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村居”建设中村民文教需求调查报告
——以珠海市金湾区“三板村”和“广益村”为例

2015-08-30高倩倩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幸福村文教村居

萧 琳,高倩倩(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珠三角研究

“幸福村居”建设中村民文教需求调查报告
——以珠海市金湾区“三板村”和“广益村”为例

萧 琳,高倩倩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幸福村居”建设是广东省落实国家新农村政策的一项举措。选择珠海市金湾区“三板村”和“广益村”作为典型样本,调查了村民文教需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幸福感”低,生活压力大;村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层次化趋势;村民的文教活动缺乏专业指导。村民文教活动的实现途径应该多元化;政府应该加大对村居文化生活的建设与经费投入;村居文教活动应该依托高职院校开展。

幸福村居;村民文教需求;珠海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为响应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珠海市委关于“幸福村居”建设的各项决定,课题组在珠海市金湾区开展了村民文教需求调查,深入了解“幸福村居”建设中村民文教需求,为地方高职院校参与“幸福村居”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样本分析

珠海幸福村居创建范围包括了珠海市所有行政村及农村性质社区,即122个行政村和87个具有农村性质的社区,共209个村居。金湾区参与幸福村居建设的村居共18个。

本文选择“三板村”和“广益村”作为典型样本。1)“三板村坐落于金湾区红旗镇,毗邻西部中心城区,全村现有1 635人,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三板村”2012年被列为珠海市“幸福村居”建设的示范村,在2013年全市创建“幸福村居”专项资金竞标会中,获得了珠海市1 000万元幸福村居建设资金。三板村在“幸福村居”建设方面表现出:第一,行动快。接到上级关于建设“幸福村居”任务,马上就发动村干部及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第二,产业特。依托全市最大的咸淡水绿色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探索“水产农超对接”模式。第三,环境好。三板村率先在全镇农村中开展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工作,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百日行动”及“洁净工程”,河涌、干道保持清洁。2)广益村坐落红旗镇的西南面,鸡啼门水道东面,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总户数451 户2 197人,村下辖5个自然村。目前,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水产养殖。广益村创建“幸福村居”的工作思路有:第一,建设党员及村民活动中心综合大楼,形成集健身、休闲、娱乐、文化、办公、庇护于一体的“综合楼”。第二,完善村内生产生活道路设施建设。第三,党员活动室建设。拟建造3间党员活动室,每间面积100平方米。第四,组织业余文艺舞蹈队。

2 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旨在探究珠海市金湾区“幸福村居”建设中,村民文教需求的现状,通过了解目前村民的文教需求,为下一步高职院校参与“幸福村居”内涵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调查内容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村民的人口统计特征、村民“幸福感”来源、村民文教需求现状、村居公共文教设施建设与服务情况等。该项目选择了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作为此次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三板村(全市试点示范村)和广益村(正在参与创建)2个典型村居,在每个村居中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了分层与配额抽样。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幸福村居建设”中村民文教需求现状调查问卷》共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4.7%。主要对6名村干部(包括本地村干部和上级派遣的驻村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旨在重点了解村居的经济人文资料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现状。

3 村民文教需求总体情况分析

3.1受访村民的人口统计特征

1)性别和年龄结构。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53.3%,女性占46.7%,男性与女性比例基本持平,男性略高。从年龄结构来看,31~45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9%。46~60岁占16%,60岁以上占13%,18岁以下占10%。

2)受教育程度。

在调查的村民中,受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占43%,其次是初中,占26%。高中及大学以上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只有11%和4%,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等原因,村民总体的受教育程度应略高于受访村民的调查结果。

3.2村民文教需求现状分析

3.2.1村民的“幸福感”及生活压力分析

在调查中,当村民被问及“您认为自己“幸福”吗?”,认为自己幸福的占36.7%,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占22.2%,而对自己的幸福感不清楚的占到41.1%,可见,大部分村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当村民被问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您会感到生活压力吗?”,占78%的村民感到生活有压力,并且生活的压力主要来自缺乏先进的职业技术指导、致富难和没文化、不能跟上社会发展。可见,文化、技术的缺失,导致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难以提高,是造成村民生活压力的主要原因(见表1)。

表1 村民生活压力来源分析

3.2.2村民参与文教活动意愿及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村民有着强烈的文教活动参与意愿,首先,当村民被问到“您认为,除了能够解决温饱外,您还有哪些需求?”,村民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培训和参与文艺活动(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新时代的沿海村民,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对先进职业技术的需求十分渴望,希望能够科学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其次,在调查中发现,当村民在被问及“在提升个人素质方面,您觉得哪些方面很重要?”,答案主要集中在“学一门手艺”上,其次是文艺活动。在被问到“在职业技能方面,您需要得到哪些提升?”,大多数人希望学习到乡村旅游开发,模具技术及机器设备使用、农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等技能(见表3)。可见,村民在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也深刻意识到了职业技术的缺乏,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村民们迫切希望同城市居民接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表2 村民文教活动需求分析

表3 村民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3.2.3村民参与的文教活动及设施分析

村民所在村居会不定期地开展文教活动。以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为多,占到68%;由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占26%;而依托学校和民间机构组织开展的极少,仅占4%和2%。这说明村居文教活动开展还相当随意,没有正规组织来引导、策划和保障,村民文教活动的水平和质量都较低。在调查中,当村民被问及“您所生活的村居主要有什么样的文教生活?”,选择上网、广场舞、钓鱼等户外活动形式的最多,选择看电影和运动会的次之,而选择村民联欢会、棋类比赛、旅游等形式的非常少(见表4)。可见,村民的文教活动类型还比较局限,一些高水准、专业的文教活动相当缺乏。再次,调查数据显示,村民在回答村居中主要的文教设施时,排名前三的是篮球场、报刊宣传栏、公共健身设施,而相对专业的舞蹈室、瑜伽馆、游泳馆等还非常少。说明在村居中的文教设施还还比较传统,和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见表5)。在对村干部进行深度访谈中发现,主要是由于政府对村居文教活动的关注较缺乏,“幸福村居”建设的专项经费也主要用于改善村居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在文教活动中的经费比例较少。

3.2.4村民对政府主导的文教活动的满意度分析

据调查,村民对政府主导的文教活动很满意的只占16.7%,而基本满意占43.3%,不满意占40%,说明目前村居的文教活动还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对村干部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由于村里缺乏组织文教活动的专业组织人才,对有些项目如瑜伽,部分村民甚至没有听说过,就更谈不上开展。

表4 村民文教活动形式

表5 村民所在村居文教设施

3.2.5村民文教需求的实现途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当村民被问及“村居文教活动,您希望怎样开展?”时,49%的村民都希望能够依托辖区内的高职院校(见图1),利用其充足的教育资源,如专业的师资、完善的文教活动类型等,使村民能够享受到完整的、高水平的文教活动。而在村民被问到“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您希望获得什么帮助?”时,村民最希望是得到资金的支持,说明经济基础仍然是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3.2.6村民对高职院校与村居建设长效合作的看法

图1 村居文教活动组织形式

调查数据显示,当村民被问及“您怎样看待高职院校和村居进行“村校合作”时,有34%的人保持乐观状态,39%的人认为合作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具体落实较困难,只有15%的人不看好,认为合作没有必要。在对村干部进行深度访谈时了解到,一直以来,政府是有想法和辖区内的高职院校合作的,但是双发缺乏合作的保障与机制,仅有的一些合作就是教师到村居给村民作培训,在没有经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培训内容的选择不能很好的满足村民的需要,久而久之,这种培训也只流于形式,村民觉得受益不大。

4 调查结论及建议

4.1调查结论

1)村民“幸福感”低,生活压力大。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认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增加。华纳·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快乐科学与社会指标》指出,社会指标系统应该包括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和幸福感指标,幸福感应该成为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示器”、了解民众情绪波动和变化的“晴雨表”、检测社会良性运转的“预警器”[1]。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幸福感”却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其一,在社会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农村的提高幅度普遍低于城市,经济收入落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贫富差距大,村居生活压力倍增。其二,村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和城市相比,综合竞争力弱。因此,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不仅要从经济上进行帮扶,而且还应该从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上提升村民的实力。

2)村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层次化趋势。

传统认为,村民主要从事“解决温饱”的基础农业劳动,所以,只要有蛮劲,就是“本事”。随着城乡一体化接轨,经济的提升带来村民思想意识的觉醒。调查显示,新时代的农民已经开始迫切要求个人素质与技能的提升,希望能够在个人综合文化素质上和城市居民接轨,学习科学的职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和副业经营科学化、信息化。从教育学的视角看,村民对培训的需求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性培训、技能型培训和专业性培训。基础性培训主要是指基础性技能,如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基本医疗健康培训、农村基本政策培训等;技能型培训主要是指农民急需获得一技之长的基本技能,如我国阳光培训工程涉及的家政、餐饮、保健、建设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性培训主要集中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技能上面,如引导村民进行农产品营销、办公自动化等[2]。因此,村民的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层次化。

3)村民的文教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村民文教意识的觉醒,村民的内在情感需求越来越迫切。据调查,村民需求的迫切程度和他们所享受到的文教活动质量以及专业水平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农村,村民的文教活动缺乏专业指导,主要原因是:首先,村委村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文教活动的地位远远低于经济活动,被认为是村民茶余饭后的无为消遣;其次,村里缺乏专业的文教活动组织者和专家;再次,没有政府机构作为依托,自然活动就流于低层次的形式,难成气候。

4.2建议与对策

1)村民文教活动的实现途径应该多元化。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村民温饱解决后就需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城市,率先开展了居民的社区教育,市民的文教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在乡村,村民也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教生活。因此,“幸福村居”建设中,应该集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文教资源,为村民组织和提供更多结合乡村文化和村民需求的文教活动,实现村民精神上的“幸福”。

2)政府应该加大对村居文教生活的经费投入。

在调研中发现,政府的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改善村居基础设施,夯实宜业基础,改善村居生态环境上。但在村居文教活动上,经费的支持力度较少,缺乏专项资金保障。政府应该在“幸福村居”建设的经费中,增加文教活动经费,或者有效整合社会各界的涉农资金,推动人、财、物等社会建设资源向村居文教生活开展上倾斜,或者村委会从各项资金中抽出一部分专款,作为村居文化生活建设的活动经费,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村民的“幸福”。

3)村居文教活动应该依托高职院校开展。

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需要,各类高职院校应当以自己的专业资源优势来形成一种参与合力,进而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地介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使农村建设呈现出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态势[3]。当前“新农村建设不是政府建设,也不是城市人下乡建设,其主要建设力量还是农民自身。”[4]因此,“幸福村居“建设还有赖于和高职院校进行长效合作:第一,高校设置相关的涉农专业,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满足村民职业技术的提升,增强村民的综合竞争力;第二,高职院校有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师资和文教社团活动专员,可以系统的、高水平地帮助村居开展专业的文教活动。第三,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想致富,必须要有一个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村干部进行思想、管理技能培训,提升村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村干部的思想意识。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2]张峭,王克.北京市农民培训的需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6-28.

[3]李佳圣.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及其发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3-37.

[4]袁桂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实施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6(2):238-242.

[责任编辑:钟艳华]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Villagers'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mand in the Happy Village Project Construction:with Sanban Village and Guangyi Village in Jinwan District of Zhuhai City as Examples

XIAO Lin,GAO Qianqi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uhai City Polytechnic,Zhuhai Guangdong 519090,China)

Happy Village Project construction is a measure taken by Guangdong Province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new rural policy.This paper chose Sanban Village and Guangyi Village in Jinwan District of Zhuhai City as typical samples,and carried out a survey on the villagers'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man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 villagers bear high life stress and lack of sense of wellbeing;(2)The villagers'training demand presents a multi-leveled trend;(3)The villagers'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lack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Based on the surve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villagers'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hould be diversified,the governmental fund input should be increased,and the villag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resourc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ppy Village Project;villagers'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mand;Zhuhai

C915;C916.2

A

1672-6138(2015)01-0080-05

10.3969/j.issn.1672-6138.2015.01.017

2014-06-27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15)。

萧琳(1980—),女,四川自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幸福村文教村居
村居
幸福村之星
《村居》高鼎
激发“新能量” 点亮“幸福村”
村居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村居
户外大型定制树屋
幸福村8号(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