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08-25潘贵渝薛印江谭湘邻
潘贵渝 薛印江 谭湘邻 贺 菁 陈 松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民族地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潘贵渝1薛印江2谭湘邻2贺 菁1陈 松1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本文根据贵州省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地方高校要以地方经济为导向,确定高校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实训及文化素养培养,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以及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为黔西南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英语人才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教师队伍
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趋势,英语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宽泛的文化功底,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贸易、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招商引资、对外交流合作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对本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而且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甚至在心理素质、文化功底、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除精通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外,还能较系统地掌握一两门专业知识,特别是外贸、酒店管理、旅游、涉外法律等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将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二号文件)为贵州未来的发展定位指明了根本性的方向,将贵州纳入国家大局中的板块,既体现了贵州自身的优势,又对贵州发展短板给予了指导性的修补。根据国发二号文件的精神,不仅要求贵州改变过去单一发展要素的现状,更要求我们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多要素聚集的发展之路才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而不是继续单一地靠某一种资源来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国发二号文件里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打破了原来区域间的封闭发展,突破了行政边界区域合作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强做大。
因此,如何扩宽发展空间,更好地探寻区域协作发展之路,整合区域发展战略,对于贵州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确立,贵州已被定位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贵州省已越来越深地融入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中。贵州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有了国家政策的依托,强力打造“多彩贵州”这张名牌,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些新的区域经济建设任务,必须依靠本土培养及引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才能完成。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各大高等院校,如何打造专业领域内既有广博知识,又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以及如何使培养的人才积极适应和推动发展的现状,就成为当前各高校教育教学讨论研究的紧迫课题。
三、本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在上述背景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兴义师院)和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州职院)作为黔西南现有的两所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黔西南州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民族地区就业为导向,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肩负着为社会进行师资培养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1.学生现状。
兴义师院和州职院两所高校的学生来自汉、苗、布依、水、彝、仡佬等10余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由于家庭背景、生活、学习经历不同,加之各地的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过去英语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教师缺少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英语有畏惧心理,缺乏兴趣和自信,“哑巴英语”现象较严重。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教材难度稍有提高,教学中就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好的学生信心满满游刃有余,而中等或较差的学生则跟不上进度,不知老师所云,甚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整体生源的水平差异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从就业情况来分析,兴义师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为两部分,大部分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身兼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待改善,其中部分基层教师通过各类招考调离教学岗位,导致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英语老师,以致学生升学后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均低于城区学校;极少部分留任城市各中小学的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大多数成为各校的骨干、名师,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本地区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出现脱节现象,从而加大了高校英语教育的难度。
州职院虽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情况不多,但肩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黔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职院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但英语水平较低,不少用人单位录用员工时,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必然考虑的因素之一,从而加大了就业难度。因此,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校应尽快从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块建设、教学管理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就如何打破陈旧的培养观念、创建适应新形势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打造出专业领域内既有广博知识,又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学手段单一。
近年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两所高校发展迅速,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长期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使部分教师无暇顾及知识的提升和更新、教学教研的改革、课件的制作及开发,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现有的教师大部分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在英语教学与应用研究方面有较强的专业理知识基础,但在教学实际运用中,可能出现缺乏行业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仅把英语单纯当做一门学科去传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题海”等教学方法,在讲授中难免流于理论而脱离实际,难免偏重知识点的传授而缺乏语言应用的指导,加之缺乏行业英语的教学经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3.非英语专业教材脱离教学目标。
目前本地两所高校非英语专业普遍选用的 《新视野英语》、《高职高专英语》、《基础职业英语》等实用英语教材,均属于生活类、基础类的英语教材,内容零散,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忽略了行业英语的特殊需求,即使学生全部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也只能满足日常对话与交流,无法适应就业后的职业岗位对英语能力的需求。
4.课时安排不合理。
对于英语专业或以英语作为主科的旅游、酒店专业,则出现专业课时安排不够、实训课未开或实训条件简陋等情况。目前就州职院来看,旅游、酒店专业均要求重点掌握英语在职业工作中的运用,平均每周4节英语课、总共两个学期的课时,要培养出熟练运用旅游、酒店等职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很困难。英语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大量听、说、读、写的练习,更要求在短时间内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常态化、生活化,而有限的课时显然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在开设实训课方面,任教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用具的单一、实训室建设的滞后、教学改革思路的僵化,都使得学生在英语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进步缓慢。
5.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在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评估中过分重视分数,轻实用,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每学期由各系、部组织一至二次的基础知识点的统一闭卷笔试,缺乏听、说、应变等实际应用能力考试,通常以一张试卷成绩定优劣。有的学生把目标设定为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过级考试上,放松了对行业英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运用;而有的学生认为,今后的职业能真正用到英语的地方很少,先把专业学好,英语及格就行,甚至有学生根本不在乎英语成绩。由于缺乏对市场的预判和远见,也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学习目的,英语考核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之小可想而知。
四、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更多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加强教学手段的更新。学校要制定相应措施,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跨专业的深造和培训,让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各展所长、互相探讨、取长补短,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和对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的认识。加快引进复合型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从地方的相关行业聘任一些具有良好的英语素养且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客座教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加强与各类院校、企业的合作与联系,通过多种方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统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2.注重顶层设计,严格遵循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21世纪所要培养的是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借助学习工具阅读、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交流,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以使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打破传统的知识转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及双语转换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能力。建立与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到一个(模拟)企业管理环境中,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制度,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具体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合作精神、组织与领导能力,整个活动中坚持使用英语,增强英语课堂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并发展专业技能。
3.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要求推进各方面创新,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教育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作为地方高校,其要围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生源、教学设施及本地区的需求等明确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变观念,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各方资金和技术,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思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到企业(顶岗)实习、就业的平台。以州职院为例,自2004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以来,其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0000名人才。校方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0%,超过国家和省平均就业率,旅游、酒店管理、护理、会计电算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热门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甚至出现学生还未毕业,企业就到学校招聘要人的情况。
4.改革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方式,更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载体,要在2-3年内培养运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英语应用能力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在调整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学投入、师资建设、课程安排、教学手段、环境熏陶等各方面保证英语的核心地位。
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外贸、法律、财经、旅游等内容,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使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利用实训室、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多种反馈方法,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提问、情景表演、单元考试、出勤等,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英语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层次把握题型、题量、难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坚持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积极促进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五、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要想使经济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就要树立创新的文化观念。要想文化发展,教育必须先行。少数民族地区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市场要求对人才的需求,切实规划、大胆改革。就本文探讨的教育领域来说,不仅要调整地方高校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拓宽专业适应面,加强语言技能及行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各级政府应在经济、政策上给予扶持,用人单位应给予毕业生成长的空间和培训的机会。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高等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学习、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通过有效实施各种措施,从而实现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优化,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为社会输入大批有特色、高质量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1]崔建立.大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N].光明日报,2008-09-02.
[2]陈娟.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02.
[3]邱志华.边疆地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学院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2(5).
[4]方健壮.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1(3).
[5]周丽华.关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1(9).
[6]张婧,刘茜.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9).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当代贵州,2012(1).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区域经济发展中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3GH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