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吸毒成瘾现象
2015-08-28蒋山山
蒋山山
摘 要:青少年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其形势日益严峻,急需社会大众的关注。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因素解读青少年吸毒成瘾行为的成因,并且尝试从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吸毒;社会化
1 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基本定位
毒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反复连续使用后能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吸毒成瘾的标志是“戒断综合症”的出现,它的主要表现是:吸毒者停止用药一定时间后,会出现严重的全身不适,如打哈欠、流眼泪、恶心、呕吐、头昏等,在使用毒品后这些症状会很快消失。[1]这些躯体反应使得吸毒者身不由已地一次次使用毒品。为了追求毒品带来的愉悦感受,吸毒者对毒品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性的依赖,即“成瘾性”。
近年来,我国吸毒现象呈现吸毒人数急剧上升,吸毒者文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年龄进一步降低等特征。青少年吸毒成瘾便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吸毒成瘾不好好控制,将来有可能发展成青少年犯罪,不仅搞垮自己的身体、拖累自己的家庭,甚至危及社会。
2 青少年吸毒成癮的成因
2.1 个体与青少年吸毒成瘾
1.自我认同低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相对于成年是一种介于过渡性与边缘性的状况,然而这阶段正是个体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中他将人的生命历程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其自我发展目标与发展困境,青少年期是面临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危机的阶段,这个阶段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2]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特别是身边出现错误的示例,青少年会以为吸毒是符合自己角色的,形成一种自我认同感。
伴随这种同一性会形成“忠诚”的品质。显而他们认同的忠诚与一般青少年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不同,他们所认识的是在群体内部认同的“信用”、“忠诚”——所谓哥们儿义气,吸毒青少年会坚持自己确认的观点并坚持相信自己的同一性,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虽有认识但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戒毒青少年会再次吸毒。
2.好奇心驱使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变化。”它与个体的生理 需要无关,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其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 颖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新奇和愈复杂,个体对之愈好奇。[3]毒品的神秘特性常常会激起一些青少年的想 象和疑问。情境的隐蔽性。绝大多数青少年没有亲眼见过吸毒的真实 情境,即使知道一点,也是从别人的传言中获得的,对毒品的想象和疑问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并导致不少青少年有一股试图亲临其境以观实情的想法和实际行动。因而 他们总是想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千方百计地靠近毒品、甚至目睹吸 毒者的现实行为。正是在这种好奇心驱使下,一些青少年抱着“体会体会吸毒是什么感觉”、“抽着玩玩”、“试一试”的轻率态度与毒品发生了实质性的关系,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3.社会角色紧张度
当今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优越的条件,很多人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以及开放后消极亚文化的冲击,又使部分独生子女对家庭和学校的生活、教育产生烦腻或反感心态,进而发展到试图摆脱家庭、学校和成人对他们的管束的程度。这种欲摆脱而不能摆脱和欲自由而不能自由所构成的心理疙瘩——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时时困扰着他们。升学和就业问题以及为自己的性格、异性、金钱问题是引起他们烦恼的主因。青少年的感情较脆弱,遇到突发性的压力与冲突,遇到外界伤害,精神极易被摧垮。精神痛苦,无法排解,在其他不良因素的促进下,便可能走上吸毒之路。
2.2 家庭与青少年吸毒成瘾
家庭被社会学家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之一,家庭叫道青少年子女学习是非观、社会控制能力,以及尊重权威、社会规范等。但是如果家庭没有办法提供这些功能,青少年则容易学习攻击、反社会行为、暴力等偏差行为。
1.家庭结构不健全
费孝通曾经把夫妻和子女比作社会结构中的真正“三角”,以此来描述完整的家。而一旦夫妻双方从家庭中分离,这个“三角”失去了一条边,孩子从家庭哪里得到的爱抚和教育便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家庭结构受到任何形式的破坏和损伤,都会对孩子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刺激和伤害。孩子不仅要面对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而且要承受过多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及来自他人的歧视,这极易使青少年产生情绪障碍。青少年可能会寻求刺激吸毒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2.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低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变数,主要内涵包括父母的职业地位、教育程度及家庭的经济收入等,此外,如家庭的居住环境的空间大小、家中的耐用家电设备等也是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孩子发生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当父母整天为生计奔波时,就会减少对孩子的关注,与孩子交流的时间也会相应地减少,所以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无法及时发现青少年染上毒瘾的偏差行为。
3.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与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有密切的联系。行为偏差的青少年很少得到父母妥善的管教,父母的管教不是过严就是过松在家中受到虐待的子女,遇事倾向于使用暴力。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自私、霸道、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的恶习,抵制不住毒品的诱惑。高压型的家庭教育信奉棍棒政策,认为“不打不成器”,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极易造成青少年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于是有了吸毒中寻求快感或者和家长对着干不让吸毒偏要吸毒的现象。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不管不教,青少年的个性冷漠、孤僻,缺乏信心,一遇他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吸毒的邪路。
2.3 学校与青少年吸毒成瘾
1.教育差序
在目前中国教育中,教育的差序格局和分等现象明显。无论是学校,还是对学生,都贴上了等级的标签。这种情景直接导致了失败暗示和责任分散,使“问题少年”越来越多。标签理论指出,被公开地贴上了偏差的标签才是偏差行为的成因。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一部分学生由于表现不佳、适应不良,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以至失去了学习动机,开始自暴自弃,学校很少愿意为他们进行补救或加强生活教育。青少年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过早地进入社会易走上吸毒之路。
2.教育偏差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共识,但在目前升学压力下,学校给予最大关注的仍然是可作为教育成果指针的分数、升学率、文凭等;从教育内容上来说,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脱节,德、智、体、美育间存在冲突。透过这样的学校教育,有一些老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地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一点小错揪着不放,是学生产生不满和排斥心理,于是表现出对抗行为。此时加上不良朋友的影響和网吧等外在诱因的刺激,许多青少年开始出现逃学现象,在外游荡,滋事打架,严重的就染上毒瘾。
2.4 社会与青少年吸毒成瘾
影响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因素还有朋辈群体、休闲娱乐场所、大众传媒、网络等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由他律转向自律的时期,其角色模糊不清,为寻求自我认同的肯定,同辈群体成为最佳的仿效对象和获得认同的来源,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过程,来确认我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进而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坏境因素,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的发生主要有环境学习而来,观察学习主要从家庭、同辈群体及电视、书籍、网络等大众传媒而来,这些学习的来源被称为榜样,其中传播媒体的示范作用效果最大。青少年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偏差行为。特别是网上流传的明星吸毒,会使他们产生模仿的心理,对毒品好奇。
3 预防与治疗并重的解决对策
3.1 预防
为避免吸毒群体不良熏染效应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在努力减少毒品供给的同时,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预防工作:
在基本社会化阶段的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做到严而有格,教而有方,不溺爱,不放纵尽量给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的心态;培养青少年的“拒绝技巧”和“压力抵抗”能力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个人抵抗力的训练,教会他们怎样克服生活或学习中的挫 折和不良境遇,如何抵御“毒友”的诱惑,培养他们积极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以及自尊、自爱和自律的品格。在同辈群体方面,个体在交友方面要慎重,择其善者而从之,对群体中的不良行为与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在学校教育和大众传播方面,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引导和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及给予个体正确的引导与暗示。
3.2 治疗
对于已经吸毒的青少年,他们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有效措施,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来帮助青少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完成戒毒,重新适应生活。
1.个案工作方法,工作者要善于应用诸如语言学、心理学等科学来对案主进行治疗。同时,要有效地利用案主的关系网络,例如青少年的父母、朋友、亲戚等。通过他们的协助来帮助案主逐渐回归到自己的关系网中,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并通过完成工作者布置的作业来逐步淡化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并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及时评估,如果取得成效,应对案主进行鼓励,以增强案主的信心以及对工作者的信任感。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案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案主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与不良群体划分界限,自觉地与毒品保持距离。
2.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者应注重利用集体的力量。首先,可以将一定数量的从戒毒所回来的青少年招入小组,利用小组活动让他们明确戒除“心瘾”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分享来相互激励。其次, 策划小组活动,让家长们也参加,通过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来增进 “亲子”感情,用亲情战胜“心魔”。第三,开展一些组员们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例如手工艺品比赛、体育比赛等等。
3.社区工作方法,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努力促进社区居民对失足青少年的接纳与融合,为戒毒青少年回归社区打下基础。应该积极配合国家禁毒委要求在全国创建 “无毒社区”的要求,创建无吸毒、无贩毒、无种毒、无制毒的“四无”型社区。特别是要突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把宣传和预防教育深入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力争不留 “盲区”、“死角”;要按照国家禁毒委的要求,尽快实施禁毒宣传的要求。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的建立,必将发挥三者各自的优势及特长,并能促进三者的合作与互动,发挥合力的作用,起到从整体上、综合地预防与控制青少年吸毒行为产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艳峰.建立防控青少年吸毒行为的三位一体的网络.广西 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17卷第4期
[2] 程巍.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干预——近十年有关吸毒方面的文献综述.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7卷第1期
[3]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