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的关系

2015-08-29刘晓媛

亚太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育规划人口学教养

刘晓媛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的关系

刘晓媛

目的:通过对海原回中近300名城乡中学生的调查,考察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未来教育规划的影响。结果:高中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对教育的体验比高中生明显持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初一学生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高中各年级没有显著差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随人口学变量(年级、生源、性别)不同,对未来教育规划的影响强度不同。结论:父亲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有显著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未来教育规划;调节变量;未来取向

一、问题提出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指向未来的事件和结果。这一特征近年来逐渐引起心理学理论界的关注(Bandura,1986;Neisser,1976)。如,Bandura(1986)强调人具有预见能力,并且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Neisser(1976)指出对未来的预期是认知图式的主要机能之一。Oppenheimer(1987)将未来看作是目标导向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然而,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对日常行为都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但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未来规划(Future planning)是个体对未来建构计划并实现计划的过程(Nurmi,1991),是个体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根据Nurmi(1991)提出的理论模型,未来规划包括探索(exploration)和投入(commitment)两个维度。探索是指个体通过征求建议、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并考虑自身特点与机会空间的匹配,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投入是指在选择目标的基础上,个体为实现目标不断地付出时间和精力。青少年对未来的探索和投入有利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定向,从而促进自我同一性的获得(Kracke&Schmitt-Rodermund,2001)。来自不同文化的研究一致表明,青少年期个体对未来的探索和投入主要集中在教育和职业领域(Lanz,Rosnati,Marta&Scabini,2001;Nurmi,1991;Seginer,2009;张玲玲,张文新,周秀琴,胡艺馨,王姝琼,2008)。因此,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察青少年在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探索和投入来揭示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是一个在较宽泛的人际背景中共同建构的过程(Malmberg,2001;Masseyetal.,2008)。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是青少年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如学校教育和未来职业)获取支持与建议的主要来源(Seginer,2009);并且,在确定个人未来目标的过程中,青少年主要从父母那里获得信息(Malmberg,2001)。因此,父母如何对待子女、如何与子女沟通等,即父母的教养行为就成为影响青少年未来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接纳水平越高,青少年对职业的探索和投入越多(Seginer,Vermulst,&Shoyer,2004);父母对青少年行为监督控制的水平越高,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兴趣则越低(Nurmi&pulliainen,1991)。换言之,父母的接纳使青少年在未来规划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支持与建议,进而能够提升其未来规划的水平;而父母对子女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则会阻碍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然而,当前关于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未来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已有研究均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法,主要对如下研究问题进行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未来教育规划的关系,其中人口学变量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海原回民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有效问卷中,初一年级49人,初二年级49人,初三年级50人,高一年级48人,高二年级50人,高三年级51人;女生184人、男生113人;城镇生91人、农村生206人。

2.研究问卷

本研究采用Nurmi青少年未来问卷(中文版)中,关于教育规划方向的分量表(张玲玲,张文新,纪林芹,Nurmi,J.E.2006)对中学生的未来教育规划进行测量。使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文修订版对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测量。经检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工具

将所有问卷结果整理数量化后输入SPSS19.0数据库,根据资料的性质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四、研究结果

1.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的基本特点

为考察中学生未来人口学变量特点,以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投入和情感体验为因变量,以年级、性别和城乡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年级(F=2.474,p<0.001)、性别(F=2.709,p<0.001)的主效应显著,年级、性别、城乡(F=1.458,p<0.05)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总体上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因年级、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见表1)。

表1 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的平均数和标准差(M±SD)

单因变量F检验表明:年级对未来教育和职业投入以及各种情感体验的维度都作用显著。多重比较(LSD)发现,对未来教育的投入上高中三个年级显著高于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ps<0.05);对教育的体验初中生比高中生明显持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初一学生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ps<0.05),高中各年级没有显著差异(ps>0.05)。

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未来教育规划的关系分析

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1、父2、父3、父4、父5、父6、母1、母2、母3、母4、母5这11个因子得分与中学生未来教育中教育探索、教育投入、教育体验3个维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未来中的教育探索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1和母2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教育投入与父1、父2、母1、母2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教育体验与父1、父2、父3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未来教育规划的相关分析

根据上述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1因子对未来中的教育探索、教育投入、教育体验、有显著的影响;在教育投入因子中,母2对其的影响同样显著,只是小于父1的影响力(见表3)。

表3 中学生未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元回归

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未来教育规划的调节变量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人口学变量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未来教育规划的影响中存在调节效应。以人口学变量为分组变量,以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为自变量,以未来教育规划总分为,做调节效应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未来教育规划之回归方程,其解释率以及其显著性水平随着被试的性别、年级、生源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性别中,男生的解释率比女生高;年级中,初中生的解释率比高中生高,生源地中,农村比城镇结实率高。可见,虽然人口学变量不影响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未来教育规划二者关系的方向,但影响二者关系的强度,这说明人口学变量对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未来教育规划存在在调节作用。

表4 分组回归结果

五、讨论

1.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的特点

本研究分析了中学生对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度的基本特点。与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张玲玲,2008),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对个人未来教育的探索并不遵循年龄发展模式。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现有国内研究结果被试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存在地域差异;而是本次研究的被试样本取样较小;三是本研究中被试绝大部分都是回民,存在民族差异。与已有研究一致,高中部学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上显著高于初中部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高中毕业比初中毕业要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是否继续升学、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是否要工作、以后要学什么专业等等。对未来教育发展的体验初中生比高中生明显持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可能与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处于青少年早期的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思维尚具有片面性,容易对自己未来的教育进行近乎完美、但缺乏现实性的想象。

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未来教育规划的关系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未来教育规划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随人口学变量(年级、生源、性别)不同,对未来规划的影响强度不同。由此结果可以看出:在中学生对未来的教育规划中,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和爱护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年纪的增大这种影响在变小,父亲的情感支持对农村学生在未来教育规划方面的影响更多,对女生在未来教育规划方面的影响更小。同时表明,中学生的未来受到家庭因素的制约,父母的期望和态度会让中学生对未来产生不同的看法。

六、结论

高中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对教育的体验比高中生明显持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初一学生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高中各年级没有显著差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中学生未来教育规划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随人口学变量(年级、生源、性别)不同,对未来规划的影响强度不同。

[1]Neisser, U.(1976).Cognition and reality.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San Francisco: Freeman.

[3]Oppenheimer, L.(1987).Cognitive and social variables in the plan of action.ln S.H.

[4]Friedman, E.Kofsky Scholnich, & R.R.Cocking (Eds.),Blueprints for thinking.The role of planning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Nurmi,J.E.(1991).How do adolescents see their future?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orientation and planning.Developmental Review,11,1-59.

[6]Kracke,B.,&Schmitt-Rodermund,E.(2001).Adolescents'career expl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transition.ln J.E.Nurmi (Ed.),Navigating through adolescence: European perspectives (pp141-165).

[7]London,England UK:Routledge Falmer.

[8]Lanz,M.,Rosnati,R.,Marta,E.,&Scabini,E.(2001).Adolescents'future: A comparison of young people's and their parents'views.ln J.E.Nurmi(Ed.),Navigating through adolescence:European perspectives (pp.169-197).

[9]New York,London:Routledge Falmer.Seginer,R.(2009).Future orientation: Development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Springer.

[10]N u r m i,J.E.(2 0 0 1).N a v i g a t i n g t h r o u g h adolescence:lntroduction.ln J.E.Nurmi(Ed.),Navigating through adolescence: European perspectives.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11]张玲玲,张文新,周秀琴,胡艺馨,王姝琼.(2008).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心理发展与教育,24(4),50-55.

[12]Malmberg,L.E.(2001).Future-orientation in educ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contexts.ln J.-E.Nurmi (Ed.), Navigating through adolescence: European perspectives(pp.119-140).London,England UK: Routledge Falmer.

[13]Massey,E.K.,Gebhardt,W.A.,&Garnefski,N.(2008).Adolescent goal content and pursui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past 16 years.Developmental Review,28,421-460.

[14]Seginer,R.,Vermulst,A.,&Shoyer,S.(2004).The indirect link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futureorientation:A multiple-step model.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8(4),365-378.

[15]Nurmi,J.E.,&Pulliainen,H.(1991).The chang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esteem, and intelligence asdeterminants of orientation to the future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ournal of Adolescence,14,35-51.

[16]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7]张玲玲,张文新,纪林芹,Nurmi,J.E.(2006).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01),103-108.

[18]岳冬梅.(1999).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NBU).心理卫生量表手册(增刊),161-167.

[19]张玲玲.(2008).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4).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晓媛,女,宁夏,河北师范大学,学位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人格健康心理.

猜你喜欢

教育规划人口学教养
全国教育规划项目介绍
——核心素养与高师院校教学变革(DIA180384)
基于安卓手机用户行为的人口学信息预测
教养方程式
高等院校教育规划:两个不同维度的思考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易富贤学者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再研究
员工能量的内涵、结构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