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启示
2015-08-28宋玉霞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民本思想无疑又是其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则是在认真研读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基础上,从爱民重民、惠民富民以及教民化民三个方面来概括和阐释《论语》中所蕴含着的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就其现实启示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论语;民本思想;重民;富民;教民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作为四书之首,经学之要,自秦汉以来,就在我国经典文献中占据极高地位。该书构建了儒学思想的基本体系,而民本思想则是这个体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重要地位,不仅熏陶过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依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重要存在形式,从一开始就对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阶段又被赋予了新内涵而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关于民本思想的历史起点,目前学术界尽管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对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还是基本认可的。从仅有的文献记载可知,我国上古时代笼罩在神本主义之中,但随着夏、商、周之间的替代,民意民心的作用凸现出来,于是在神本主义的旁边,出现了民本思想。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都还是很初级的形式,思想也十分散乱,主要是一些论断,远没有形成理论,只能说是中国民本思想的萌芽形态。真正的“民本”一词源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所载的“民惟邦本”。
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之一的民本思想,从出现端倪与萌芽到形成确立再到趋向完善,其历程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多彩。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并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大体而言,中国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周时期,初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实验于两汉时期,实施于大唐盛世时期,内化于北宋南宋时期,提升于明清之际,开放于近代时期,超越于当今时代。
2 《论语》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爱民重民
在孔子之前,“人”这一概念的使用是不完整的。由于阶级的划分,有些人并不被视为“人”,而只是作为贵族阶级的附属物,是低贱的“民”,也即是当时所谓的奴隶。但从《论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民”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并提出“爱人”思想,强调“仁”是“人”最重要的本性,从而确立了现实中的人在人格上的平等性。这一思想内在包含了把“民”当作“人”来对待,是《论语》中爱民重民的集中体现。
《论语·颜渊》与《论语·学而》都存在关于“泛爱众”的论述,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大到所有的人。孔子认为关爱他人、博爱众人是仁的一种表现。民是众人的一部分,当然民也是仁者关爱的对象。而如果把“仁”的思想用于治国,则体现为要求统治者对人民利益的重视,其为政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应在于天下人。据《论语·为政》所载,孔子是把君王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百姓的心意来作为百姓是否服从的前提条件。而“使民如承大祭”,更是要求君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待百姓的行为,要求君主对待百姓持尊重和爱护的态度。《论语·尧曰》载,在“民、食、丧、祭”这四者当中,“民”居于首位。
(二)惠民富民
孔子继承了西周时代敬德保民的思想,进而提出了惠民、富民的思想。在孔子心目中,一个当政的统治者,能够称得上君子的,除了有爱民之心以外,更要有利民之举,使民众过上富足的生活。在此前提下,孔子要求统治者废除苛政,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论语·先进》和《论语·公治长》都表明孔子坚决反对执政者苛政敛财,主张济民、惠民。据《论语·雍也》记载,孔子认为广泛地施舍于民,又能救济众人,就不仅仅是仁,而已经是圣德了。此外,孔子还认为,民富与君富是紧密相连的,希望君主不要与民争利。《论语·颜渊》篇记载:百姓足是国君足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百姓足,就没有国君足。如果君主不能使百姓“足食”,也就不是一个合乎圣德标准的君王。在孔子看来,作为统治者的君主,首先要注重和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和生存权利。对于民众来说,只有如此,统治者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民化民
在孔子之前,受教育、懂礼乐基本上只是统治阶级的特权与专享。孔子生活于社会新旧体制的交替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人们思想活跃,文化学术繁荣,“民”的意识不断觉醒,故孔子敏锐地意识到对“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在施政中应关注对民众的教化。他强调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即对民众进行文化和道德教育,使人学会仁德有礼,安分守己。
孔子首创私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的“有教无类”的口号。尽管其出发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者政治秩序稳定的角度来考虑的,但实质上是对贵族所享有的教育特权的否定。“有教无类”使平民享有了教育权,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在教育对象上体现了平等人的思想,这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论语》中民本思想无论采用如何的表述都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要求统治者在为政实践中尽可能多一点地为民着想;第三,教化民众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提倡普通百姓也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些观点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正好切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适应中国的统治体系,满足历朝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需求,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共同的政治追求,在治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3 《论语》民本思想的现实启示
通过对《论语》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的阐释,我们知道了《论语》民本思想是对殷周至春秋时期民本思潮的继承与发展、总结与升华,并且我们认为其思想精髓在今天仍有其合理的继承价值。
在人类思想史上,思想家怎样认识民众,也就决定了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对理想国家及制度的构建。而任何国家的文明进步都不能脱离其优秀思想文化的滋养,《论语》中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以人为本的民主政治建设,无疑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价值。《论语》中的民本思想,首先肯定了民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反对用霸道治理社会,更多是用礼、仁、德治理社会,认为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其次,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劝导和制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可以说,民本思想不仅以规范君权、制约君权、调整君权、评价君权为主要导向和重要功能,而且包含着若干超越時代的政治价值,对其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民本思想作为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治国理念和长期奉行的治国准则,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涤荡、锤炼、丰富和发展,早已积淀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其中,民主政治建设已然成为了时代的迫切要求,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典型代表的民本思想,天生就与民主诉求有着一定的通融性,所以,可以预见,民本思想无论是在当前或是将来,也必然还会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分田.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宋玉霞(1988-),女,汉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