梯直上顶层,圆形环墙嵌黑色大理石,祭台正中有蓝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可直射大厅,局部墙面饰有飞机的纹饰与云纹。其实,合理认定的话,这是一个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因有许多“中华古典”的装饰语汇,但,它的形体又似飞机的凌空腾飞状,似乎带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从中可以观察到,董大酉的设计步伐已开始转变。当董大酉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承接到私人业主的项目时,便开启了对“现代建筑”进行试验的姿态,或者他想在设计上寻求一个突破。在这些项目中,一栋是他自己的自宅,其他是花园住宅、里弄住宅。

非对称式布局、体量推缩、散步体验、国际式样、工业轻质

原(上海)震旦东路董大酉自宅于1935年建成,主体2层高,逐层推缩后,局部3层高。在设计中,董大酉将自宅赋予“现代建筑”中精简、利落的几何形式,弧形与矩形构成,并依“现代”住宅功能而生的非对称式布局,平屋顶,手法干净又纯粹。入口处设在1层,前方有一悬挑平台做为遮挡,以立柱撑起,董大酉希望塑造一种层级分明的关系,由从室外到半室外,再到室内空间。与入口处相接的是一弧形几何体,墙体与悬挑的2层平台相连,有出入口进出,而平台边上设一户外直梯,随着体量的推缩,可上到3层的户外平台,建筑借着平台、直梯与体量退缩形成一种“细微”的空间变化,与空间上的“散步”体验,同时也加强了户外平台的使用性与景观性。而平台、户外直梯与室内挑高廊道、楼梯的栏杆,董大酉都给予“细致化”的设计,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中国际式样的工业轻质构造设计,贴近于新客观性、新实在精神的设计语言。在建筑内部,董大酉为了制造室内空间的挑高感及1层的使用面积,他将室内楼梯置于墙边上,人拾级而上,到了2层挑高旁的廊道,可形成室内空间上下层的对话关系,视线是穿透的,空间是流动的。1层的客厅布置着典雅的沙发,后有一“圆形”的明镜,反射楼梯的景象,再往后,是一“方形”洞龛,内有一张“现代”的钢管椅。在细部设计上,董大酉已有“表现主义”的手法,如2层挑高廊道与栏杆皆以“弧形”做收边处理。由于是个按照住宅功能而布局的设计,窗户也因应住宅本身形态而设置,可以观察到,在立面上,在弧形与矩形的转角处,董大酉都设计出“横向”的转弧或转角的开窗面,除了增加室内光线外,也是“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总体上,这是一个强调几何的进退关系,以及内外交互的向上、向外与面向自然、风景的“现代”住宅设计,简洁大方而不失细部。

20世纪30年代后铁路管理局项目

表现主义、流线性、弧形的设计

董大酉设计的原(上海)吴兴路花园住宅,2层高,平屋顶。此项目,董大酉企图体现一种“流线性”、倾向于“表现主义”的设计,在完整的长方形几何体上加强流动的水平语汇,“弧形”的设计在此项目中运用得更极致,在围护的铁栏杆、窗边框、楼梯间、局部外墙体立面转角与挑檐的转角皆用“弧形”做收边处理,以“弧形”消除“直角”收边时的锐利感,并形塑出建筑的一种“流线性”,线条更加地简洁与流畅,自由的开窗面使得墙体瞬间得到“解放”。原(上海)大西路惇信路伍志超甲、乙、丙种住宅的设计也是如此。

实用、几何形

原(上海)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大楼也由董大酉设计。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原一部分在老上海北站办公,1932年老上海北站遭到日军轰炸,严重损毁,人员急需办公用房,于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决定在北站东侧建新楼。1934年,董大酉被聘为(上海)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顾问,就由他来负责新楼设计。在设计中,董大酉将新楼赋予“现代建筑”意味,以3个几何方盒子组成,平屋顶,中间为8层,两翼6层,考量经费预算,董大酉立足于“实用”、“好用”,立面只开设矩形窗,局部竖向长窗,没有多余装饰。

参加设计院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董大酉参加设计院工作,1951年,董大酉奔陕西,任西北(公营)永茂建筑公司总工程师,1952年任西北建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1955年任北京公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1956年任城市建设部民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1957年任天津民用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1963年任浙江省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1984年任杭州市建筑设计院顾问工程师。

面对现实的契机

因为有了《大上海计划》的配套政府项目,让董大酉在设计上有了一展长才的机会,及对“中华古典”风格进行探索,接着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面对现实,让董大酉思考采取“简化”、“实用”的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策略(在《大上海计划》前后,董大酉的设计较倾向于“古典”与“折中”),可以较节省预算。而当董大酉承接住宅项目后的设计则是彻底地解放,完全奔向对“现代建筑”进行试验。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位因面对现实才有契机抛弃“古典”、拥抱“现代”的中国近代建筑师。

20世纪30年代后住宅项目

猜你喜欢

建筑师上海市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胖胖的“建筑师”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当建筑师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