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5-08-26许君
许君
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是一个学生抑或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与自学能力,对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自己,其核心是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应把预习当做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纵观不少的语文课,上课匆匆忙忙导入,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就匆匆忙忙与学生展开对话,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出示,学生茫然被动地去读书、去解答,而几乎没有怎样的思考,而许多问题的回答仅仅是蜻蜓点水,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体会。一节课下来,教师满头大汗,学生昏昏如也。貌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收效甚微,其实造成这样的状况的原因其实就是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在课上也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或在课后安排学生去预习,不但有利于上课有的放矢,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把钥匙,传授读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各种心智品质,那么,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自学能力呢?
一、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学好语文,工具书是必备的东西。小学生的案头必须要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带每届学生,我都这样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这两样东西。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养成亲自去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在预习时将不认识的字词统统都不去处理,只是被动地去读几遍书,对许多常见字都不解其意,怎么能够读懂文章呢?如,教学《五彩池》的时候,“笋”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耀”字左边“光”,最后一笔应该是竖提;“折”不能多一点变成“拆”等。学生就应该在预习的时候将这些问题解决掉,这样就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亲眼见过一个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就是将语文课本后需要积累的成语或者词语都背下来,我认为这不妥,假如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字典将这些词语或成语查找一下它们的意思或用法的话,效果一定是很明显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自觉地、熟练地翻阅工具书的习惯,它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勤查字典就会使学生对字词的字形、读音、释义有更好的掌握。
二、找中心词语的习惯
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找中心词的习惯。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围绕中心抓中心词语的方法,进而能够分析句子的含义。比如,我在讲《小摄影师》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两段话: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儿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儿的吩咐坐下。小男孩儿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儿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这两小段话中“咧嘴笑了”和“大哭起来”就是两个中心词语,抓住它去分析,就能够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也能够体会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任何文体都是这样,比如刚才说到的记叙文《小摄影师》,主要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情等的词语,去分析句子及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够体会的到位。
三、培养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的能力
小学的许多文章都是记叙文,教师应该把记叙文按照时间、空间、故事情节的基本分段方法告诉学生,并训练学生抓住每段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或书中的语言将段意概括出来,在此基础上,抓住课文主旨,即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或品质,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其实他们的布局谋篇的能力就基本具备了。
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习惯
小学生虽然认知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在布置的预习作业当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比如理解不了的地方,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文章内容也好,一定要预先在书本上做出标记,以便在老师讲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和听课,这是个预习习惯,也是学习习惯,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具备的一个习惯。有位老师在讲《蜜蜂》这一课时,布置学生预习,一个学生就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带出去的蜜蜂有二十只,可只飞回来十七只,那还有三只去了哪儿,法布尔太粗心了,我认为法布尔的实验结果不一定正确。这个问题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在课堂上一起探究。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逐步引导,经常实践训练,学生才能够有所悟,有所得,才会在你布置的预习任务中按照你的方法去尝试,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培养起来。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