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段起步作文评价策略
2015-08-26黄慧英
黄慧英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提出:“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之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是否产生了如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变化,这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回答的。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与差。
一、重在激励,弱化纠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而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特别强,表现在写作上,就有一种被表扬、发表的欲望,因此,对于孩子的写作评语要“好话多说,坏话好说”。教师要练就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一双慧眼,即使是一个妙用的词,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者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在末尾敲上几个可爱的小卡通,表示对他们的肯定。然后多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画上线的词句读给同学听,这种口头表述也能让学生有成就感,促进学生自己的互学互评。如果配合班级板报,及时挑选几篇优秀的“小作家专栏”,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就更有激励效应了。这种评改简单易操作,看起来忽略了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其实是在维护他们的写作信心。在低年段作文评价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弱化对技能的纠正。
二、推动“试错”,走向成功
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为6~8岁,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力较低,对事物的兴趣与记忆一般不能持久,缺乏等待的耐心,自信往往来自于他人尤其是老师、家长的评价。当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说写之后,希望马上得到反馈,得到肯定。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与成果做出即时回应,并引导学生不断“试错”,直至正确。在评价时多肯定学生不断努力的态度与行为,强调在多次错误中的点滴进步,而忽视那些一时没有纠正的错误,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有多次重来的机会。比如课堂上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在肯定他开动脑筋的基础上,引导他改正,如果学生一时没有说对,那可以告诉学生:“下课后,你可以请教同学,再来老师这里说,老师有一朵红花要奖励给你!”学生感受到了自己获得的支持,有了不断尝试的勇气,这样才能保持学习的热情。
三、关注态度、情感、思维
评价是具有导向功能的,它具有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为他们的努力指引方向,使教育评价对象思想上产生与形成自觉地按目标的要求和步骤而进行教育活动的意识。在小学一、二年级,对于学生说写除了要明确其表达上的优缺点之外,更需要关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思维。
有很多老师的评价会结合学生的说写情况,从表达的完整性、简洁性、条理性上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但这还不够。一、二年级的孩子的训练要求相对较低,基本与他们的日常口头表达水平是吻合的,比如用“经常、正在、渐渐”等词语说一句话,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是日常生活语言的一次整理与运用,这些都是他们平常会说会用的。他们更需要我们提升的是对困难的接受能力,对内心情感变化的敏感度,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因此我们让学生说写后,应多从他们的这些方面去点评,促使他们自觉、主动朝这方面努力。比如让学生每天写简单的几句话,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对于能坚持写的学生,我们可以设置“意志奖”;表现出正面积极情感的,我们可以设置“阳光奖”;观察仔细的设置“小观察家奖”;对于思维有深度的设置“小思想家奖”……这些素养就会在各种奖励评价中得到提升。
四、奖励多样、升级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结果显示:奖品固然能够强化孩子的某种良性行为,但是又可能导致孩子只对奖品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对被奖行为的兴趣。比如孩子只对金钱、物品感兴趣,而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说:“一般看来,深受孩子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乐于自掏腰包购买一些小奖品奖励学生,非常受学生欢迎,这无可厚非,但只有这些奖励还是不够的。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则通过建立发表平台,给学生写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他们也渴望获得多样化的奖励。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合影拍照、教师带学生做游戏、派发小奖状、积分换礼物、张贴优秀片段、请家长给孩子买书、学生选择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多种方式去奖励学生,同时注意奖励的系列化,逐层升级,使学生在不断挑战中获得更丰厚的成就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起步作文,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与呵护,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感受到写作的本质: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充满激励的评价中享受成功,这样才能实现起步作文的首要目标:奠定写作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黄瑞夷.作文教学的趣味与境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0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