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尽力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2015-08-26苏瑞萍
苏瑞萍
《红楼梦》中黛玉教导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对“黛玉老师”的“文章欣赏”之姿态,我满怀敬意。只是,何谓“意趣真了”?“真”在何处?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阐释与发现。在我看来,所谓“真”,就是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人生如此,教育教学亦然。尤其是语文教学,在言语的密林深处,或有多重延伸,或有灵光乍现,或有登高望远,这才是语文的魅力,也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
一、“庐山”未必一种“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有一个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教师在教学此句时,通过PPT课件出示“横看、侧看、远看、近看”的不同图片,然后随机出示如下的句型填空练习:
横着看,庐山绵延不绝;侧着看,庐山高耸入云;从远处望,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岩;从高处俯视,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仰望,庐山重峦叠嶂。
这样的教学融扩词训练、想象体验和延伸探究于一体,表面看,似乎能丰富孩子们的词汇,但是,如果教学只是走到这一步,显然,对于孩子们“想象的放飞”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更何况,仅仅用“绵延不绝”来形容“横看中的庐山”,已经拘囿了孩子们的思维,窄化了孩子们的眼界和心界。如此,谁还语文“郁郁乎文哉”?
事实上,远看庐山,除了是“遮天蔽日”,也可以是“影影绰绰”,或者是“千山万壑”;从低处仰望,除了“重峦叠嶂”,也可以是“高耸入云”,抑或是“孤峰突起”……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仅仅是苏轼眼中的“各不同”,也不仅仅是老师眼中的“各不同”,更是孩子们眼中的千姿百态。
作为语文教师,要打开孩子们阅读的多条路径或多个窗口,所谓“华山未必一条路”,正是对孩子们多元解读最好的阐释。就《题西林壁》的教学而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在语言和思维训练中,就是用庐山的“多姿多态”,去印证情景想象和言语生长的“多姿多态”,用“在水中学会游泳”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遣词造句和放飞想象,岂不正是文本希望告诉孩子们的吗?
二、教育“围墙”有几何
同样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所写的童话《巨人的花园》,有诸多关于人生的象征意象,如“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窃以为,在这诸多的意象群中,“围墙”一词意蕴十足,“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谁是“巨人”?何为“围墙”?这一切值得师生反复揣摩和反刍。
第一,教师不正是那个砌起围墙的巨人吗?在课堂上,孩子们在教师“竭尽全力”的谆谆教导之下,还是茫然无措。于是乎,教师用“孺子不可教也”等借口,“想当然”地砌起一道围墙,班级这个美丽、神奇的花园顿时变得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永远是冬天。
第二,家长不正是那个砌起围墙的巨人吗?当孩子在“耀武扬威”的作业面前昏昏欲睡时,当孩子违背家长而偷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当孩子们禁不住大自然磁力般的吸引而进入“别人的花园”时,家长的呵斥、叱责接踵而来,写检查、罚站、关禁闭等各种“教育方式”纷至沓来。于是乎,家长用“恨铁不成钢”的理由砌起了一道围墙,家庭这个美丽而神奇的花园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仍然是冬天。
第三,学校这个巨人的花园不是有很多的“围墙”吗?一所学校规定“走廊里不准说话,说一句话扣班级考核分2分”;另一所学校规定“男女生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天上下大雨,地上门外站——几十名已经到校的孩子,挤在狭小的屋檐下躲雨,原来,未到学校规定的开门时间,所以校门上“铁将军”横眉以对。于是乎,种种“校规”砌起了一道围墙,校园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大花园将会整日狂风大作,永远是冬天。
细细探究,学校、社区和家庭中的“围墙”真是数不胜数。就《巨人的花园》而言,“围墙”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后文是有照应的:“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很多教师在这里反复讲“对比”的意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如大与小,高与矮,长与短,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等。”但却鲜有教师去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对比?事实上,文中的对比是有前提的,是有伏笔的,这个伏笔就是“围墙”。正是这堵富有多重意蕴的“围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墙外是春天、友谊、温暖、欢笑;墙内是冬天、冷漠、荒凉、孤独。
有专家言,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发现语文的广博,发现学生的智慧,发现自我的价值。这诸多的“发现”应该包括“别人未曾发现的”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眼的打开、心的敞开、情的滋养,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才能变得开阔,进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般的多元境界。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