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抗日时期的文化宣传斗争

2015-08-27辛光武

群文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西宁青海抗日

辛光武

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斗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今年,也迎来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胜利70年周年纪念日。战争远去,记忆犹新,和平弥珍,当思过去。

自“九·一八”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七·七”事变之后,点燃起全民抗战的烽火。那时,青海虽处抗战大后方,只遭受过两次日本飞机的轰炸,没有直接受到日寇的蹂躏,但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同仇敌忾,投入到积极抗战的行列中。下面,我仅从文化宣传活动方面,谈谈青海民众在抗战时期所做的斗争:

一、新闻宣传

众所周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海的现状正如黎丹等所言:“唯我青海同胞多数是游牧生活,讲实业没有工厂,讲交通没有好路,讲教育识字的不够二百分之一,讲生活又没有吃穿,过着牛马生活的十有七八……”加之马家封建专制统治,人民政治生活,很不自由。当时所办的报纸期刊都不多,发行量更少,1944年,中国新文化服务社西宁分社负责人孙昌龄和沈克敬为发行进步书报事,遭当局逮捕,严刑拷打后被活埋,就是一例。

在抗战时期,青海只有《青海民国日报》《青海评论》《新青海》等为数不多的报刊。但是,一些有识之士与众多爱国青年,配合全国全面抗战的形势,在南京由青海西宁回族青年穆建业等人1933年所创办的《突崛》刊物,针对勾结日帝,出卖祖国的汉回奸贼,做了无情的揭露。李洽(笔名白虹)等青海学子所编《新青海》月刊上,向内地介绍青海现状,对抗日保国,慷慨直言,他还出版了诗集《动乱的街头》和激励青海人民斗志的《抗战中迈进的青海》一书。1937年10月,署名“东”的作者,在第五卷发表《空战》一文,记述了我空军对日进行的紫金山、烈士墓、燕子矶上空的几处激烈空战。同时,也报道:“1937年10月青海青年乐都人基丕,参加万国红十字会上海大世界难民收容所服务时,因是战事中心,人多杂集,疾病蔓延,而染霍乱症,不济去世,乃我青海青年为民族抗战牺牲者,为君第一人耳!壮哉、伟矣!”还刊出过毅君文章《日本真可怕吗?》文章通过对“血战居庸关”的赞扬和对日本经济(国债)、资源、农业、人口等条件的分析,纠正国民的幼稚心理与“恐日病”。还在油印本上发表《告青海青年》《太平洋战争的观察》等文章。另外,也通过李海邦《翰海盆地》、薛文波《祭海记》等文章,介绍大后方青海的丰富资源和各少数民族联合抗日,保卫祖国的决心。

《新青海》被查封后,第九世班禅曾建议创办蒙藏刊物。1938年,以喜饶嘉措大师为首的蒙藏委员会爱国者们在重庆创办刊物《蒙藏月报》。喜饶嘉措与杨质夫等,1939年在《蒙藏月报》“抗战专号”上,发表《如何抗战到底》一文,宣传民族团结,联合抗日的策略。同时,第九世班禅在喜饶嘉措、杨质夫陪同下,在青海湖“祭海”之际,对蒙藏王公、千百户头人,宣传抗日,保卫祖国,动员民族群众,以实际行动投入抗战。他们深入甘青藏区各大寺院和蒙古二十九部族,宣讲喜饶嘉措所写《白法螺的声音》,宣传民族抗日。

青海爱国学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编出《学生抗日旬刊》,发行1000多份。青海知识界通过报刊《昆仑》《青海青年》《乐都青年》《湟中青年》《星月》《师道》等,运用各种形式的文体与全国人民一道,声援抗战。就连1937年10月,西宁回中师生所创办的半月刊《星月》,在倡导爱国爱教的同时,也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以较多的篇幅刊登有关抗战的言论、报道及文艺作品,在激发回族青年爱国热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青海乐都人甘德泽在《西北通讯》发表论文《西北精神》。

《青海民国日报》自1931年创刊后,已经开始了对抗日活动的报道。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尤其是爆发“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迫于形势,青海新闻检查,开始略有放松。《青海民国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不间断地向读者报道国内抗战信息,1939年1月24日,头条报道了青海省抗日部队八十二军师长马炳丞在河南收复被日本侵占淮阳重镇的消息《马炳丞师长告捷》。之后,对于汪精卫叛国投靠日本,民众愤怒,在报上突出位置,发表言论,进行了声讨。在《战斗中的河北》一文中,说到抗战力量时,还提到“数量甚多质量颇强的许多游击队”,明显地公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力量。其中,在1939年5月28日的言论中,登载署名文章《苏联当年是怎么应付困难的?》,针对当前全国联合抗战时的经济困难,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度过困难的经验,并注明取材于莫斯科《苏联共产党历史》。这在马家统治时期是少有的。许多社论、评论,对于抗日动员、分析抗战时局、反对汉奸汪精卫起到积极作用。

中央通讯社青海分社1943年成立后,负责人原春辉也曾经发布过一些有关抗日战绩的内容。

二、文化宣传

由于青海地处西北大后方,民众生活十分贫苦,文化教育落后等原因,原来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比较少。“七·七”事变以后,青海作为战略后方,逐渐和内地接触增多,经济也得到初步发展。

1936年到1945年间,《青海民国日报》先后开办副刊和专栏《海心》《救亡歌咏》《时代文艺》《抗战青年》《青海文艺》《吟篓》《塞萤》《蕙风》《草原》《从军之声》《青海女青年》等,所发表的散文、杂文、诗歌、议论等文体中,都有抗日的内容。如由“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所主编的《从军之声》,主旨就是为了动员我省知识青年从军抗日。在1944年11月9日编发的第一期“前言”说:“本省青年,极爱护祖国……但或因对从军办法,不甚明了,致未能顺利以偿愿者,特辟‘从军之声的小小园地,打算把知识青年从军的各项法令和各地知识青年从军的消息,贡献于本省知识青年之前,同时也希望把各位知识青年对于从军的珍贵意见登载出来。”特别是1943年由王云阶主编的以音乐理论研究为主旨的《乐艺》专栏,虽然只办了15期,但所发表的有关抗日内容的歌曲与民歌“花儿”,对民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塞萤》也时有有关抗战内容的评论、诗歌、散文、民歌出现。如罗麟在《塞萤》发表评论《救贫乎?救愚乎?》,李作英(笔名阿英)1934年底,在青海“辚辚社”发行刊物《轮影》上发表许多抗日诗文,遭受两次牢狱之苦。他在1944年以32岁龄参军抗战时,马步芳劝他别去,李当即回答:“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国都快要亡了,救国还分什么年龄大小?”他在汉中军营二零师担任《青年周刊》编辑时又发表了许多正义凛然的抗日诗文。青海土族女诗人李宜晴在抗日战争中,激情满怀地写道:“未扫狼烟归不得,谁赏中秋明月?”“摩剑作龙吟,待扫尽,东南烽火,欧亚风狂。”

上世纪30年代的知识界人士,莫不知道《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所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7次。他只身一人,从1935年12月底经甘肃永登入青海大通至西宁,他以革命新闻记者敏锐的目光,深入采访,为《大公报》所采写的《庄浪河至大通》《到了西宁》《马步芳的政治作业》《动荡中的青海》《班禅在塔尔寺》《回教过年》《过达坂山》《祁连山中》等13篇通讯,生动描绘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青海,黑暗、腐朽、愚昧和贫困的状况,深刻揭露了当时青海的经济凋零、宗教矛盾、民族压迫等问题,如实反映青海民众和广大宗教界人士反抗日本侵略的强烈爱国精神,打破了军阀的长期封锁,社会反响强烈,让读者思考民族和祖国人民的未来。

三、外地文艺界名人在青的宣传

1937年至1945年间,先后来到青海的文艺界名人有作家老舍、音乐家王洛宾、画家张大千、画家沈逸千、电影导演郑君里、舞蹈家吴晓邦、音乐家王云阶、歌唱家吴樾荫、画家戏剧艺术家李朴圆、戏剧工作者崔超等。

著名作家老舍在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怀着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极大兴趣,在深秋季节自兰州来到青海。当时,有许多知识青年和爱好文学的教师都已读过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老舍来青海的消息,迅速在西宁传开。他应邀为西宁师生作《什么叫新文学?》学术报告时,围绕抗日救国号召:“不分男女老少,有文化的人都拿起笔来,写民族团结,写民族仇恨,写保家卫国。”他还慷慨激昂地以高度的爱国热忱讲到:“不抗日无以图生存,不团结无以图救国。”并在一次座谈会上讲《怎样写作?》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艺工作者不应有‘治国安邦非吾事,自有周公孔圣人思想,应该走在时代生活的前面。”老舍文白相间,古今列举的睿智论述,给青海文艺界耳目一新,送来一股清风的感觉,对今后的创作影响很深。他走后,学校师生自办文艺小报,《青海民国日报》也开辟副刊,一时文艺写作蔚然成风。

郑君里来青海前,已经是颇具名气的影艺界导演,1940年冬季,他为拍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携摄制组到青海,拍《塞上风光》专集。他们于正月十五,在塔尔寺大经堂拍摄僧众集体“为抗日将士胜利祈愿大法会”的盛况,将青海农牧民为抗日捐毛献马的热烈情景,摄入镜头,让全国民众看到青海抗战的实况,由此,内地许多报刊对大后方青海人民支持抗日的动人情景写出了评论。他还热情地为刚成立的“儿童抗战剧团”辅导活报剧演出和歌咏演唱。第二年郑君里再次来青拍摄影片,请时在回族中学任教的王洛宾饰演女牧民卓玛的帮工,从而,王洛宾以后所整理改编的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由美国歌唱家罗伯逊唱遍五洲四海,成为世界了解青海的一首传世佳作。

李朴园,是画家、戏剧艺术家,原在杭州艺专教授。后来任西北抗日戏剧宣传对队长,1941年春,他率队到西宁,为青海人民演出了大型话剧《日出》《雷雨》《野玫瑰》等,小戏《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等,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抗日游击队歌》《保家乡》等,都是当时抗日大后方流行的名剧和名曲。在省府礼堂山陕会馆为公众演出时,场场引起哄动,特别是小戏,每次都引起强烈的共鸣。当演员从观众中进场挥拳打小姑娘时,观众也蜂拥入场愤怒打演员,群情激愤,连连挥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团结起来抗战到底!”感人至深。很快,小型活报剧在学校流行开来,非常活跃。他们还在西宁展出了形象生动的“抗日漫画展”。戏剧工作者崔超也于1945年,从兰州率西北剧团来青演出大型话剧《岳飞》《钗头凤》《洪宣娇》等,但受当局阻扰,只准演出了《钗头凤》。不久,马步芳下令,将“儿童抗战剧团”改名为“儿童剧团”,取掉了抗战二字。西北剧团派人在中心小学为“儿童剧团”作示范,演出了一场抗日小节目。这些广场小话剧和对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青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宁各中小学演出话剧十分活跃,尤其是西宁师范和湟川中学,不断有新剧上演。他们演出过话剧《日出》《塞上风云》《台儿庄大捷》,儿童抗日剧《古庙钟声》等。

在外来文艺界名人的影响下,青海湟源人魏经邦在校就读时,曾在学余时间参加《日出》《雷雨》等演出,还在假期组团前往汉中、宝鸡、西安等地演出,受到民众热烈欢迎。从此,也为封闭的青海开拓了话剧这一“文明戏”的先河。

画家张大千先生,1943年来青海,他在塔尔寺搜集壁画材料,与友人讲授国画技法,带走夏吾才让等青年画僧,去敦煌临摹壁画,后来经驻守敦煌保安团青海籍团长的大力帮助,将临摹的珍贵画品在四川展出,震惊中外,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样是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李朴园和张大千先生的影响下,青海画家张之纲创作的国画《胜乎?败乎?》立意新颖、气势宏大,曾参加全国美展,受到徐悲鸿和傅抱石大师的赞赏。

舞蹈家吴晓邦,在1945年偕夫人盛婕来青考察民族民间舞蹈,在西宁文艺界邀请下,为西宁剧团教授舞蹈技艺,并增加了一些学生,开设“舞蹈训练班”,每天省府礼堂教练基本功4个小时。期间,为各界上演舞蹈《进军舞》《思凡》《扇舞》等,技艺超凡,寓意深刻。亦为抗日做出了贡献,还为青海培养了人才。

王洛宾是青海人最为熟悉的音乐家了,他在青海有过12年的文化生活。1937年,他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青,参加了公演的小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第二年那再次来青,组织了“青海抗战剧团”,为宣传抗日,动员民众做了大量工作。他和李朴园等为许多业余剧团辅导话剧,教唱歌曲,一时间,西宁街头到处是《打回老家去!》《工农兵学商一起联合起来》《大刀进行曲》《吕梁山的呼唤》《松花江上》……抗日歌曲,响彻云霄。1939年9月,他应郑君里邀请,参加《民族万岁》的拍摄,在三角城羊场扮演藏族青年,与当地部落达玉千户的女儿卓玛,同拍了一组牧羊的镜头。拍完后,他吸收青海“花儿”、哈萨克族民歌的美好旋律,整理改编出《在那遥远的地方》《流浪的哈萨克》《半个月亮爬上来》《美丽的姑娘》《小马驹》《黄昏里的炊烟》等传世佳作20多首。他改编的抗日歌曲有《东山上太阳升起来了》《哪里来的骆驼客》等,在青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男女会唱。他在青期间,搜集加工了西北民歌750首,创作歌曲300首。为激发青海人民的抗战热情,为宣扬青海高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战期间从外地来青海的艺术家们,他们以强烈的民族感情、昂扬的爱国热情,为大后方的民族抗日做出了贡献;用生动、形象、丰富的内容,在青海高原播撒了新文化的种子。

四、抗日歌谣

民谣是时代的心声。正当中国土地遭受日本占领,中华民族受到日寇掠杀的时候,地处大后方的青海各族人民,从农村到牧区,群众以民歌、民谣来表现自己爱国的心。一方面对黑暗统治发泄不满,另一方面直接表示对抗日的心情,有关这些内容的民歌,像黑夜的星星,不胜枚举。如“花儿”《百姓活哈的孽障》:“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凶不过马步芳匪帮;今日款子明日粮,百姓们活哈的孽障。”《马家的青海没太阳》:“马家的青海没太阳,五谷花草都不长;百姓们吃的是汤和糠,马步芳吃的是人参汤。”《黑云遮住了太阳》:“天拉黑时天不亮,黑云遮住了太阳;‘杀民主义的‘刮民党,中国的老百姓遭殃。”《穷寒人活人者怨怅》:“当过了裤子没挡住戗,又当了破烂的房房;财主们嘴大牙齿长,穷寒人活人者怨怅。”……这些“花儿”不仅诉说了贫苦人的艰难时日,同时,将其根源直接指向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和马步芳残酷的黑暗统治。

抗日民歌的出现,是青海民间“花儿”的一大创造。她犹如佛晓前的晨星,灿烂无比,给中国“花儿”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如,著名的《抗日联歌》:“黄河边上日本来,我不打他是奴才,花花尕妹妹吆!大家快起来。/皋兰山上扎大营,我们预备打日本,花花尕妹妹吆!大家一条心。/哥哥弟弟去当兵,弟兄们个个是英雄,花花尕妹妹吆!都是好英雄。/日本鬼子狼心肠,杀了许多中国人,花花尕妹妹吆!中呀中国人。/无耻的汉奸要活动,口说打日本活不成,花花尕妹妹吆!吓不了我们。/我们队伍真勇敢,杀的鬼子不成军,花花尕妹妹吆!不呀不成军。/北上的队伍一出发,杀的鬼子叫爸爸,花花尕妹妹吆!叫呀叫爸爸。/捏紧拳头(者)向前进,不打倒日本不太平,花花尕妹妹吆!不呀不太平。”《一心抗日的过来》:“树根里长的是狗尿苔,官长们不离太太;官长们打仗为发财,弟兄们,一心抗日的过来。”《把日寇杀给了千千万万》:“战马成群的绿草滩,白帐房扎下的营盘;头一回打了个歼灭战,把日寇,杀给了千千万万。”《打日本》:“大马骑上枪背上,老百姓个个打东洋,收失地夺回沈阳,打呀!打呀!收失地夺回沈阳。”《从军抗日上战场》:“西宁城是四四方,金盆养鱼的地方;从军抗日上战场,宁舍个命,不舍个自己的家乡。”充分表现了抗日的决心和爱国爱家乡的浩然之气。

猜你喜欢

西宁青海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