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5-08-28文宏章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蚯蚓岩石蜗牛

文宏章

观察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形式。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比一般知觉有更强的积极性和理解性。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是丰富思维仓库,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保障。在倡导创新精神培育的当下,关注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观察的兴趣

孩子天生就喜欢观察,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蚂蚁、水里的小鱼,每一样东西都让他们着迷;刮风、下雨、开花、结果,每一种现象都让他们好奇。作为科学教师,就是要保护学生的这种新鲜感,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一)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观察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一组室外观察的内容——观察蚂蚁、观察蜗牛、观察大树等。这类题材的观察,因为观察的事物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往往观察得不仔细,时间一久,因为缺乏新鲜感,学生注意力也很容易转移到其他事务上去。因此在这样的观察教学中,教师不妨可以“装装傻”,蹲下身来和学生一起观察,让师生的角色来一次互换。

如在观察蚂蚁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蹲在地上,边观察边疑惑地说:蚂蚁怎么都长得一般大呢?为什么这里的蚂蚁多一些?它喜欢这里的什么呢?它会迷路吗?笔者一边看一边表现得很困惑,学生听着老师的问题,也在一边看一边想,希望自己可以帮老师答疑解惑。通过仔细地观察,学生发现了好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此时,笔者突然说了一句:不知道蚂蚁们喜欢吃什么呢?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从学校食堂拿来了盐、白糖和饭粒,放在蚂蚁群的旁边,经过观察,他们发现,蚂蚁原来喜欢吃糖。至于蚂蚁为什么喜欢吃糖?学生一定会在课外去寻找到自己的答案的。

(二)有效激励,让学生持续观察

兴趣有高潮,也有低谷,而恰当的激励可以使学生的兴趣浪潮一波紧推一波,形成一片兴趣的海洋。

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要做蚕的生长记录,近60天的持续观察,时间比较长,学生很有可能会中断。因此在课的开始,笔者讲了很多科学家持之以恒进行科学观察的故事,有竺可桢的气象日记,有天文学家的星座观察,为这次观察做了铺垫。活动开始一个星期以后,笔者就发现已经有人开始懈怠了,于是适时地组织学生交流观察体会,让观察得仔细、有特点的学生上台交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对勇于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观察记录仔细全面的学生进行积分奖励,学生可以通过积分换取桑叶等等。此后的几个星期,每周笔者都会预留一部分时间,与学生一起交流他们的观察内容,适时分享,及时指导。久而久之,每周的观察交流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跃跃欲试地想要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新发现,而且笔者发现,其实学生平时在课余也会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观察心得。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表扬、激励,学生的第一次长时间观察,最终圆满落幕,而其中学生所收获到的何止是一本薄薄的记录笔记那么简单。

二、教给观察的方法

有了观察的兴趣,就要有合理、科学的观察方法作为保障。因为只有懂得了观察的方法,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观察体验与效果。

(一)动用感官去观察

在《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部分内容是让学生观察岩石。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怎样观察岩石?先要用眼睛看,第一层,看它的颜色,上百种颜色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仔细地分类,但我们可以进行对比性描述,比如用深色还是浅色来描述它颜色的程度,用单色还是多色来描述它颜色的种类;第二层,看岩石的光泽,岩石有没有光泽看的时候有技巧,要把岩石的自然断面对着光,不断地变化与眼睛之间的角度,这样就可以看见平时看不见的一些光泽;第三层,看它的纹理,观察纹理时要看岩石比较大的剖面,最好经过打磨将会看得更加清楚;第四层,看它的颗粒,颗粒大的岩石摸上去很粗糙,颗粒小的岩石摸上去就会光滑一些,同时可以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第五层,看岩石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比如有没有层理、有没有动植物的痕迹等。

在视觉与触觉的多角度深入观察后,可以引导学生动用其他感官进行观察。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用闻的方法闻一闻岩石的味道,笔者就让学生闻,结果基本上闻不出什么味道,闻出来的一点点气味也不知道是不是岩石产生的。怎么办?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学生说,把岩石洗干净之后闻,那气味应该是岩石的。但是,岩石的味道实在是太微弱了。此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沉睡了百万年的岩石气味可能是尘封在岩石里了,能不能把它的气味给搅出来呢?有的学生想出了敲的办法,不理想,有的学生想出了用两块同样的岩石摩擦的方法,这时候的效果就明显多了。通过尝试,学生最终发现,好多岩石的气味都差不多,类似火药一样的气味,有一部分岩石又是另外一个气味。其实学生们已经从气味上找出了岩浆岩与沉积岩的不同。

通过多个层次的观察,每一步都层层递进。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良多。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岩石,也从整个过程中领会到,观察不仅仅是简单地“看”,而应该是一种多角度、多感官联动的、深入的体验。

(二)抓住细节去观察

我们对一个物体的观察,首先是整体,然后才是部分,但是对部分的充分认识,又能反过来能加深对整体的把握。一般说来,整体的观察大同小异,而细节的观察则能引发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以观察蜗牛的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能观察到蜗牛壳旋转的方向,蜗牛的触角、眼睛、嘴巴等外在形体特征。此时笔者鼓励学生,能不能观察得更细致一点?终于有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了蜗牛的排泄孔,在课堂上,他非常自豪地宣布,蜗牛的排泄孔就在蜗牛呼吸孔的旁边。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发现,引来了同学们真心的称赞,大家纷纷去蜗牛身上验证。同伴的认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下一阶段的观察中学生也变得更加仔细,谁都想做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

(三)明确顺序去观察

观察的顺序就是思维的顺序,让学生有顺序地去观察,可以观察到更全面的东西,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的顺序。

如对室外植物的观察,要先观察整体,然后从下往上,由中间向四周逐步递进观察;对于室外动物的观察,首先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再观察它们的群,最后再观察个体。在对个体的观察中,首先观察它们的行动,再观察它们的身体。在观察身体时,要想办法让它们减少运动,比如在观察蚂蚁时,可以把蚂蚁孤立在水中央观察;对于矿物的观察,可使用资料对照表,逐条对比观察;对于普通标本的观察,可以采用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在观察的时候,首先用眼睛看(包括使用一些简单工具),其次用手感受,最后再用耳朵听、鼻子闻(扇闻)等方法,除非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否则不用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

三、提高观察的能力

(一)确定目标,抓住重点,提高注意力

漫无目的地观察会接收杂乱无章的信息。在观察中要有所取舍,一次一重点,一次一突破,明确自己观察的目标指向,围绕这一目标做相应的重点观察和辅助观察,让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其他现象所影响。

比如在观察蚯蚓时,观察的重点是蚯蚓怎么运动的,观察指向都与运动有关。学生发现蚯蚓是伸缩前进的,但究竟是怎样伸缩的,学生看不清楚,于是他们想到让蚯蚓在白纸上运动,效果不佳,把蚯蚓放在手心让它运动,效果也不佳,把蚯蚓放在手背上(手背的感觉灵敏一些)让它运动,明显感觉到有刺刺肉的麻痒,但还是看不见它到底靠什么运动。终于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好方法,把蚯蚓放在玻璃上,从下往上看它的运动,一切谜底就此打开。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就没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参与,也就不会达到这样的观察效果。

(二)制订方案,明确要求,提高条理性

明确观察要求,制订观察方案,根据方案执行,这是保障学生能进行有效观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观察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条理性。

以“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对凤仙花的成长过程进行观察,并从第一节起始课起就和学生一起制订观察方案:设计观察记录表,明确每天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制定观察时间表,规定在每天的18时进行观察;明确观察方法,对株高采用测量法,定好固定的原始高度;对株形采用照相法;在发芽、长根、子叶破土、长真叶、出花蕾、开花、结果等关键时期采用图画法,有情况说明的放在备注里用文字描述。

因为每个步骤都有了一个详细的观察方案,学生的观察活动自然变得有序、有效。

(三)真实记录,敢于表达,培养质疑精神

质疑是一种伟大的科学精神。在观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观察到的现象与教科书所述不同的情况,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真实记录,勇敢表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带着疑问观察,会让观察变得更加深入。

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提到:叶为植物提供“食物”。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好多植物在冬天没有叶子,那冬天它们吃什么呢?因此他们认为,植物的营养是根从土壤里吸收的,所以我们会给植物下肥料,而且肥料也施在地上。面对学生的这种发现,笔者首先给予了表扬。然后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在网上提问,看看别人的想法,也可以找一棵小树剪掉它的叶子来做一次对比实验。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产生疑惑、大胆质疑、自主解决中学会了更加深入的观察。

(四)清晰理解,正确描述,提高表达能力

观察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透彻明晰的观察有利于表达,清楚到位的表达又促进了观察。

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笔者也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每一次观察活动以后,笔者都会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从听中发现自己没有观察到的信息;二是交流中要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学生厘清思路、准确描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弥补了单个学生观察不全面的弱势,学生间形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积极氛围。

总之,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点点滴滴的铺垫与引导。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开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升学生观察的能力,在观察中开拓思维,在思考中提升品质,最终达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目标。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三小学 313100)

猜你喜欢

蚯蚓岩石蜗牛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真假月球岩石
蜗牛说
岩石背后伸出的巨爪
画蚯蚓等
小蜗牛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蜗牛(共3则)
保护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