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域下健美操游戏的设计
2015-08-26王珊珊
肖 玲,王珊珊
(1.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辽宁 盘锦 124221;2.中共沈阳市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36)
系统论视域下健美操游戏的设计
肖 玲1,王珊珊2
(1.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辽宁 盘锦 124221;2.中共沈阳市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36)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较为广泛,部分球类等课程中游戏的选择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较高,而健美操课程中游戏的选用与课程内容的相关程度则普遍较低,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最优化程度。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教学实践等方法,以健美操游戏设计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深入分析健美操游戏设计的问题。结论: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在理论层面上必须以围绕健美操课程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开放性原则为指导;在技术层面上,应有效地将常规性体育游戏与健美操技术动作、多元化艺术类项目等加以融合;依据健美操课程学期内教学内容、时数等,分4个阶段设计4种游戏,注重阶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学习与巩固提高、课堂环境的初步熟悉向熟识阶段的过渡、编排技能从浅显认知到逐步增强、从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最终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使健美操游戏有效地在健美操课程优化中发挥作用。
系统论;健美操;课程优化;健美操游戏
健美操项目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逐步得以蓬勃发展,从世界竞技赛场的优势地位,到与我国民族特色广场舞文化间的交融,以及在教学与健身行业中的广泛运用,无不体现其吸引受众参与的魅力所在。目前,在高校中体育艺术类项目呈多样化态势,并各具特色。在高校,健美操项目若想在多样化的健身项目中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拥有其不可取代的理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教学实践等方法,以健美操游戏设计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深入分析健美操游戏设计的问题,不断提升健美操课程的整体性功能,并向着不断最佳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使该项目在大学生群体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并在高校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中继续得以生存。
1 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为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所创立的,目的在于对系统的整体功能与各要素关系之间进行深入剖析。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任何事物均由诸多要素构成,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内各要素以其结构不断优化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1]。1984年袁旦将系统论引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自此,系统论在体育领域逐步被运用,并将体育研究者对体育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从来源于实践中产生的朴素系统思想逐渐提升至理论高度。以系统论为导向,分析健美操课程整体与各部分间的关系,依据整体目标设计、实施课程的各个部分,使课程的各个部分既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立性,同时与课程的整体性功能、各部分之间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互促与互补优化各部分结构,从而使健美操课程的功能性达到最佳化。
2 健美操游戏的开发价值
2.1健美操课程中热身部分的不足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课程中被广为运用,其目的是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及陶冶情操,除其自身的娱乐性、健身性等价值外,在体育课程中还具备热身、使锻炼者的身体逐步进入运动状态、与课程内容具有关联性等作用。我们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如球类运动的准备部分运用器械进行热身,这样既熟悉了球性又起到了热身作用,同时还不乏趣味性与竞赛性等。
2.2健美操游戏的特点 健美操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与任务以身体技能、社会适应、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等得以实现,健美操游戏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以健美操课程目的与任务、学期教学内容、考评为依据,充分考虑健美操课程与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性、有序性、抓住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健美操游戏的目的:热身功能、技能的预习与巩固提高、对课题环境的熟悉、创新意识与思维的激发;内容:健美操的技术动作、移动路线、方向与空间的变化,并借鉴校园舞蹈的编排模式,配合健美操音乐进行练习的游戏,注重互动性;组织实施:有计划的与学期教学进度、课时和课次的具体时长、场地和人数等实际相结合,逐步加深动作技术、路线变化与自主创编范围的难易程度,做到循序渐进。健美操游戏与以往热身部分比较,除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预习与巩固的辅助作用外,主要以增强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创新意识与思维过渡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衔接作用,体现游戏与课程各部分间成为相互促进与补足的关系,并在推进课程整体功能性中有效的起到促进作用。
3 系统论视域下健美操游戏的设计
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系统、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1]。因此,若要优化健美操游戏(要素)的功能性,首先要以健美操课程目标与任务(整体功能性)为参照标准,分析健美操课程中各要素的结构、功能,才能切实可行的设计健美操游戏。
3.1系统论视域下健美操游戏的设计理念
3.1.1实现要素与系统整体的一致性 健美操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健美操游戏作为要素之一不能简单的与其他要素组合在一起,必须与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则必须围绕健美操课程的整体进行。认为: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应与课程总体目标和任务相吻合,为提升学生的身体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服务;与学期内教学内容等相呼应,应结合时代发展、学生的兴趣、场地与班级人数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游戏内容、组织形式进行设计;与考评标准相关联,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应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地为学生的编排能力起到提前的引导作用,使学生逐步了解编排、具备编排能力、产生创新意识并最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3.1.2 实现要素与要素间的一致性 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是各要素与结构的统一,这里结构的意思则是指各要素如何结合的方式或顺序,如若系统需实现整体最佳的功能,就必须在结构上进行优化。因此,健美操课程内各要素间在结合的方式、顺序上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健美操课程的最佳功能。认为,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应:根据课程总体目标与任务,发挥与其他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与互补的作用;根据学期教学进度,发挥其预习、巩固提高的作用;根据社会适应和团队考评模式,以两人及多人合作方式进行,发挥其相互帮助、包容、共同思考与创新的作用;根据团队考核中编排的要求,合理运用游戏的方式,为其编排能力及创新编排能力的逐步提升创造条件。
3.1.3要素与环境间开放以实现功能多样化 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系统并非是孤立和封闭的,是具有开放性特质的,系统必须保持与环境、与其他系统持续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从而维持其动态有序的结构,才能够保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1]。因此,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应:1)健美操课程系统内部相互开放,与教学内容间相互渗透,实现互补;2)与其他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游戏、舞蹈类等相互开放,取其之长从而补己之短;3)与各省市、全国及国外健美操类课程中准备活动或游戏相互开放,从而达到有利于健美操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该项目的良性发展。
3.2健美操游戏设计方案 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应将课程的整体性功能放于首位,运用系统论的结构优化与开放性,紧扣课程目的任务与联系学生实际,将健美操游戏与其上下级系统间的不同关系进行内容与组织的制订,使其有效发挥作用。此外,游戏围绕学期内教学与考核内容、周数与时数、游戏在课次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场地与人数等实际进行设计,每3周为1个阶段,每个阶段运用一种游戏,从双人练习到集体练习并酌情加难。
3.2.1初步学习与认知阶段 第1阶段游戏的设计中将内容、组织及目标限定为初级难易范围,游戏动作结合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技术目标)、学期内容中最先学习的内容(技术目标),结合有利于尽快熟悉学习氛围的组织形式(社会适应目标),可促进对编排了解程度的练习形式(创新意识融入)进行选择。游戏的编排涉及原地性、互动性、交错性、移动性及位置互换等,学练包括单人、双人练习以及集体练习(图1)。
图1 游戏“面对面”练习模式
游戏名称“面对面”,内容为踏步、一字步、侧并步(向右时右手绕环,左面与向右相反)、石头剪刀布+纵跳共4个8拍。游戏组织过程中,双人练习为面对面、踏步(手臂自然摆动)、一字步(双手与对面同学击掌)、侧并步(向右时右手绕环,向左与向右相反)、石头剪刀布+纵跳/踏步(前4拍定输赢,后4拍赢方叉腰踏步换至对方位置,输方双手上举纵跳换至对方位置);集体练习时队形成内外双圆,将游戏组合的最后4拍交换位置变成向右移动以达到换人目的,使每位同学与班级所有同学都有机会进行互动练习。
3.2.2巩固提高与进一步熟识阶段 第2阶段健美操游戏的设计建立在初级动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其动作的难易程度(如:对重心转换技术要求更高的漫步等)、编排的难易程度(路线变化的复杂性),考虑上下阶段衔接与游戏部分时间问题,选择保留第一阶段中的部分内容,另增即将学习的技术动作或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该设计选择增加2个新动作。该阶段健美操游戏注重与第一阶段的过渡(技术的巩固与提高)并实现预习作用;利用动作难度与编排难度的加大,培养学生相互间配合的默契性(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技术的提高、协作能力的培养提升编排所需的技术技能,从而为接下来的创新编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游戏名称为“手拉手”,内容为踏步(与对面同学手拉手)、漫步(与对面同学手拉手)、恰恰步(第1次手拉手左右移动,第2次练习将路线变为绕一圈,左手与对面同学掌 掌)、石头剪刀布+踏步/单脚跳(将石头剪刀布改为两拍,增加赢方打输方手板,方位移动与第一阶段相同)共4个8拍。双人练习与集体练习组织形式与第1阶段相同。
3.2.3编排技能、创新意识的认知与激发阶段 第3阶段已进入课程期中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基本技术动作以及对游戏形式也相当熟悉,因此,第3阶段的游戏内容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突出编排创新意识的激发。该阶段重点突出健美操项目的新与美特点,单人造型应积极向上并根据自身气质等特点(提升姿态美),多人造型则根据组员实际突出配合性与互动性(体现创新性)。该阶段健美操游戏在增进班级内同学间互动互助性的同时,丰富学生间的情感体验,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编排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编排能力与创新意识,为考评中团队的队形编排、团队的创造性思维做铺垫。
游戏名称为“摆pose”,教师首先介绍团队pose中,每个人在pose视觉效果中的不可或缺性,使学生清晰每个人的动作必须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去这个人的动作,集体pose则看起来不完整。组织方面,学生站成圆形面向同一方向,绕圆形慢跑,根据教师口令的数字,学生按照数字快速组团,并在一分钟之内摆出造型,教师简短给予点评。
3.2.4编排技能提升、创新思维培养阶段 第4阶段游戏的重点在于:1)使学生了解队形变换的关键点,通过“点”的变化改变方向,实现不同方向的走位,进而实现队形的变换;2)使学生认识到运用较简单且较符合行进间和较容易产生互动的动作,在路线与方向改变的情况下会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编排创新思维(图2)。
图2 游戏“走四方”内容与路线
游戏名称为“走四方”,内容为前走4步+原地性pose(双脚开立、还原,双手向内前伸)或基本步伐(漫步等),路线为四方形,以四方形中间为基准pose向内和向外。组织方面,4个人成四方形站好,并从4个不同方向开始完成一模一样的动作,第2次练习该游戏时pose部分学生自编。
4 健美操游戏实施效果评价方法构想
健美操游戏在涵盖常规体育游戏、健美操热身功能的前提下,针对当前社会所重视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设计,然而设计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则必须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实施效果予以考证,
如问卷调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等,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设计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推动健美操课程不断向最佳化发展。因此,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该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4.1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法 可采用问卷调查、小组内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1)作为测量工具(问卷)的选择与测量方法必须具有可靠的信效度,并与健美操课程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相关性。基于社会适应属于心理学范畴,因此,问卷的选择应符合心理学与体育学研究范畴,如选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中部分问卷调查量表,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则是在学期内第1次课与最后1次课;2)小组内互评:基于健美操课程考核的团队编排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期中考核成绩进行分组(异质分组),期末考试结束时,团队成员根据教师给予的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评价项,对团队中的组员进行互评;3)自评:评价项与互评相同,根据自身的感受对社会适应能力给予评价。
4.2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可采用视频对比、组与组之间互评的方式。1)视频对比分析方面,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分别选出分数最高的5组视频,根据自编、改编、队形变换等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组成员3人或以上,运用排序等方法对10组视频的分数进行排序。此外,运用视频分析对学生健美操技术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判断健美操游戏对于实验组健美操技术方面的影响;2)组与组之间互评,通过学习、练习与考核后,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欣赏与评价能力,因此,可以在期末团队考核时,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标准,设置组与组之间的互评环节,不仅可为教师作为参考,也能够同时激发学生们对健美操编排的创新热情。
[1] 杨加玲.从系统论视角审视休闲体育活动的策划与风险管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08-111.
[2] 鲁娜娜.系统论视角下学校体育的生存困境及发展路径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3):58-60.
[3] 苏承英.系统论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80-82.
[4] 杨军.最优化理论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71-74.
[5] 黄宽柔.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69-370.
[6] 王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创编与运用体育游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2):149-152.
[7] 吕锦.程序—合作教学模式在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教学,2015,25(5):98-99.
[8] 孟晓娜,柳磊,徐元玉.多元智能理论下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智能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05-107.
[9] 张馨娇,健美操互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1):222-223.
[10] 王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创编与运用体育游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2):149-152.
Design of Aerobics Games from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XIAO Ling1, WANG Shan-shan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njin 124000, Liaoning China;2.College of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Shenyang, Shenyang 110036, Liaoning China)
Sports games are widely us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ection of game types in some ball courses and course content is high.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ame types in aerobics courses and course content is generally low, which influences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he cours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some issues in aerobics game design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expert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and combines systematic approa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oretically, the design of aerobics games mus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principles for integrity, structure and openness; technically, regular gam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effectively combine with technical movements of aerobics and with diversified art projects.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periods in one semester of aerobics course, there should be four games respectively for four stages. Both preliminary study for acquiring basic skills and consolid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Aerobics games can be effectively optimized in aerobics courses through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unfamiliarity with the class environment to the final familiarity, the gradual enhancement for choreography from simple cognition to deep understanding, and the creativity motivated by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system theory approach, aerobics,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erobics games
G807
A
1004-7662(2015)07-0043-04
2015-07-11
肖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