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言
2015-08-28朱源源
朱源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性质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应用文写作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合理性。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会使应用文的意思表达更准确、得体。
关键词:应用文;模糊语言;准确性
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经常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文体,应用文担负着指导工作、联系宣传、记载凭证、交流情感等任务。因而,相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应用文更需要用客观、准确、明白的语言来反映事物、说明情况、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强调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就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现象——模糊语言。应用文与模糊语言并非是绝缘的。后者的恰当使用非但不妨碍作者写作意图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还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那些概念不明确,内涵不稳定,外延不清晰的语言。模糊语言是与精确语言相对而言的,和通常所指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易生歧义的语言有着本质区别。可以这样理解:精确的,不一定是准确的;模糊的,也不一定就是含混的。准确与模糊在汉语言中相互渗透,在不同的交流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那么,作为反映客观事物规律、体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文体也自然要将这种模糊性表现出来。
1 应用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
1、认识活动的局限。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这就导致人们常常难以确定地说出事物的性质。应用文价值上的直接实用性决定了时间上的强烈时效性。写作时,如果非要等到经过细致周密的调查后,把情况了解得精确无误、毫厘不差时再加以表现,就会影响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信息,应用文的直接作用也可能会丧失。
2、应用文文种的要求。在一些应用文(意见、计划、方案、规划等)的写作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未然的事情,需要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见。这些预见,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正确与否,这就需要借助模糊语言来体现灵活性,使之留有余地。
3、思维与语言的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先根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去认识事物,然后再用语言去表述。而思想在向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异,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巧妙运用模糊语言,会更恰当全面地反映写作意图。
4、表达的特殊要求。在特定情况下,考虑到应用文的受众心理而难以直言,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由于认识的默契不必直言,或出于禮貌,或因关系紧张、观点不同,这时使用模糊语言就会收到比精确语言更好的效果。这种情况在一些礼仪性、公关性较强的应用文体尤其是外交文书中较为常见。
2 应用文中模糊语言的分类
区别于文学作品,应用文的模糊语言一般不通过非现实成分的词语来表述、也不采用想象和虚构等手法,而往往是借助一些含义范围没有限定、在理解上有一定灵活度的词语。在汉语的语法分类中,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些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等都属于模糊语言,以这些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也带有模糊性。
1、表时间的。如:“当前、过去、长期以来、今后一段时间”等。这些词都指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运用在无需或无法或不宜指明确切时间的情况时,可以增强文章的适应性。
2、表对象的。如:“有关、相关、部分、各单位”等。虽然没有具体所指,但用来说明对象的范围已经足够,同时避免了一一列举所带来的累赘感。
3、表数量的。如:“多数、部分、大量、再三”等。此类词用在应用文中作为一种基本定量分析,表述那些没法或不必准确计算其数量的事物,有着比准确量化更好的表达效果。
4、表程度的。如:“不同程度、基本、较高、普遍”等。用模糊的概念来表示不必或无法准确表示其程度的事物,使表述产生了一定的弹性。
5、表范围的。如:“广大、除外、有些、局部”等。对那些没有必要或没有办法确定具体范围、划分具体类别的事物,用这类词表示,避免了因具体指明而造成以偏盖全的现象。
3 应用文中模糊语言的作用
一般说来,模糊语言因其具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艺术魅力,使诗词文章富于意境美、朦胧美、想象美。应用文写作中,如果能把握模糊语言的特点,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发挥精确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1、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
实际工作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具体情况是纷繁芜杂的,而应用文特别是一些公务应用文所提出的意见、要求不可能将每一部门的具体情况都考虑进去,在措辞、用语上也就不能绝对化、搞一刀切。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文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可行性,以便具体执行者按其提出的大方向,因地制宜地处理各种问题。
例:“政府各部门(包括议事协调机构)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如需行文,应报本级政府批转或由本级政府办公厅(室)转发。因特殊情况确需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的,应当报本级政府批准,并在文中注明经政府同意。”
例中先指出一般情况下政府各部门不得向下级政府正式行文,如果需要行文有什么要求。但是一般之中有特殊,至于特殊情况是什么,没有具体讲,让行文者自己把握。这样处理有效增强了公文的政策性、指导性与灵活性。
2、有利于准确表示主观态度和评价。
在很多情况下,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状况、程度是不易量化的。使用模糊语言,会使作者对某一个问题或某种情况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比使用精确语言更准确。
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市场行为逐步规范,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试点工作步入正轨。”
例中用“一定”、“逐步”、“进一步”去限制“遏制”、“规范”“加强”,说明监管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需加强监管力度,措辞谨慎,实事求是。
3、有利于体现事物的发展变化。
应用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应用文写作需要借助模糊语言来合乎这种变化,做到疏而不漏。
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例中“必要”、“特定”、“相应”等词,给予人大及常委会一定的权利,去处理将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但对此又作了限制,把话说得严谨周密。
4、有利于概括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应用写作以抽象思维为主,大多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传递综合信息。如果用表义具体的词语逐一表述,文章势必拖沓冗长。
例:“随着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的形成,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度、办法上相应的改进……”
例中,对经濟联合的形式及带来的问题并没有一一列举,对解决问题的部门和方法也没有具体指明。如果非要用精确语言表达,可能用很多文字也未必说得清楚。而模糊语言以少胜多,却使文章看起来简洁精练。
5、有利于使文章产生委婉含蓄的效果。
应用文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因客观原因不宜具体说明的内容。如果用模糊语言含蓄委婉地表述,则容易被对方接受、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
例:“建议你们在城区新建、扩建宿舍时,按照有关规定的比例,预先把商业网点、学校、托幼和医疗等设施规划进去,不给以后带来困难。”
这是一份发往直属或不相隶属机关的函。基于这样的行文对象、行文内容,措辞应该准确得体,也显得有理有节。
4 应用文模糊语言的使用须遵循的原则
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使用频率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否则,就可能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降低真实性、实效性,甚至给工作、生活带来损失。准确性是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运用的核心所在。
1、 认清模糊语言与歧义、含混不清的本质区别。模糊语言的存在与因认识主体无知、偏见或态度不认真等主观因素而没能准确全面对事物作出表述、以致产生歧义是不同的。模糊语言的目的是让阅读者充分了解应用文写作者的意图;而歧义只会引起读者思想上的混乱。
2、要考虑特定的语言环境。应用文模糊语言的使用情况要根据具体文种、行文对象、行文风格等来定。如果把模糊语言从行文的环境中抽出或者不恰当地使用,则会降低其使用价值。
3、要区分模糊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模糊语言较之精确的语言其词义的边界更具有伸缩性,所以各模糊语言之间相比也存在相对的精确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将 “盗窃公私财物” 分为“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三种情况,虽然不是精确的数量,却包含着相对精确的因素。
4、模糊语言的选用要适度。过多过滥使用模糊语言,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如果这样写:“在有关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在一些上级机关的扶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虽然主旨是为了说明工作的完成得到了各层各级的帮助,但过多的模糊语言则让人觉得空洞无味。
总之,应用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只有把握模糊语言的本质特点、适应应用文的文体要求恰当运用,实现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的和谐统一,才能客观地反映情况、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应用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