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创设和谐政治课堂
2015-08-28张燕珠
张燕珠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和谐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心理学领域。
【关键词】心理效应 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77-01
一、注重首因效应,增强教师人格魅力,创设激情、激趣的课堂导入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陌生人或事物初次见面形成的的印象,称第一印象,并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产生影响,交往中初次印象往往会成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式和情绪定式,称为首因效应。
当代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对人格魅力、个性气质和个人才华有着大胆的追求。他们深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追逐时尚,崇拜偶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是这个时代学生的追求。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审美感受。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作好充分的准备,从衣着、语音高低,频率的快慢,情感的起伏等都要精心策划,给学生留下一个:学识渊博,为人和蔼,态度亲切,上课生动有激情的好的政治老师形象。
二、善用罗森塔尔效应,学会赏识,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将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罗森塔尔效应已被普遍认同的今天,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恰恰也应该从学生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燃起学习政治的热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和期待,尤其是那些所谓“差生”,更要投入真挚的情感、关注的神态、鼓励的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习政治的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的活动都给予积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高峰体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形成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而且还要及时地从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这种最诚挚的鼓励和帮助,才会使学生不断朝期待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也不会因为无助而中途夭折。
最后,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必须是长期的,它体现在课堂的内外、每时每刻中;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影响,而是“春风化雨润心田”的长期浸染。学生一旦长期被寄予积极期望,可使学生感到一种莫大的信任,这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自信心,积极思维,化阻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教师的期待得到了学生整个心灵和浓浓的师生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人文情怀,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这完全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心诚则灵。
三、克服超限效应,学会课堂留白,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若巧用“留白”艺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云:“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1.导入巧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导入时恰当的运用留白,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寓言故事、诗词、歌曲或图片漫画等设置悬念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授课巧留白,激发学生思维。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疑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新课时,巧妙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
3.结尾巧留白,意味无穷。
课堂结尾如同一出戏的闭幕式。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是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如果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运用“空白”作为结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唤起了他们新的求知欲望,就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屠荣生 《师生沟通的心理攻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任顺元 《心理效应学说》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盧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顾明远 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