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2015-08-26韩厚祥
韩厚祥
摘 要:在数学课堂里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更要注重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相互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有明确责任分工,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关键词:合作交流;独立思考;个别差异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合作的实效性呢?
一、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极其重要方式,但并不唯一。为此,教师不能单凭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内,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当大部分学生困惑迷惘时,当解题思路出现较大争议时,当解题方法多样时,当学生好奇心被激起时……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具有实效性的交流。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安排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习题,如: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可以怎样围?哪种围法面积最大?由于学生思维不够缜密,一般学生都能说出一两种围法,而且都没有条理性,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以后,每个学生都对解决问题作出了一点贡献,提供了一两种解法,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民主、平等的氛围,体验了成功的快感,此时的学生敢说、想说、要说,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把“独立思考”融于“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是学生间彼此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一个较好的平台。而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洞、乏味的,就谈不上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产生,更不会有创造性的收获,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合作交流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是一个自主内化的过程,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整合,把独立思考融于合作交流过程中,求同存异,让学生在思考中合作、合作中思考。
三、合作交流应注重方法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接受或认可别人的说法、见解。因此,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言、提出见解,更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争辩。教师要深入小组合作交流的第一线,参与聆听。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可以把小组成员适当分工,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能力强弱选择性合理安排,但小组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根据合作内容作适当调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疑可思,使每个成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作出思考和发言,并做好记录,求同存异。小组间交流要强调“合作”,多使用征询性语句共同交流。例如,“谁还有不同想法?”“你怎么想的?”“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轮流发言”“指定发言”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投入进来,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教师要长期坚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合作交流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
四、合作交流应注重个别差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个体本身的体质、智力、性格、成长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数学课堂内的合作交流就会出现较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存在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内部个体之间。当个别小组或个体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赞赏;当有学生好胜心强,急于表达时,要提醒该生多与组内同学交流,得到小组认可、完善,再做好发言准备;当有个别学生作为“旁观者”时,要提醒小组人人发言,共同探讨,一个也不能少;处于小组交流“弱势”地位的同学,要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做个简单记录,优先说给小组内成员听,而后再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提高“弱势”群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使其获得成功的快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能太多干预学生在小组间的思维碰撞。
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在课堂内组织几次小组合作交流就能形成的,教师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引导、反思,才能使学生的合作交流真正走向成熟,学生才能真正从合作交流学习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郑爱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1(3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