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影视改编探析

2015-08-25崔健东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原著文学作品影视

廖 婷 崔健东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影视改编探析

廖 婷 崔健东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女性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相同却又紧密相依的艺术。本文着力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简要地分析了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的原因、现状和不同历史时代的改编特点,并通过个案加以分析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与期待视野。

女性文学 影视改编 审美 探究

引言

自“光与影”的视频影像诞生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便一直是大众热衷的话题,尤其是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原创作品越来越少的当下。于影像文化呈现极度蔓延的今天,文学著作的影视改编亦呈热势,诸多的文学或戏剧改编作品出现了,而长久以来文学与电影、文学与性别、性别与电影的关系又是一个极有意涵的议题。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展开,当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女性文学改编电影的崛起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毋庸赘言,现今的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已然成为影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范畴。正如克罗齐曾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女性文学的影视改编,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标准,甚或折射出某种政治倾向与时代需要。

一、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的理论基础

西方接受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未完成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只出现在每个读者心中的荧屏。”[2]文学本身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想象的空间,蕴藏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阐释和无限的可能性。而对于影视改编来说,里面提供了很多空白需要影视符号去填充的。这种填充是自由的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既包含了改编者的主观性又具有当代视角。同样,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改编者对文学的接受和阐释,而改编后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当代性。同时这种当代性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一直属于高雅艺术,甚至是被束之高阁的存在,而影视剧则更加偏重于通俗艺术,具有大众性、普遍性、娱乐性和商品性。

改编之前,必须先找到文学、影视与当代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活动,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变高雅为朴实,让曲高和寡变雅俗共赏。无论从文学本身来看,还是从影视剧的大众性来看,影视改编的当代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女性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是女性文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高雅艺术走向大众艺术,文学艺术走向商业艺术的必然要求。

女性文学的定义可粗略地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用女性主义的立场写作的文学;第二种是以赞美、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写女人的文学。这种定义同样经不起质疑,因为它所表达的女性形象很可能是某种男性意识形态下空洞的能指;第三种是指写女人的文学,这种界定方式以题材为界定标准,显得过于空泛而没有实质意义;第四种是指女人写的文学,突出了女性文学创作的性别主体地位。“女人写的文学”这个看似平常的界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因而,本文所将探讨的女性文学主要是指“女人写的文学”。

根据文学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一直存在的现象,认为当下对影视改编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忠实甚于改编,持这种说法的认为改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非主题、内容、思想的擅自改动,文学本身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第二,改编重于忠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更注重改编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原著虽为改编提供了主题、思想、情节等,但影视作品必须有其自身的风格和形式,而不是将文学仅仅成功地复制粘贴到影视当中。第三,也就是中庸之道,这也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影视的改编既要忠实于原著精髓,又要有所创新于起始的框架情节的限制。

二、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现状探析

电影诞生于1895年,电视诞生于1926年,而女性文学亦崛起于20世纪,三者几乎同时发轫于同一时期。电影电视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必然要借鉴传统艺术。尽管文学与影视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是它们取得发展的快速跳板,女性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可谓是青梅竹马、互利共赢。但将性别意识文学与影视改编相联系的探索经验和研究理论极少。

影视与女性文学的联姻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后出现过一个高潮,影视改编较为集中该问题的探讨则始于八十年代”[3]。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大多关于“忠实说”的忠于原著的改编影视探究,九十年代末至今,关于改编的理论探讨和争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出现了繁荣多元化的局面。下面以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改编为例进行探究。

这是女性文学的第二次高潮时期,影视改编理论的成熟之际,出现了电影必须首先是文学的观点,这个时期,文学的霸气地位极为突出。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正是文坛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中,最有代表的女性作家是张洁,还有张辛欣、铁凝和王安忆,以及戴厚英、谌容、叶文玲、刘索拉、张抗抗、残雪、舒婷、陆星儿、乔雪竹、池莉、方方、蒋子丹、迟子建等。

池莉的作品应该说触镜率也是很高的,并在影视界掀起了一股“池莉热”。八十年代后半期以《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小说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其后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等被改编成影视,是当代受众面最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小姐,你早》、《来来往往》、《生活秀》等作品纷纷被搬上银屏。池莉较之张爱玲有着更鲜明的女性意识,进行更自觉的女性书写,她的一些作品就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

现为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应该说是与影视结缘也比较早的,她的小说《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玫瑰门》等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现在我们就结合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的改编分析铁凝小说的影视改编。在改编后的作品里,每一个铁凝笔下的人物都被一一掏空,变成一具“躯壳”。最可怕的“变脸”当属西单小六。原著小说中的西单小六,是一个“文革”后期的“胡同小太妹”,风骚得骨子里都渗出媚来的“坏女人”,是老实人白大省“一生最崇拜的女人”。但是电视剧里的小六,原著里那股风韵不复存在不说,还“符号加脸谱”地变成了一个专从白大省手里抢男人、从男人兜里往外掏钱的俗气女子。作品中人物的内蕴和丰富性已荡然无存。如此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使原著中那些探讨人性的内涵,只剩下一个还叫做“永远有多远”的“空壳”。

王安忆,著有长篇小说《长恨歌》、《纪实和虚构》、《69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等,另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其《本次列车终点站》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第一届、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丁黑导演),由蒋丽萍编导和丁黑导演的电视剧《长恨歌》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如在影片的内容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长恨歌》以千疮百孔的感情,恍然如梦的岁月为主线贯穿全剧,讲述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在不同的年龄和时间,曲折而不同的情爱历险。”电视剧的内容不说,单看这个电视剧的介绍就足以让观众产生误解,以为《长恨歌》肯定又是一个简单而又俗套的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就这样的一个内容简介就把一个女性主义的文本所特有的色彩给抹去了。所以改编后的电视剧中出现一些和小说原著相背离的情节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发展的思考

为什么影视人会如此青睐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原因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创作者出发,是导演或是创作者喜爱甚至迷恋某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想通过自己改编的影视作品对她表示敬意和爱意。比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归来》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并预计再改编其新作《床畔》。第二,从女性文学某作品本身出发,经过无数的千辛万苦仔细琢磨才完成一部作品,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故事与想象,而国内一线编剧欠缺,缺乏好的故事,因此,影视创作者只要将现成的文字意念和故事影像化就能制作出一部电视和剧本,既经济又省时。第三,制片方观察到女性文学的潜在商机和市场,这也是目前火热的趋势,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美人心计》、《蜗居》等剧皆根据畅销网络女性文学改编。第四,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影视受众为女性,女性作品更能引发共鸣而使收视率或票房升高,从而使制片方获得经济效益。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挖掘影视改编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力量”。试图寻找那些埋藏在女性文本与影视作品中真正女性的声音。这或许是更深一层的原因和力量。

虽说每部改编的影视作品是不会超越原著,缘于小说是依赖文字叙述,而电影偏重的视听语言,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进行了挤压。综上所述,梳理与反思之后,其实不难发现,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最佳答案,在改编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这不仅表现在原著本身,还囊括了改编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艺术观等,包含了其独特的个性、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在创作时还应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期待与思想观念,使改编具有当代性和影视化。虽说改编样式多样,但其中也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为一些改编者借鉴。

结语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是大多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改编。在影像文化高度泛化的当下,对文学文本的影视改编已经成为经典传承的主要方式。因而,在未来女性文学改编将极度蔓延,改编者不仅仅忠实于文学原著,还拥有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使影视与文学呈现“双赢”的局面。而女性文学的影视改编的当代性,实质上是当代眼光对已成“历史”的作品进行新的诠释,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展示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近年来,影视江湖上更加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女性文学改编热潮。女性文学与影视这两个不同的媒介,女性文学与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不论从女性文学本身的价值属性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属性来看,还是从作品的改编者还是广大的影视观众来看,改编都是势在必行的,其当代性自不必说。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都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注入当代人的视角考虑重新审视原著,取其精华,弥补原著的不足,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重新阐释原著。这样的改编才是当代女性文学的改编。

[1]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1.

[2]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

[3]魏少华,王雪媛,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2005,(5).

猜你喜欢

原著文学作品影视
读原著学英语(三)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漂流瓶
拔牙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