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英雄”情意综的成因
2015-08-27罗朝鹏
罗朝鹏
[摘要]被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被世人公认为最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英雄气概,正是这不平凡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在音乐领域中独占鳌头。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方面讲述贝多芬的“英雄”情意综。
[关键词]乐圣 英雄 作品
前言:被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被世人公认为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作为一个完全失去听觉的人,凭借自己出众的音乐才华、崇高的人格和顽强的毅力,创造出世界音乐中不朽的艺术珍宝,留给了世人最美好的精神财富。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英雄的主题——通过斗争获得胜利,体现出他思想中强烈的英雄情意综。如此深刻的艺术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实属不易。正是它使贝多芬作品的艺术成就盖过了以往任何作曲家,在以后的艺术作品中仍独领风骚。这个英雄情意综在贝多芬思想中从萌芽到发展,与他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一、贝多芬的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他的一生共创作了清唱剧1部、歌剧1部、弥撒2部、康塔塔3部、交响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10部、弦乐四重奏16首、钢琴奏鸣曲35首,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地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情感上的限制。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人类社会兴起的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例如《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讲述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革命。贝多芬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述了英雄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一、贝多芬英雄情意综的成因
(一)时代的熏陶
贝多芬之所以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并非完全由于他的天才,也由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造成的。假如贝多芬没有艰辛坎坷的童年,没有在革命时代环境下成长,没受到法国革命的感召和欧洲启蒙运动的陶冶。那么,他的作品绝不可能体现出如此强烈的英雄情意综、深刻的艺术思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气势磅礴、激越深沉、发人深省的音乐作品流传后世。贝多芬是在革命时代成长的音乐家,出生的城市波恩距法国较近,是当时德国著名的启蒙运动中心。那里有一所波恩大学,一批具有民主自由倾向的进步讲师和教授在该校任职。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期,贝多芬在波恩大学听课,当时十八九岁,是一个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青年。著名的古希腊教授、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施耐德教授正是贝多芬的启蒙老师。当法国革命者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来后,师生们群情振奋,施耐德出版了一本热情洋溢的诗集歌颂这场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启蒙精神为奠基的革命。他有力宣传和推动了法国革命中以斗争获得自由、获得平等的理想信念。在施耐德教授等人的影响下,法国革命的英雄斗争精神深深扎根于贝多芬心中。可以说,从这时期开始在年少的贝多芬心中埋下了英雄情意综的种子。1792年,少年贝多芬离开故乡去维也纳,路经一些被法国军占领的地区,亲自感受了法国军队的战队精神,聆听了威武雄壮的军乐。军乐中,那永无间歇、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此后一直深深激励着贝多芬。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经历了无数打击都没有屈服,因为革命的军号一直响彻在他心中,战争中永不退缩、敢于拼搏斗争的精神意志鼓舞激励着他。法国的这场政治大革命深深影响了当代一大批的德国知识分子,同时,在德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精神革命。有责任的一代德国知识分子在思考德意志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人,人的存在,人的地位、价值、归宿和人类的命运等进行了持久、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深化了贝多芬对人生的看法,更加激励了他顽强的意志,形成了他面对命运暴力不屈不挠、勇于搏斗的崇高信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信念正是贝多芬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英雄情意综有力的奠基石。如果说贝多芬早年的苦练使他赢得娴熟的音乐技巧的话,那么,这种革命时代的陶冶则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永恒的生命力。
(二)痛苦磨练出巨大的幸富
听过贝多芬音乐的人,不管是音乐中表现出的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不挠的毅力,还是体现出的经历拼搏然后获得胜利的崇高信念,都会被他音乐中所蕴含的英雄情节所深深触动。它可以让失败的人变得振奋,平庸的人变得崇高。可是,他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作曲家内心世界同客观的矛盾不协调所爆发的精神火花,是他的人格、信念、意志的表现,这些正是他经受巨大痛苦磨砺的结果。1792年开始,贝多芬的私人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贵族小姐的恋爱失败,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他愤怒忧伤,痛恨着社会的不平,再然后,他的耳疾加重,严重威胁着他的整个生活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绝望中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是,贝多芬最终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因为音乐对他的魅力,他要继续创作下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休想使我完全屈服。”1798年,贝多芬结识了法国将军波纳道特和小提琴家克鲁采,贝多芬毫无顾虑地同共和国的这使节交往,帮助他了解到不少关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与艺术的作用、法国革命以及革命中在国内进行的种种社会改革等问题,使他详尽了知道法国大革命中的进行曲与群众歌曲的革命音调。因为他对政治革命和社会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这个时期的贝多芬不仅是民主的,而且是革命的了。他将拿破仑视为革命的象征,并接受提议,为他创作一首交响曲。不幸的是,在这期间,他的耳疾继续加重,但是,“梅花香白苦寒来”,贝多芬最终以超越凡人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它,把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和对命运的不屈服都化为动力,融入到他的创作中。这首举世闻名的交响曲,就是后来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现的,也是在他那个时代优秀人物的观念中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伟大的革命时代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优秀品质、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在此后的创作中,这种英雄情意综不断深化、升华。
在《英雄》后,他继续创作了一系列与英雄题材有关的作品。如歌剧《费德里奥》,钢琴奏鸣曲《黎明》、《热情》,第四、五协奏曲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斗争的搏斗,英雄的气概,坚强的意志,也有胜利的欢乐、成就,还有不可摧毁的乐观精神等等。他从多方面、多角度丰富了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使其更加生动、深入。但是好景不长.痛苦的磨砺逐渐加剧。1815年,拿破仑彻底失败,欧洲开始了封建王朝复辟时期,社会四周布满了沉闷的政治空气。贝多芬也最终进入了一个无声世界。他对统治阶段的猜疑和不满,他对贵族的傲慢,使他的保护人逐渐远离他,贝多芬的物质生活陷入困境。一切的不幸、痛苦交织在一起,他在笔记本写到:“我没有一个朋友,我孤零零的在世界上。”这一切的压力使他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创作危机时期。但是,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贝多芬就是这样造就了生命的奇迹,他从痛苦的深渊爬了出来,冲向了光明的最高峰。1819年,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创作危机时期,重新振奋精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创作,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如《第九交响曲“合唱”》,可以说,属于那种无论如何形容其伟大都不过分的作品,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这部曲子,是在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一段时期中创作完成的。那段日子很黑暗,但这位日渐衰老、严重失聪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对革命对未来抱着无限的希望,因此他的音乐里始终充满着对自由、平等、博爱召唤。在这部曲子里,作曲家又一次回到了斗争的主题上,让音乐引领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最终走向胜利的无比炊乐。这部充满英雄性与哲理性的壮丽宏伟颂歌,向我们总结和展示了贝多芬一生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坚定不移的追求,从最初青年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到晚年的《第九交响曲》,英雄情意综贯穿始终,人类寻求自由的顽强斗争意志,并坚信通过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磨砺就没有幸福。从贝多芬身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因为他的坚定不屈服,使他在音乐的领域里,找到了属于他的永恒的精神财富,同时,为后世留下不朽的艺术珍宝。他作品中所蕴含的英雄思想,一个多世纪以来,也帮助了无数人战胜困难,克服悲惨的命运。同时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一种启示:只有珍惜自己,勇于拼搏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