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的觉醒之路
2015-08-28陈晶
陈晶
摘 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与1899年发表一篇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觉醒》,对十九世纪美国父权制社会的道德规范给予了抨击,因为这部小说,凯特肖邦的写作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不但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激起了整个社会对她的反抗,直到近一个世纪后,这部小说才渐渐的被接受,本篇论文主要从女主人公的觉醒和死亡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觉醒》;女性主义;死亡
1.引言
凯特·肖邦作味美国早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大多数都是社会所排斥的文学主题——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这在19世纪的美国南方可谓是突破禁忌的壮举,《觉醒》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一位叫做艾德娜的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惨痛历程,为了捍卫这种自由平等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艾德娜投河自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结局表面上看是对她忤逆社会传统道德的惩罚,实际上,无可置疑为她的觉醒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2.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父权制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女性的意识以及她们的行为,她们不得不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相夫教子,唯夫是从,而艾德娜骨子里的反叛性格以及她的种种经历促使了她最终的觉醒。
2.1 逃离家庭的枷锁
在六年的婚姻生活中,对于丈夫的责备和批评,她都以沉默来应答,但是当她度假之后再次回到新奥尔良,她决定要逃离社会的枷锁,开始向她的丈夫说“不,根据传统,每一周的周二家庭的女主人公必须身着正装迎接客人,艾德娜拒绝扮演丈夫的社交工具,拒绝成为家庭里的装饰品,在接待日毅然离家。
在格兰德岛避暑期间艾德娜开始反省6年来在家庭中的位置和以及她生命的的意义,然而,在她脑海里回放最多的场面是她丈夫无情的责骂和压制,她渐渐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可以任意或留着或丢弃的财产之一”她决定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对于毫无爱情的婚姻,艾德娜开始表现出排斥,首先,作为一个有夫之妇,她向在旅途中结识的有好感的罗伯特表达了爱意,在被他拒绝之后,她没有妥协回归家庭,而是马上与另一个浪荡子弟阿洛宾结成了性伙伴的关系,不难看出,他们之间并没有爱,只不过是在进行着各取所需的交易而已,艾德娜的这种的行为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2.2 追寻梦想的方向
艾德娜本是一个充满幻想、有追求的女孩,但是不公平的社会却从来不给予女性同样的机会去实现她们的梦想,压抑许久的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她开始画画,对于丈夫的不理解以及嘲讽,她也不再在意,这种自由的生活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下定决心要将这种幸福、随心所欲的生活捍卫到底,她放弃了丈夫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自己搬到了“鸽子房”。
离开让她压抑的“囚笼”,艾德娜的灵魂获得了重生般的自由,她继续画画,并且幸运的是,有很多人欣赏她的画,而这份爱好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收入,从而保证了她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给自足,除此之外,她开始看马赛、游泳,做一切她从不敢奢望,但内心却从未停止渴望的事,她尽情的展现着已经被压制了许久的自主意识,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命运的主宰。
3.自由灵魂的最后终结
虽然女主人公艾德娜精神上和身体上都获得了新生,但是她很清楚自由的女性与压抑封闭的社会现状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而她已无法回到旧日生活的轨道上去,重新接受受奴役的生活,做一个唯命是从、丧失个性的木偶,所以在她投入大海的那一刻,她坚信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灵魂深处最负责任的一种选择。
对于小说最终的结局,人们众说纷纭,她的自杀也引起了批评界的极大关注,他们笃信这种悲剧是这个反叛伦理道德的女性应受的惩罚,她要为她的行为付出代价,即使是生命也不足为过,而我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拥护者,对艾德娜的死持有不同的态度,我认为艾德娜是生在旧社会的“新女性”,走向死亡不单是生命的终结,同时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她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并没有错,只是她的方式不恰当,但是她的这种勇气着实令我们惊叹。如果注定不能获得自由和独立, 那自身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她也只能以死这种最高的反叛形式对抗社会的不公,所以,可以说艾德娜的死是一种灵魂的理性选择,因为在 “另一个世界”她就是自己生命的王者。
4.结语
《觉醒》描写了十九世纪夫权制社会下中产阶级女性的惨痛经历,作为男性的免费的保姆、性工具和生孩子的机器,传统势力的顽固和强大使她们没有反抗的机会,而凯特肖邦在《觉醒》勾勒的新女性艾德娜虽然获得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压抑带来了觉醒,觉醒带来了快乐,而反叛却带来了死亡,所以說,在男权至上的传统社会,自由需要代价。
参考文献
[1] 金莉、秦亚青:《美国新女性的觉醒与反叛:凯特·肖邦及其小说〈觉醒〉》,《外国文学》,1994年第3期。
[2] 魏兆秋:《试论艾德娜的觉醒》,《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 阚鸿鹰:《〈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
[4]王卫强. 《觉醒》小说中的“异化”现象解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93 - 96.
[5]Kate Chopin. The Awakening and Selected Short Stories[M]. New York:Barnes&Noble Classics,2003.
[6]Woolf,V. A Room of Ones Own[M]. London: Penguin,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