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5-08-26张玉珍
张玉珍
摘 要:兴趣是使学生持久关注某一学科的原动力,兴趣不能凭空产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设计生动活泼的导入方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动手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生动的词汇、华丽的语言,只有抽象的算理和多变的公式。小学数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数学基础的课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一直是数学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若想让小学生爱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让他们“热爱”数学课,而这种“热爱”实际上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内容乐而忘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利用童谣、诗句、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学段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直白的课堂导入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接受过学前教育,他们在幼儿园学习了大量的童谣、儿歌、故事。基于这一分析,小学数学课我们就可以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他们学过的这些内容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宋代邵康节的诗《山村咏怀》导入。上课伊始,我们可以设问:“小朋友们,你们谁会背邵康节的《山村咏怀》呀?”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有所反应,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背出这首诗。如果此时学生想不起来,教师可以提示:“一去二三里……八九十枝花。”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二、三……表示的是什么吗?把他们改写一种形式你们还认识吗?”这样的导入,学生动嘴又动脑,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在古诗的吟诵中,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课堂教学高效而生动。
二、重视直观教学,采用多样教具开展教学
我们知道,儿童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学习新知识,往往要以直观、具体的实物或可视性较好的物体为重要凭借。所以,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适当地采用鲜艳的、生动的、直观的教具来教学,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我们便可以把学生喜欢玩的风车带入课堂。当风车随着嘴吹出的风转动时,旋转的概念无需更多的言语,便深刻地印入了学生的大脑。在学习“比较多少”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事先做出深受学生喜欢的凯蒂猫卡通贴纸,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卡通贴纸展开教学。在比较粉色的凯蒂猫比白色的凯蒂猫多几只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黑板上贴出粉色凯蒂猫的数量和白色凯蒂猫的数量,让学生在直观的对比中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移动凯蒂猫的方法,让学生对于“一样多”“少”“多”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这些寓教于乐的直观教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填鸭式小学数学课堂之所以低效,是因为老师的讲只会触发学生的听觉,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觉乏味,产生疲劳感。如何能让学生长久地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就必须让学生的手、眼、耳、脑、口都动起来。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由此开展拨一拨、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真正打造高效课堂。例如,我们在学习“24时计时法”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表盘教具上进行拨一拨活动,体会时针、分针、秒针转动的规律。还有,我们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不仅可以让学生上黑板画出各种图形,还可以将各种图形的实物如皮球、积木等带进课堂,让学生滚一滚、翻一翻、拼一拼,亲身感悟各种形状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无需老师的更多说明,便可以正确无误地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而这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性得到了充分释放,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爱,效果又怎能不好。
总之,高度抽象是数学学科固有的本质特征,活泼、好动、善于形象思维是小学阶段学生擅长的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课,爱学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大胆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展开教学,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为我们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肖美云.基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2).
[2]赵静.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0).
[3]缪善青.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