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浅析
2015-08-28麻平江
麻平江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概述了中国大陆八大方言对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渗透和影响以及吸收、利用、丰富、发展、融合、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方言词;汉语普通话;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疆域幅员辽阔,方言奇多。主要的北京普通话也吸收了八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和粤方言。)的不少词语,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东南各省诸方言的次方言和土语间也很有分歧;但是使用人口约占说汉语的人口70%以上的北方方言,其内部分歧却不大,各地人彼此交谈可以听懂,或者说大体可以听得懂,不影响交流和沟通感情。
一般说来,方言间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音上面,当然,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差别。不但是一些一般词汇中的词不同,就是某些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叫“小孩子”,“苏州叫”“小斡”,长沙叫 “细人子”,广州叫做“细佬哥”,宁夏南部山区叫“碎娃仔”;北京的“媳妇儿”,相当于苏州的“家小”,湖南、湖北的“堂客”和云南方言中的“婆娘”,陕西关中人则叫“婆姨”,陕南人又叫“媳子”;同样道理,同是一种块根植物,北京话称之为“白薯”,而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河南洛阳人则称为“红薯”,成都称之为“红苕”,贵阳又叫做“番薯”,上海活叫“山芋”(注意:不是“土豆”)。另外,还有普通话中的“搞”“打牙祭”“垮”,都是从西南方言中借到的;“货色”“写字台”“垃圾”“瘪三”等是从浙沪方言中借来的的;“老伴儿”“奔头”“草包”是从东北方言中借来;“二流子”,是从陕北方言中借来的。又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后台”“角色”“开场白”等本来是戏剧界的特殊用语。
下面是几个方言词融入普通话中的例子:
“瘪三”本来是浙沪话,用来称呼城市中没有正当职业,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无业游民,而他们的外形常是形容枯槁、骨瘦如柴、干瘪纤弱的。“瘪三”一词,现在已被用于汉语普通话中了。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列举党八股的罪状,就有一条,曰:“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垃圾”最早源自上海的洋径滨英语“rubbish”的音译。现在出于环境净化美化的考虑,街头的垃圾箱筒已经销声匿迹,而代之以设施齐全、纤尘不漏、万无一失的集装箱压缩中转站了。但是过去北京管“垃圾”叫“脏土”。你常常可以在京城大小胡同口临街墙上看到这样的指令:“此处禁止倒脏土。”后来,“脏土”就被“垃圾”这个方言词所代替了。街上摆着一个个大铁箱,上面写着“垃圾箱”,而不写成“脏土箱”。这里“垃圾”比“脏土”涵盖的词义更加广泛一些。所以“垃圾”应解释为“包括了脏土和其他被扔掉的无用、破烂的东西”。这样,习惯成自然,“脏土”乃“垃圾”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搞”本来是西南方言,现在不但运用到普通话中,而且使用率很高,请看下面例子:
1.我们要把问题搞清楚,(“搞”相当于“弄”的意思)
2.这件事可不好搞。(“搞”相当于“办”的意思)
3.我搞了一个方案。(“搞”相当于“制订”的意思)
4.他是搞美术设计的。(“搞”相当于“从事”的意思)
5.现在不搞政治运动了。(“搞”相当于“开展、大规模进行”的意思)
6.中国不搞霸权主义。(“搞”相当于“奉行”“主张推行” 的意思)
7.小李最近搞了一个对象。(“搞”相当于“找到”之义)
8.清廉的官员可不能搞关系。(“搞”相当于“拉拢”的意思)
9.据说,伊拉克在搞生化物器。(“搞”相当于“制造,秘密研制”的意思)
10.外国人擅长搞事,而中国人善于搞人。(“搞”相当于“做”;“搞”相当于“整、算计、迫害”之义)
11.目前,新疆东突恐怖分子又在搞新的流血事件。(“搞”相当于“策划”“策动”的意思)
12.沈阳慕绥新案发前搞过百余名女性。(“搞”,相当于“淫秽”,有“以不正当手段谋求不正当男女关系”之义)
13.搞笑是赵本山的拿手好戏。(“搞”相当于“逗人……;诱人……”)
“搞”一词可以代替不同的动词,随着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义。到今天,它已经成为普通话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动词了。这个“搞”字,常常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搞服装的”,就比说“从事服饰专业工作”来得更口语化,而且音节也少了几个,更简洁明了。
当然,在行文当中,对于词语的表达法,应该是具有多样性才具有丰富性。如果什么动词都一味地用“搞”字,既污染了汉语,也有损于汉语言表义的选择性和表达的灵活性原则。
不过,方言词也不能滥用。有些过于生疏的词,或者会引起歧义,或者缺乏表现力,要么普通话里已经有了相应的词语,就不必要再使用方言了。例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戏曲与方言》中言及他到上海理发,美容师问他“侬汰头勿汰?”并说要“统通汰了”,着实吓了他一跳。他当初不知道沪上人家说“汰头”就是“洗头”的意思。所以,像这样的方言词,若不加选择地随便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的话,也会造成误解,产生误会,进而影响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99(05) .
[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人民出版社,1953.
[3] 斯大林.给同志们的回答[M]人民出版社,1953.
[4] 吴宗渊.也谈异语[J].语言文字学,1984(04) .
[5] 吴宗渊.也谈异语[J].语言文字学, 1985(06).
[6] 吴宗渊.也谈异语[J].语言文字学, 1986(04).
(编辑:刘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