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
2015-08-26梁琦
梁琦
摘 要: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为孩子们打下语言使用基础的阶段。通过学习语文,孩子们开始接触世界、借助语言这一沟通工具来和外界进行互动交流。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也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了促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语文这一重要工具,并且能够运用得得心应手,就一定要拉近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打破那一座“障壁”,通过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搭建语文课堂与外界社会的桥梁,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并体验生活,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需要引导学生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为其创设相应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再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一遍遍、有感情地朗读,从中进行生活体验,加深内心的感受。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对自己喜欢的原因进行阐述,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可通过“读文感悟小演讲”这样的比赛方式进行。因为学生存在不同的选择角度、理解层次以及认识能力的差异,所以,小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有的学生担忧人口过度膨胀,有的学生指责人类破坏环境,也有的学生依旧对地球充满憧憬。大家彼此启发,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变课本知识为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技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转化思维就需要教师引导小学生建立,使其把生活与语文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变理论为实践。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声音、视频以及文字的结合,将生活中的真实语文情景模拟出来,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语文思维的普遍存在。其次,教师可联系社会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课文中的思想来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解读,促使学生面对问题能够多角度地思考,这样往往能为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热情和乐趣。
例如,《匆匆》一文,这篇散文文质兼美且语义深刻,主要是告诉小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然而,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可能无法获得深刻体会,教师可如此安排教学内容:课前布置预习,思考问题:同学们可能往往会忽视时间的悄悄流逝,那么大家知道时间是如何从我们身边流逝的吗?请大家课后多加留意日常生活细节,例如闲谈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洗手的时候等等。接下来,带着小学生进入课堂,对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进行深入理解,诸如“吃饭时,时间从饭碗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等。经过生活观察和思考,学生就能轻易地理解这些深刻的语句了。再通过对“如何珍惜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会促使学生真正珍惜时间。
三、通过教学过程的安排,使学生感悟生活,促进语文的“生活化”
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利用师生双边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对导入部分进行精心设计,导语要尽可能简短且极具激情,新课的导入可以是来源于生活的故事、谜语或图画等;在初读阶段,语文教师可借助不同的读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激发出来;进入细读阶段,教师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借助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诸如学生自行表演和画简笔画等;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可对学生进行提问,解答其疑问,或者是引导学生就本节课交流感受等。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即兴引趣,或者进行思维的启迪,更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巧妙点拨,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人文关怀的倾注,促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例如,笔者曾观摩过两位特级教师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堂实录。通过对其教学过程的研究分析,感受到其共同点就在于重视朗读,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学生以读书的主动权,同时不断引领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生之前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激活,使得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课文以及积累语言,将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从而一次次感受心灵的碰撞,进而将学生的阅读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层次分明而又立体饱满,不但能获得生活信息资源,还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拓宽小学生的生活广度很有帮助,且有助于使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帮助小学生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反思[J].新教育,2014(13).
[2]赵俊.为学生打造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0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