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憩园》中的家庭教育观

2015-08-30姜秀华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小虎杨家子孙

姜秀华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这篇白话文小说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号召,并在文中通过鲜明的正反事例,教育了青年一代。”①同样,巴金在《憩园》中折射的是关于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并渗透强烈的家庭教育理念。作品谈及了六个家庭的孩子,通过他们最后的结局,揭示溺爱对一个人的危害。如果一个家庭只是一味地留财富于子孙却不能培育他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自我生存的技能,那么,这些子孙面对的将是自我毁灭和堕落,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将会被财富稀释和消耗。

一、“败家子”(富家子弟)悲剧的审视

《憩园》以杨家公馆为中心,以第一人称“我”(黎先生)为视角,把杨、姚两家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像轮回一样揭示两家的悲剧故事。

杨梦痴。他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悲剧之一。文中一开始李老汉说道:“三老爷小时,老太爷顶喜欢他,事事将就他,后来三老爷长大了,接了三太太,又给朋友带坏了,把家产败个精光,连三太太的陪嫁也花光了。”[2]17作者一开始就表明了杨梦痴这个阔家少爷的“败家”,又以“我”的视角开始审视他的悲剧。“我”追随他到了“大仙祠”,公馆隔壁的一个破败寺庙。作者接着在十九章叙述了这个曾经的阔家三少爷 (杨梦痴),因不能自食其力,偷吃东西,被壮汉当街殴打。一次次的因没有钱和吃的回“家”,但仍不改其嫖的恶习,被大儿子和妻子逐出家门,杨梦痴曾愧疚和悔恨地给自己的小儿子留下纸条忏悔,但因曾经溺爱而养成的坐吃山空的习惯,导致没有生存技能,最终沦为躲躲藏藏的、偷盗成习的乞丐,最后由于染上霍乱,被抛尸野外而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渲染了杨老三的悲惨境遇,在备尝自己栽下的苦果之后那种失悔、自责的心理,深刻鲜明地表明了作者“我”对因溺爱而成为败家子教育的审视。富裕的生活使人养成的寄生生活的习惯对一个人的破坏力是极大的,他甚至毁掉堕落者想重新做人的机会。

姚小虎。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悲剧之二。作者第一次提到小虎是这样写的:“我忽然听见一个小孩的声音高叫:‘爹,爹’!我抬起头,正看见一个穿西装的十一二岁的小孩跑到朋友的身边来。”[2]13小虎的华丽出场,与最后的悲剧收场产生强烈的对照。朋友推着他的膀子使他向“我”行礼时,“他还带着一种类似傲慢或轻蔑的眼光在打量我”[2]14。由于赵家外婆比有千多亩田的姚家更有钱,仗势欺人,处处庇护小虎,不让其上学,接去让其打扑克、赌钱,致使小虎小小年纪就骄纵蛮横,盛气凌人地对待客人与仆人。这样的家庭教育令人心悸。

姚国栋也是作者泼墨较多的人物。他大学毕业以后留过洋,做过教授和官,后来回家靠他父亲遗留的财产过着安闲的日子,买了杨家大公馆,娶了温柔贤惠的妻子。他自负,决定写具有大气魄的小说,但写上不到两万字就放弃了,承认自己“没这个本领”;他翻译雨果的小说《九三年》,译了两章,连自己也读不通就丢开了。他永远有“无穷无尽的牢骚”,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意”[2]13。他自认为自己有钱,对小虎的种种恶习不但不加以管束,反而一次次地迁就纵容,注重他吃和玩的能力,而不注重品行教育,可以说就是姚国栋种种的不作为、骄纵的溺爱、赵家外婆的庇护,使得小虎成为脾气大只懂赌钱、看戏、毫无上进心的贵族少爷。在富裕的家庭环境和亲人过多的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小虎最终落得被水冲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悲惨结局。

在三十五章中,与小虎相同结局的富寡妇的儿子,年纪不过十八九岁,也是最后被水淹死的,他是死于自负和骄纵。杨梦痴的死不见尸,小虎的死不见尸,以及富寡妇的儿子的结局,可以说他们是被毫无原则的溺爱和富裕的生活给毁了。“巴金揭示这些人物的命运,并为他们各自安排了一个悲痛的结局,充分而强烈的显示出作者对其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批判和审视。”②

二、良好品德的示范者

巴金作品具有很深刻的人道主义色彩,他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我几十年来探索的就是这个问题。 ”[3]102在《憩园》中,作者就深刻地塑造了几个做人的榜样。

黎先生。他是《憩园》中一个重要的主人公,他的家境并不富裕,靠伯父的帮助念了半年的大学。但他是一个自食其力、有追求的人,关心民生疾苦,终日“为那些善良的人的命运痛苦着”。他诚实守信,答应前辈作家按时交稿。“他特别善于观察,首次见到小虎就发现他身上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担心小虎被溺爱和纵容毁掉,并因此而不能安静的入睡。”③他为人谦卑、不愿劳烦他人,对于姚家的仆人特别尊敬。他特别富有同情心,关心杨家小孩,帮助他照顾父亲,并且后期极力请求姚国栋救寒儿父亲出狱,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为杨家父子排忧解难。他同情姚太太的处境,鼓励她要积极生活下去,并为姚太太改变自己小说的结局,为的是“给她带来幸福,让她脸上永远现出灿烂的微笑”[2]27。黎先生是做人的良好典范,他身上的优良品质值得青少年学习。

万昭华。她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但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她温柔善良,对丈夫体贴,虽为后妈,但对小虎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尤其关心小虎的学习,并且苦心相劝自己的丈夫要正确教育小虎,不要一味地纵容小虎。“她从来没有骂过下人半句”[2]15,尽管赵家一直仇视她,并经常教唆小虎为难她,但她还是“愿意把前头太太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把前头太太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2]16。 同情“寒儿”,邀请杨老三“过来坐坐”。她认为:“人要想活得有意义点,就应帮助人,让哭的发笑、饿的饱足、冷的温暖,能够在别人的幸福里,在别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不断‘扩大自己’。 ”[2]40她渴望自己当一个护士,“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挽这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驱散第四个人的寂寞”[2]40。圣经中“牺牲是最大的幸福”[2]40,姚太太的品行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憩园》在第二十八章的对话中,仔细地描述了她为自己不能为抗战胜利做点事的愧疚和痛楚。这些都体现了万昭华深厚的仁慈和博爱精神。她虽是虚构的,却是作者“我”用心所塑造的道德典范,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杨家小孩寒儿。他是《憩园》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家庭的原因,他过早地经历了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懂得很多道理,懂得过多的钱会使人造孽,他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文中一开始提到他是一个“会讲话的人”,与小虎相比,他特别有礼貌。他“聪明、好强”,好学上进,“每回考试,都中头二三名”[2]17。当父亲被打时,尽自己的全力捍卫父亲的尊严,用心照顾父亲。他的所作所为值得学习。尤其是在现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对那些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杨寒儿这一形象有着深刻的榜样作用,对父母的爱和孝敬,对他人的礼貌和谦卑,是青少年一代应有的道德行为。

刘老汉、老文。他们对“憩园”的主人是忠诚的,杨家公馆卖给姚加后,刘老汉依然守着不离开,照顾杨家寒儿,并为他感到自豪,为自己主人的处境而担忧。“憩园”的另一个姚家仆人老文对自己的主人是忠诚的,担心主人的儿子学坏,为自己的主人没有好好管教小虎而气愤,得知小虎被洪水冲走而难过。作者对李老汉和老文的描写并不多,但他忠诚的良好品德被塑造得很深刻。

作者通过正面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他们的美德,从不同的角度把道德教育艺术详尽地展示出来。他们是做人的典范、道德的楷模,为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提供学习的榜样,在无形中彰显教育的重要性。

三、财富不“长宜子孙”

巴金曾说:“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的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的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使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2]58

《憩园》这一部作品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揭示了溺爱的家庭教育和做人的道德教育,还提醒世人“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2]33。“照壁上四个图案形的土红色篆字‘长宜子孙’嵌在蓝色的圆框子里”[2]10,“长宜子孙”是杨家的祖训,这一祖训使杨家世代恪守老一辈为后代谋取福利和财富陈规,然而其真正的含义却应该是教诲子孙修德行,行善事。“憩园”的前一代主人杨家由一个昌盛的大家族逐渐变为一个衰败的、四分五裂的小家,这一鲜明的事例在教导大家财产时是有限的,钱并不是万能的,短暂的物质富裕并不能长久支撑后代继续富裕地生活下去,倘若子孙对钱财不能善加利用,肆意挥霍,其结局将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2]其实深究细看这部作品,文中的姚家实则是杨家的继续,被溺爱浇灌的小虎实则是杨梦痴的继续,杨家和姚家的最后结局都在证实寒儿的爷爷所说的道理:“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2]33财富并不长宜子孙,这一道理对后世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文中两次提到过多的钱会使人造孽。“我又不是没有饭吃,不过不像你有钱罢了。其实多几个造孽的钱又算什么”[2]10。 杨寒儿的家境使他更独立、要强和优秀,也使他懂得过多钱并不会给人带来好处。黎先生和姚国栋谈论时“摇摇头,苦笑道:‘我没有做富翁的福气,我也不想造这个孽”[2]57。这两处作者着意进行了描写。作者深知,财富不能长宜子孙,他后期曾说:“人应当靠自己的劳动去生活,把金钱留给子孙让他们过寄生生活,这是最愚蠢的事情,因此封建家庭里培养不出有用的好人来。我自己很幼稚,我懂得的事情极少,但是我蔑视那些靠遗产生活的人,我蔑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2]56

《憩园》还提到其他几个家庭。小虎姑姑家的孩子“从来不乱花钱,书读得也好,人人夸赞”[2]19。另一家就是富寡妇,家族富裕,人丁不旺,两房只生了一个儿子。河水大涨时,其儿子与人打赌。“结果游到半路,水打了两个漩儿,就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2]47。及姚太太娘家的哥哥,小虎姥姥的赵家等这几个家庭的叙述,作者泼墨并不多,只是轻描淡写,却对他们各自的家境和子女的结局都做了说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揭示出“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彰显出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影响在青少年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为人父母的设计陷害自己孩子的,很多父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但是真正按其道理教育孩子的却寥寥无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骄纵和溺爱,一味地满足其各种无原则的需要,而不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人格意志的培养,那么最终必将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地发展,甚至走入危险境地,重蹈小虎和杨梦痴的覆辙。当今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其家庭教育更重要,现实中的道德滑坡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憩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中子女的教育有深刻的警醒意义,其中暗含的哲思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

注释:

①②③王兴慧.家庭教育及影响的形象启示——巴金《憩园》重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6).感谢王兴慧学者看到了作者对其家庭教育方法的批判,分析的较为透彻,却未提及作者对其家庭教育理念缺失的审视。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巴金.憩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3]巴金.随想录2探索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李金旺.郑板桥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5]薛金星.七年级下册(语文版)中学教材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巴金.巴金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王兴慧.家庭教育及影响的形象启示——巴金《憩园》重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8]谭杰.《憩园》启示意图与情感真实的冲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9]刘世楚.《憩园》人物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10]刘素.从巴金《憩园》看家庭教育[J].文学评论,2010(05).

[11]周效凰.“长宜子孙”之两点感悟——再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J].作家杂志,2008(02).

猜你喜欢

小虎杨家子孙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小虎做得对吗
First Man
杨家有只羊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
我帮助了小虎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