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2015-08-26陈丹霞
陈丹霞
摘 要: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视写作为拦路虎,不会写、害怕写。为了消除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教师首先应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细致观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滋润文字。其次应通过广泛阅读,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写作素材及写作方法,为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孩子们创设“微信互动”这个说真话、表真情的平台,点燃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最后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增强写作信心,快乐写作。
关键词:畏难情绪;写作素材;正面评价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老师头痛!每每要写作文,都能看到学生脸上那愁眉不展的表情,孩子们视习作为拦路虎,不会写、不爱写、害怕写。怕写作文自然很难写好作文。而老师呢,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更别说去感受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了。那么,怎样消除孩子们害怕作文的心理呢?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老师多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积累素材,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1.养成观察习惯
生活是万花筒,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要想转化为他们可写的材料,就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认真细致地观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敏锐的感觉,调动所有感官,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去观察、体验生活,去拥抱自然。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教会他们如何观察。如:春天到了,带学生去踏青,在春游前给学生提出观察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对比观察、反复观察、重点观察,运用身体的一切感官有法有序地进行观察。当他们养成了观察的习惯,留心周围的变化,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写作素材就会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2.体验课内外生活
我们的周围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生活就已经掌握了作文的钥匙。与其在教室里抓耳挠腮写不出作文,还不如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一同走向室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春天,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与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打几个滚,闻一闻花香,放一放风筝,春天的感觉便悄然而至;冬天,雪花飞舞,一起在教室看雪花静静飘落,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这些画面,我想孩子们一定不会忘记。把体验的过程,变成文字,就是真诚的流淌。因此,教师应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得到直接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再适当引导,使学生对课外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让学生的作文“有米可炊”。
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面对这样的要求,学生无从下手。孩子写作的第一步,对于他们而言多么重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我特意在活动课时带孩子们来到操场,让孩子们来个“赶羊入圈”的游戏。意料之中的是很多学生“丑态百出”,玩得不亦乐乎。这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我重点指导如何用笔记录下游戏时的生动画面,游戏时谁表现的怎么样?表情怎样?动作怎样?其他同学什么反应?于是,一个个生动的句子,一篇篇佳作便新鲜出炉了,孩子们尝试到了第一次习作的快乐!由此可见,只要挖掘身边的有利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的兴奋点,在多角度的体验中,孩子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就能感受到孩子从心底跳动的激越情感,就能欣赏到孩子笔尖流淌出的生动文字。
二、广泛阅读,沉淀文字功底
有了生活经验、写作素材,如何将之用语言文字表述呢?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好文章需要学生头脑仓库中优良的语言储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高丰富的积累。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准备充足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如:中外名著、人文科学读物、优秀少儿读物等,书籍涵盖面要广。其次,培养孩子在阅读中积累好习惯。比如在读书过程中摘抄、批注、写感受等习惯。再者,一定要定期检查,定时进行读书交流,这样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落到实处。教师可在每周阅读课上和孩子们交流共读书目的阅读感受、阅读疑问、阅读收获。
阅读滋养心灵,阅读丰富内涵。我们所做的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收到明显成效。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那一粒粒阅读的种子,终会开花结果,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思维打开那一扇大门。
三、微信互动,点燃写作热情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人、事、物、景时刻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为了及时捕捉“情动于忠而利于言”的写作良机,必须随时记录下来。想到近期朋友圈流行在我们身边,想着孩子们或许会喜欢。我也赶了个潮流,在班级设立了一个“微信朋友圈”,作为孩子们随时记录生活的载体。微信互动是学生学观察、练描写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形式自由,不拘文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兴之所至,心意所向。它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的不同时段尽心体验,尽情抒发。欢乐的嬉戏、成功的背后、迷人的金秋、愉快的假日……
我把“微信朋友圈”这个平台放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孩子的“微信”其实就是挂在黑板上的一本即时贴。他们可以给自己的微信取个自己喜欢的名字。根据微信传播内容的自主性、及时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我要求孩子们人人参与,随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布出来,可以在上面发布内容,也可以作为观众尽情浏览,还可以在朋友的信息卡上回复跟帖。
自从有了“微信互动”这个平台后,孩子们的兴趣高涨。每天都有内容跟新,一有空就会去阅读同学的文章,对内容感兴趣的就忍不住跟帖评论几句。他们都特别注意自己的“微信”有没有人评论,为了得到更多的评论,会更加注意身边的点滴变化。每周的阅读课上,我都会根据评论条数评选“最热微信”,这更让孩子们兴致倍增。慢慢地,孩子们的写作面广了,他们的心渐渐飞扬起来,他们感到写“微信互动”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连,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单单是老师布置的一项常规性的作业,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自己生活的镜子,心灵的轨迹!
四、教师评价,增强写作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善于求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学生对不同事物的感受能力都有各自的看法。因此不必强求学生非得按照什么既定思路去写。任其自由发挥,只要有内容,有感人之处,就不失为一篇佳作。
每篇习作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因而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委婉指出其不足之处。尽管有时一些学生的习作并不是那么好,但在用词、造句、书写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应多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尽可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表扬的少,批评的多,那无形之中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使其对写作的热情骤然间消失,失去自信,更增加了畏惧感。
作文教学这项任务任重而道远,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急于求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写作文,那“作文之泉”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汇成渠中的淙淙泉水。
参考文献:
储晋.让孩子从此不怕写作文.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0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