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分析
2015-08-25唐成人
唐成人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7)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分析
唐成人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7)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职业素质、促进顺利就业、实现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高职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体现。本文基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养成的实施路径。
高职学生 职业心理 实施路径
为适应社会对高等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这不仅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职业素质、促进顺利就业、实现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高职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体现。让高职学生拥有科学的职业态度、健康的职业心理,是走向职业成功的基石,也是企业人才需求的第一要素。然而,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及部分高职院校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忽略对学生的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自我认知偏差、盲目攀比心理严重等问题的出现。良好的职业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及时诊断、调整、纠正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
1.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早就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1]、心理障碍、心理矛盾和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就业心理[2]、恋爱心理等,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有些不同。当前,高职学生容易受个人和环境的影响出现种种不良职业心理,与企业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异。
1.1 自我认知心理偏差。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自身学历比本科生低一等、矮一截,并没有看到自身的优势在于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与其他人进行竞争,未能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因屡次受挫而产生强烈自卑感;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不能正确估计自己,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度自信,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以自我满足为第一需要,把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薪酬待遇等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使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差距拉大。
1.2 盲目攀比心理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某些高职生往往拿自己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比;某些学生喜欢随波逐流,盲目加入专升本、考公务员等行列;某些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性格、气质和兴趣选择岗位,而是喜欢往热门行业、热门岗位上挤,盲目追求“大公司、大企业、铁饭碗”;某些学生对一般的工作岗位热情不高,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持鄙视态度,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个别学生注重比别人好的职位或者待遇,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错失就业良机,不利于自己职业前途的发展。
1.3 自主择业意识不够。
高职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他们坚持“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观念,认为工作、就业不着急;某些高职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父母和亲属,出现问题马上向父母、老师求助;某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正确的生涯规划,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某些学生总是强调客观原因,片面夸大外界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能从主观上寻求突破;某些学生认为就业信息应靠学校提供,不愿主动搜寻招聘信息,参与竞争,从而耽误不少获取各种经验、寻找理想岗位的机会。
1.4 求职浮躁心理凸显。
职场如战场。用人单位对职业人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竞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都使得高职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求职浮躁心理凸显,急功近利现象多发。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职业方向模糊,无的放矢;部分学生目标缺失,过于关注薪水及待遇等问题;部分学生刚参加工作时,会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然而,在短期内没有看到回报,就会心烦气躁,频繁“跳槽”。
1.5 抵抗挫折能力较弱。
对于某些高职毕业生来说,无论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很多大学生不能积极应付、化解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造成痛苦、焦虑、紧张,缺乏动力,没有激情,生活懒惰,思想懈怠,甚至导致自卑、自闭、抑郁等。据调查:80%新入职的高职生不适应本职工作[3]。某些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拔,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便选择自我逃避,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某些学生因个人理想职位与个人能力之间不匹配而屡遭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心理;某些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等行为。
2.高职院校拓展职业心理培养的途径
2.1 适时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其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高职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与企业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也违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是各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自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并迅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个别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有的就是简单进行几场测试、开展几场讲座;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课程化;有的只是对心理有障碍、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学生职业心理的重要性,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度上来,纳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理念结合,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2 有效创新载体,积极推进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除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学校可以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为学生多开设与职业心理素质有关的讲座或活动。例如,可以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请优秀毕业生代表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给学生开讲座。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教育途径,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良好的土壤。例如,主题班会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把职业心理素质中的相关内容转化为某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实际情景。再次,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例如,经常鼓励、表扬、称赞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学校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加强社会实践工作。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情况,加强科学规划和指导,推动社会实践层次化发展,使学生在校三年做到年年有实践、年年有发展。
2.3 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学生职业心理提升条件。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要指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找到与自身职业兴趣、从业能力、性格特征相匹配的就业岗位。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书本知识的学习到关心整个社会,整个职业世界。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了解各个职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要积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和相关行业的情况,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和评估的方法,找出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巩固职业技能,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合作的方法。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就业程序,学会就业压力调试。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定期实施职业心理测验,包括个性分析、面试、情景性测试等,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质。职业指导人员以此为导向,引导他们作自我评价,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许多不良职业心理的产生。要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开展团体咨询和指导。要因人而异地开展个体咨询,如针对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针对学生面试焦虑、怕困难等问题,引导他们消除紧张,积极应对各种面试情景、职业环境等。这样可以弥补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在优化学生职业心理上的不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寻求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突出职业技能和较强职业心理素质的优秀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8-29.
[2]何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9-82.
[3]艾云,汪燕春.职业指导优化高职生职业心理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2(1):148.
该文系“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创新研究》(W20122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