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前理解”
2015-08-28陈阅平
【摘要】“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概念,是伽德默尔在海德格尔的观点基础上提出来的。“前理解”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前理解”对文本理解的意义,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前理解”水平,以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前理解”这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前理解”。
【关键词】前理解;阅读教学; 文本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前理解”的概念是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对理解所描述的循环开始其新的探索,他认为海德格尔所描述的理解过程是“解释开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适的把握所代替,正是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的意义运动”。所谓“前理解”,就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体的理解开始之前已有的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它主要表现为成见或偏见。
一、“前理解”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
“前理解”是学生理解文本时的基础,文本理解也是以学生的“前理解”为起点。“前理解”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经验,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现有的阅读文本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我们说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是靠凭空想象,而是有理有据的。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会读的通《红楼梦》,原因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缺乏一定数量的社会时代背景知识的积累,没有足够的识字量,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往往会把现有的文本与自己已储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阅读说明文时,会立刻回想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三种说明顺序,即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常见的说明方法。提到小说,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接着会根据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分析人物的典型形象。如果学生缺少这些文体的相关知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所以,在阅读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对不同文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已经掌握各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除了这些相关文本的基础知识,学生对跟文本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也是影响文本理解的重要因素。鲁迅的作品就必须回归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作品跟当时社会的结合过于紧密,不回归时代就无法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深意。如: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课谢冕的《永远的校园》。这篇文章让中职的学生理解起来就十分困难。首先,大家对作者——谢冕的了解几乎为零,对于他的写作风格、所处时代,这篇文章的写作环境都不了解。其次,《永远的校园》讲述的是谢冕的大学——北京大学,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谢冕的那个时代,北京大学无疑都是高等学府,对大部分中职的学生来说那里都是遥不可及的地方。他们现在所处的学校与《我永远的校园》中的校园相差甚远,找不到共鸣。再次,对于文中出现的相关段落无法理解。例如:“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实际起来。”学生会对“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产生疑惑,为什么是“开始显得美丽”,而“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再如,“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及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学生对这一段有太多的不理解,什么样的记忆是谢冕“不平常的记忆”,又给了那一代青年人什么样的特殊际遇。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前理解”中的社会生活经验对文本理解也有一定的意义。先避开文本理解,单纯的谈社会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人为什么会“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因为之前的错误的,或者不好的经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积累了一次这样的经验,告诫自己在今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再如,没有恋爱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恋爱中的甜蜜,没有失恋过的人同样也不会感受得到失恋的痛苦。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前有的经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春》后再去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同样是两篇写景散文,学生在学习时会不由自主地把学习《春》的经验带到学习《济南的冬天》中。
所以说,“前理解”丰富的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会少一些。“前理解”越丰富的人,他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都越好,都要高出“前理解”不丰富的人。与此同时,“前理解”丰富的人,他的阅读速度也会比较高,还会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前理解”水平
由于“前理解”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督促学生不断增加自己“前理解”的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前理解”水平。
首先,放开学生手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老师要根据在课堂上将要学习的课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先有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也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还是无关的都需要积累,在上课时教师也不能把内容仅仅局限于文本所提到的知识,学生更渴望听到的是“弦外之音”。这就要求老师精心选择上课内容,要以多元化知识为主,所选择的上课内容要尽量丰富多彩,不仅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认真学习,还要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
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发展学生的“前理解”。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唤醒自己已有的“前理解”知识,才能迫使自己回忆已存在的相关知识经验,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这些知识经验也会得到相应的巩固和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当前的阅读学习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注重知识积累。除此之外,学生阅读新文本的过程也是知识经验汲取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课文,无论在难度上还是在知识含量上都是层层递进,由简到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每次学习的课文对学生个人而言都是全新的。也许知识上会有重复,但是知识的呈现形式都是新颖的。因此,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阅读学习中也会收获到新的“前理解”知识,也是一次不错的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次,促成积极对话,生成“前理解”。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拥有两种思想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促成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的机会,促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是也能听到学生的声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同年级、同班的学生年龄相仿,智力水平相当,心理年龄阶段特征相似,虽然兴趣爱好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总体水平是相当的,因此,他们之间在交流中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且他们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前理解”
阅读文本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对文本进行判断和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在“前理解”中称之为“偏见”。“偏见就是我们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偏见并非使我们与过去相分离, 而是使过去向我们开放。”伽达默尔肯定了偏见的合法性, 但要求人们不要无条件去去顺从它。为了说明这一点, 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偏见:其一,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人们无法摆脱它。其二,盲目的偏见,指个人在现实中不断接触吸收的偏颇的见解。对于妨碍正确理解实现的偏见,伽达默尔认为要积极的消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持有的“偏见”往往是盲目的偏见占据地比重要大于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的。从小学到高中,这期间的学生还都处于未成年阶段,因此,他们无法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多少都带有私心,无法做到就事论事。例如:中职学生在学习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学生很反感,明显的显现出不满的迹象,原因是,日本人的作品我们不想学。这就存在了盲目的“偏见”,虽然中国和日本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不愉快,但是我们要就事论事,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坏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科学技术今天是值得我们来学习和研究的。我们要用客观的态度来阅读这一作品,不能戴有色眼镜。相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不占少数,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给予引导,要让学生摒除这些盲目的偏见。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使用自己的“偏见”,什么时候该摒弃自己的“偏见”。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册)[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王红岩.解释学的前理解与语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08(8).
[3] 张庆桢,刘焕春.“前理解”理论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课改·教学,2008(6).
作者简介:陈阅平(1990-),女,辽宁省丹东市人,鲁东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2013级研究生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