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空白” 拓展思维
2015-08-26潘锦秀
潘锦秀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指默默无声却比有声更感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有这样的“无声”处,即文章的“空白”。课文中的空白处正是放飞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好地方。作为教师,要懂得把握空白,利用空白处,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在思路的发散处拓展学生的思维。怎样抓住“空白”,拓展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细品标点,化“无”为“有”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如《忆江南》一课中:
师:来读最后一句?
生1:能不忆江南?
生2:能不忆江南?
生3:能不忆江南?
师:三位同学,你们的朗读当中都关注到了一个标点符号,那就是问号。(教师板书:?)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后人为了读的时候停顿方便,加上去的。但是,在很多文学家和国学大师看来,最后一句加问号是最合适的。这又是为什么?
生:因为他在这个句中加了一个“不”,这样一加,就表示反问的意思,表达的思念之情就更强烈了。
师:哦,是的,问的语气就更加强了。你来问一问。
师:我们一起替白居易问一问“能不忆江南?”起——
生齐读。
师:是的,江南是如此值得他眷恋,所以他在开头就长叹“江南好”,起——
学生齐读整首词。
二、想象场面,训练能力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进行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做形象的填补。如,在《黄山奇石》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山奇石还有很多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描写“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观海”“仙桃石”这几种奇石的方法,发挥想象:或先说样子后说名称,或先说名称后说样子,选择“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你最喜欢的一种奇石来具体写一写。
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义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三、活用插图,想象“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且均为彩色插图。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看图后说话,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在《画家乡》一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第一句,齐读。猜一猜这几个小朋友爱干什么?(画家乡)
2.小朋友们还把照片送到了课堂上(出示海边图),猜一猜,这是谁画的?说说理由。
3.图上画了什么?从远到近介绍一下。
4.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谁来读一读。
5.喜欢涛涛的家乡吗?
6.读出喜欢,读出美。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巧置练习,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设计,要突出“巧”,注重“活”。练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形式灵活多样,重在启迪学生思维。
在《雷雨》一课中,课文用“越( )越( )”介绍了雷声和闪电的变化,其他景物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学习了雷雨前部分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练习:
能用“越……越……”进行说话吗?
空气越( )越( ) 乌云越( )越( ) 风越( )越( )
蜘蛛越( )越( ) ( )越( )越( )
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有联想,让学生上下联系,新旧融合,既理解了课文中“压、垂”等词的含义,又掌握了“越( )越( )”的应用。
五、妙用板书,化繁为简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教学中,板书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设计上能坚持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就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简要概括语言的能力,化繁为简。如,《清澈的湖水》攥、扔的教学。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2个大字:攥、扔(对着板书进行教学)
1.小洁为什么紧紧攥着餐巾纸?
2.小男孩扔香蕉皮后周围美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这一“攥”攥住了什么?这一“扔”又扔掉了什么?
4.此时,你想说什么呢?
通过这样的设计,自然而然地对小洁进行了赞扬,对小男孩进行了批评,也就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六、结尾延伸,领悟空白
一堂好课犹如一首乐曲,而结尾部分就好像曲之“尾声”。在终曲之时,教师可尝试在结尾处进行拓展,给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这样,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比如,《一分钟》一课结束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第二天,闹钟响了。(请接下去讲讲这个故事,能干的小朋友写下来)
一堂课结束了,但它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省略号,这样的结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学中,巧妙地使教学空白与艺术空白交互为用,密切结合,有利于发挥潜能。总之,只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丰富!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