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美术传播新特点
2015-08-27李佳
李佳
[摘要]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观念。在美术传播过程中,由于媒介的影响,使得美术传播发展得更为迅速,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给美术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美术传播为对象,简要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探讨美术传播呈现的新特点。
[关键词]美术传播 新媒体 5W模式 传播特点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Who)、传播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Effect)。拉斯韦尔的“SW传播模式”奠定了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美术传播理论提供了基础性的分析思路。
传播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贯穿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部。美术传播就是传播行为中的一种,任何一部美术作品的生成都必须借助于传播媒介,在不同的时代,随着媒介的演变,美术作品的传播特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以纸质印刷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出现后,给美术的传播带来了技术性的变革:美术作品能通过批量复制而被制作成印刷品,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使更多的人看到艺术家的作品而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印刷媒介解决了信息传递的规模化问题;而接下来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则让受众感受到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声音与画面的现场感,这让美术作品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解决了美术信息与美术作品传播的时效性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步入网络传播时代,新媒体从多个方面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短板,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每一次传播方式的演变,都包含着各个传播环节的系统演变。”美术传播也因此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大众媒介还未发展成常态时,美术传播主要依赖的还是美术馆、画廊等场所,需要特定的空间、时间、场所来向受众展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美术作品传播的门槛,还被时间与空间限制住,无法达到更深远的传播,更多的是某一特定群体在“自说自话”,造成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美术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都能成为美术的传播者,无论是专业的信息、还是个人的见解,都能通过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发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使得美术“放下身段”,更接近市场和普罗大众。
社交网站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新变革,开通一个账号,自己就成为了一个媒体(自媒体),传播你想要表达的一切,没有中间环节的干扰,直面你的受众,因此许多艺术家也选择开通了微博。就如当代著名艺术家张晓刚,他在2010年12月22日开通微博,在他的微博发布的内容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感情思想更为立体的艺术家。同时,他的“张晓刚工作室”也开通了微博,发布的内容都是围绕张晓刚的画作、访谈、展览等,讯息专业、多样,且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具有可信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相关的虚假信息,为受众带来更为专业的相关资讯。
再如“中国第一艺术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则是一个集艺术家经纪、展览、市场拍卖、艺术资讯和会员论坛交流为一体的专业艺术在线社区。通俗来说,它更像是一个中介,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通过这个专业平台发布讯息,美术爱好者通过这个平台获取资讯,同时还能通过论坛交流发表观点,成为新的传播主体,艺术家及其作品与普通受众在这里产生了信息的交织与融合,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在这个平台得到了充分印证。
二、传播内容多样化
新媒体传播技术让美术传播内容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使艺术家在创作内容与形式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出现了不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时下最重要的美术形式之一多媒体装置艺术就是典型例子。其综合多种媒介形式,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结合互联网交互技术,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交换性,实现全方位、多感官的信息传播,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开创了艺术家新的创作途径,不少传统架上绘画画家都在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新媒体科技手段,用更为多样化的语言来表达个人思想。
徐冰的《地书》就是运用新媒体科技的典型作品。创作出标识化的符号,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符号系统,通过他白创的“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打入键盘,计算机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综合了媒体、电脑软件、纸上作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装置艺术作品。
艺术家陈丹青曾在电视节目中称:“21世纪不再需要绘画,手绘属于手工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电子时代,年轻艺术家应该多搞影像和新媒体才是正途。”这一番话引起了诸多讨论,甚至有人担心新媒体艺术取代传统架上绘画,对此,本人认为,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极具时代感的观念性艺术,是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是传统绘画的补充与延伸,不存在取代与被取代的问题,倒是实质上扩充了美术传播的内容,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三、传播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美术传播渠道比较单一,更多依赖的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和组织传播,传播的范围有限,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不再刻板局限于单一媒介,电子邮件、网络搜索、SNS信息、手机终端推送等多渠道方式让美术资讯、作品、知识、展览迅速到达受众方。
就如2014上海莫奈画展,在微信平台上我们的手机可以收到相关的讯息推送,了解画展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在观展之前我们可以提前在网上关键字搜索,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思想;想要对其作品做深层次探究,可以下载相关文献作品进行研读……全方位的信息包围,灵活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促进了美术信息传播的深度,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
四、受众群体大众化
新媒体媒介降低了受众接触艺术的门槛,同时还有便利的交流环境。在传统媒介时代,受众更多的是被动型接受;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成为了美术传播过程的参与者,极大地扩大了美术传播的受众范围。当自己成为美术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时,积极性与传播性才不断增强、扩大。而且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
随着媒介的技术的发展,美术传播效率有了质的飞越,美术再现、复制技术及其容易,客观上促进了美术的传播,美术这门艺术也不再是曲高和寡了,渐渐地离人们越来越近。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新媒体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想要参观某个展览,但由于信息不畅,也许就错失机会;想要聆听某个艺术大师的讲座,却受时间空间限制,无法亲临现场。但如今,只要在网络上查询,就可以获得想要的全方位资讯,这直接让受众感受到了与艺术的亲近感,艺术知识通过新媒体传播,也让更多普通人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而产生兴趣。
五、传播效果复杂化
传播主体、内容、方式的变化必定导致传播效果的变化,新媒体还在不断发展中,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将它对美术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做一个定论,现仅从传播效果优劣势上做一个简单分析:
1.传统媒介信息传播为单向传播,无法收到受众的信息反馈;而基于网络的新媒体为双向传播,能更精准地探测到美术知识、美术作品的传播到达受众的反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拉斯韦尔“5w”模式没有反馈的局限,形成双向交流的理想模式。
2.基于网络,图文、音像传播速度效能大大提高,减少了美术传播时间差,传播更具有及时性。
3.新媒体传播信息过程简单,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直接降低了信息传播费用,使传播者与受众都降低了信息成本,是一个传一一受双赢的模式。
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都会产生复杂且难以定论的效果,新媒体对美术传播效果的影响也是如此,优势很明显,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该引起重视。
首先,网络传播最大的问题就是版权归属问题,复制、粘贴、发送便就形成了一次信息的传播,如一些美术文献专著、美术作品图片在网络上可随意下载,更有甚者以此谋取经济利益,伤害到了创作者的正当版权收益。其次,网络信息多而杂,对于非专业人士,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第三,炒作横行,新媒体传播的一个大弊端:艺术市场从来都是以创作者名气论作品价值,这使得艺术市场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过度造势,忽略了艺术作品的本身。
在美术发展历史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于美术观念的及时更新和审美价值的促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艺术工作者通过媒介传播视角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受众则通过媒介增强了对美术的认知观念,这些都有利于美术的提高与创新发展。但在美术传播中,媒介自身的局限往往对美术信息的传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虽说信息传播达到了高度的自由,可也因此造成了美术信息的混杂。
美术传播归根结底是“美”的传播,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不能脱离美术传播的本质,这都需要艺术家与传媒共同的努力,既尊重美术作品、遵循传播规律和行业规范,又与时俱进,共同建立一个规范的美术传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