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分析
2015-08-26郑楠
郑楠
摘 要: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思维和兴趣具有一致性,两者是不可以分开来谈的。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会形成最清晰的数学思维。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一致性
兴趣与思维的共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兴趣可以刺激大脑组织,可以提高对某种事物的关注程度,并进行探索研究。思维是思考问题的一个定式,拥有了这个定式,在遇到问题时都可以迎刃而解。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催化剂。学生对数学越感兴趣,对教材等资料的反映也就越清晰明白,这样训练数学思维也是最高效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对思维与兴趣培养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需要思考、更需要观察。喜欢数学的学生是因为找到了其中的乐趣,他们觉得做数学题并不难是因为能够观察理解,观察到了题中的关键所在,理解了题中想要说的是什么。讨厌数学的学生无法抓住它,就会非常的讨厌数字,在做题时不知道该看些什么,观察不到重点,所以也就无从下手来解决问题。因此,观察能力对于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看到了重点就出现了下手点,那么所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十分重视这一点。
所谓的观察能力就是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其观察的能力和方法,要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内部的本质,从而就可以达到培养观察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目的。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观察,没有足够的观察能力,也就无法发现学习数学时的快乐。老师在讲课时就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建立在兴趣上的思维培养
学生需要学习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继续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可以快速提高他们的智力。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把握教材,并且了解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结构和特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打牢桩基,将所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结构的形成。
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智慧是在动手操作上产生的,许多的科研成果也是进行不断的试验才完成的。老师也不要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讲课,要让学生们在动手中学会数学,例如称体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千克、克等各个质量单位的含义,测量身高也可以更好地学习米、厘米的概念。这样的学习方法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趣,学生更喜欢前一种。这样既可以动手又可以学习,在学习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动手中又提高了学习能力。总之,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
教师还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对于问题的举一反三。让学生感觉到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数学无趣、乏味,导致在课堂是走神溜号,能更好地跟住老师的思维,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数学思维。
四、运用启发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懂得不同的学生具有不一样的学习能力,老师需要注意到这一点来制定最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做一道数学应用题,需要用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该向什么方向思考,才能解决这道题,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引导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将数学题解决,同时使他们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需要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对数学教材以及辅导书做深入的理解,绝对不可以做表面的功夫。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拓展意识,就是将其他的学科也融入数学课,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会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兴趣与思维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两者的一致性。思维的产生是依附在兴趣的基础上,而浓厚的兴趣有又要强大的逻辑思维来相辅。两者都需要共同提高。所以,在教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单方面地只培养一个,要观察到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来进行共同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一种事物的思考的产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抓住题中的关键点,运用数学的思维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用这样的方法来长期学习,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慢慢产生。
在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今天,使用多元方法来培育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对数学产生兴趣,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减轻负担。本文简单分析了思维和兴趣的一致性,认为两者的共同培养对于学习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点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更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黄小兰.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J].老区建设,2013(14).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