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课堂“动”起来

2015-08-28冯金群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气氛实践创新

冯金群

【摘要】语文课不仅要教学生生字、生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课的讲授,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必须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审视学生,真正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自己的教法“新”起来,让学生们“活”起来。

【关键词】创新 语文 课堂 气氛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9-01

语文课难上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感受,尤其是课改以后,新版教材在课文的选材上更广泛,课文自身所包含的信息量更丰富,在给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硬件”知识的简单传授,也不能停留在现有的、老旧的教学模式上徘徊不前,而是必须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教材,审视学生,审视教法,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自己的教法“新”起来,让学生们“活”起来。

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解决好教师自身的问题,要让教师的思维先“动”起来,要突破以往固有的模式,不再以整齐划一要求语文课堂,不再按统一模式打造、培养每一个鲜活生命,而是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教师就不能再做修枝剪叶的园丁,就不能囿于成见,要敢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真正把课堂教学的动态生动成效益重视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批判,敢讲真话、实话,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乐观、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

其次,要有能让课堂“动”起来的教学手段。在多数教学过程中,形式比较单调,教师能用的手段也比较贫乏,除了板书、郎读、分析课文之外其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互动讨论等较少采用,往往是教师讲自己的,讲得索然;学生听自己的,听得乏味,教与学几近脱节,教只为了考试,学也为了考试,完全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宗旨。因此,要让课堂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能在整节课上保持兴奋,思维和情绪始终和教师保持同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并在一节课上始终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让语文课“动”起来,教学手段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之外,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上講台、上黑板写;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同桌,自由组成讨论小组;允许学生自由发言;甚至允许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同时,还应把一些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如生字、生词等“硬件”知识多留在预习过程中,在课堂上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环节,以自己设计的重点为中心,该讨论则重点讨论,该朗读则重点朗读,尽量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充分地、尽情地展示自己,搭建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

第三,要有能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的教学内容。教材是基本的语文信息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新版教材本身所传递的信息量是极其丰富的,仅限于课文所提供的内容,一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也很难满足当代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更为丰富的内容空间,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从而为提高课堂效益打下基础。在平时,教师也应多从生活的角度提出一些小专题,让学生进行“课余调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又可以为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提供更多的支撑和空间。

让语文课真正“动”起来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但再多的方法还得靠教师去体现和运用。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要终生勤学,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做到授人滴水,己有桶水。惟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纵横辟阖,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气氛实践创新
2023.06六月羽坛:奥运积分赛的气氛终于来了
CREATINGAN ATMOSPHERE
写出画面的气氛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