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念好“四字诀” 求精求准识真贫
2015-08-26李虞森李世林
李虞森+李世林
为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战役”,兴国县用心念好“四字诀”,求精求准识真贫,为下一步精准帮扶奠实了扎实的基础。
一、搭建平台,力求政策宣传“广”
为了让精准扶贫政策广传千家万户,兴国县搭建“兴国县精准扶贫办”微信公众宣传平台及融入“赣州扶贫”手机客户端,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政策。
一是创新形式抓宣传。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等编写精准扶贫政策信息发送到农户手机中,将《扶贫对象识别“十不准”》张贴在乡、村公示栏等醒目位置,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定时播放等形式,做到了政策人人知晓。
二是明确责任抓宣讲。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县26支工作队、304个工作组、4518名“三送”干部,按照县领导结对走访20户、正科领导干部每期结对走访15户、副科领导结对走访10户、普通党员干部结对走访3-5户贫困农户的要求,深入走访3.2万户贫困户,对扶贫政策进行详细宣讲,并把农户申请表发放到村组户,做到了每村有单位、每户有干部,确保宣传不漏村、不漏户。
二、精准定位,力求对象识别“准”
为了把对象识真、识准,兴国县统一编印了《精准扶贫对象调查摸底工作要求汇编》指导手册,严格按照“三定”准则,进行精准识别。
1、定标准。一是制定了精准识别“十不准”这条红线;二是明确了五保户、纯低保户、扶贫低保户、扶贫户四类人群的界线;三是把握人均收入2736元这个贫困线。
2、定程序。制定精准识别“七步法”。严格按照“农户申请、组级评议、组级公示、村组审核、村级公示、乡镇复核、村级公告”的七个步骤进行识别。在初步识别的基础上,要求乡镇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回头看”,通过“三上三下”的识别过程,切实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为下一步实施制订帮扶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定要求。一是要求在调查摸底前,先组织乡村干部进行精准识别业务培训;二是要求乡镇按照“七步法”和乡村组“三级联审”的要求把好对象识别关;三是在公示名单时一并公布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触碰“红线”的村组干部严肃处理。四是要求每个环节录象、拍照、记录、建档,保存好图片、影像、会议记录等识别依据,确保不错识、不乱识、不漏识。
三、有序疏理,力求信息分类“细”
1、分类细。为精准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帮扶意愿,专门设计《兴国县精准扶贫对象调查摸底统计表》,将贫困户致贫原因细化为因病、因残、因灾等23大类、42项,如因病致贫细化为尿毒症、肺结核、脑中风等10个小项;把帮扶意愿细化为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6大类、41个子项,如产业帮扶细化为烟叶、蔬菜、油茶等16个小项,为下一步精准施策打好基础。
2、把脉准。在疏理好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和帮扶意愿等信息的基础上,做到因户施策、量身定制。对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的贫困户进行政府兜底保障,对贫困线以下有劳动能力的重点进行产业帮扶。不同对象、不同意愿的扶贫对象对应定位不同的产业;不同产业的技能要求吸纳定位合适的贫困对象。县乡村三级相关部门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做好扶什么,怎么扶的计划,对无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引导就近入园、入基地务工增收。然后按照所统计的数据进行分类建档,为实施精准扶贫对号入座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四、严督实导,力求识别结果“真”
为了求真求准识真贫,兴国县层层落实责任,严督实导。
1、落实各级责任。一是签订责任状。采取乡村组三级干部层层签订《精准扶贫对象调查摸底工作责任状》,明确各级责任。二是责任倒查。制定“谁认定、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倒查机制,工作不力导致扶贫对象错识、漏识、乱识而引发事端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倒查。
2、开展专项督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专项督查组,对精准识别“七个步骤”工作情况进行督查,通过查看会议记录、图片影像资料、走访群众等形式进行全面核查。对程序把关不严,对象识别不准的乡镇,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和督查通报,除了立即整改到位外,还要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确保“看真贫、识真贫、扶真贫”。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