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2010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5-08-24刘森林

闽台关系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流入地户籍制度户口

刘森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系,北京102488)

一、问题的提出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口群体,在改革开放之后,其规模、结构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截止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流动人口增速将逐步放缓但规模还会不断增加。[1]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居住问题、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有学者认为,当前流动人口虽能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但限制太多,而限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户口问题。[2]这些由于户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及其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由于户口原因,许多进城的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受到了各种限制,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生活举步维艰。但是他们一旦把户口迁移到城市,他们在农村的土地、宅基地等福利将不再享有,而且尽管他们把户口迁到城市,也很难在城里享受到期望的公共福利。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开始思考和权衡转户的利弊。2013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3”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指出,七成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不愿放弃农村户籍而在城市落户。[3]

曾经万千农民梦寐以求的“农转非”,为什么如今的现状却截然相反呢?这一重要且必要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思与讨论。

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户籍制度本身及其弊端、户籍制度改革等展开的,而对流动人口的转户意愿研究甚少。而且传统的户籍迁移问题研究通常是假设迁移人群希望将户口迁入到流入地实现户籍本地化,以期能在流入地获得与本地居民同样的待遇。然而,现实生活中,流动人口对转户的积极性并非都与上述假设一致,相当部分人愿意保留原有流出地的户口而不愿意转户。所以,在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以及各地户口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的背景之下,非常有必要全面深入了流动人口“农转非”的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并且规定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4]户籍制度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对户籍制度的关注和行动,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民生,特别是对户籍制度的重视。

基于党的十八大改善民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本文将结合2010年计生委的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性别、受教育年限、月消费总额、收入、在城市享受到福利的状况因素等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相关性,研究影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在具体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上提供一些有价值或者建设性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由于学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对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北京市1994年11月1日进行的“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对流动人口的定义是“调查时居住或停留在本地区,但户口不在本地区范围内的流入人口,以及户口在本地区范围内,但调查时已离开该地区的流出人口”。段成荣认为,超过一定时间长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的、没有相应户口变动的空间位移过程的人口即为流动人口。[5]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认为,一般而言,流动人口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即所谓“人户分离”,但排除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形。[6]吴晓认为,广义上的流动人口指那些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异地行政区停留的人;狭义上专指那些以谋生盈利为目的,自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迁移人口和暂住人口,而不包括在外地作短暂停留的过往人口。[7]本研究更倾向于认同吴晓的观点。

2.转户意愿。现有文献对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居留意愿研究甚多,而关于转户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郭建玉认为,居留意愿是指流动人口经过在迁入地的工作、生活后,对今后在哪里定居做出的打算。[8]吴帮帮、吴华安认为,“户口的变化”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一方面要离开土地,放弃以土地谋生的农村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享受到城市的各项优惠的福利保障。[9]王华将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的意愿界定为,农村劳动力是否愿意放弃土地和农业劳动,迁入城市居住并从事非农业工作。[10]蔡禾等人把永久迁移意愿分成制度性永久迁移与行动性永久迁移,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是指“是否愿意把户口迁移到打工城市”;行动性永久迁移是指“是否愿意放弃土地”[11]。

综上,笔者认为,转户意愿是指在统筹城乡的时代背景下,流动人口是否愿意把户口迁移到目前的移居地,并且是否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和农业劳动,进入城市居住并从事非农工作。

(二)关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关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转户意愿做了些研究,尽管结果各异,但总体结论是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且存在多样化的选择。其中,2002年,朱宇在福建省的调查显示,仅有35.1%和13.6%的流动人口分别表示愿意将全家或本人的户口迁到流入地,而有28.5%的人则表示将保留流出地户口,22.8%的人表示难以确定[12];蔡禾、王进对广东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的调查表明,35.9%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迁移意愿,超过六成的人群则没有迁移户口的意愿。[13]此外,在一些城市进行的户籍改革中,并没有出现预期认为的大量流动人口“抢夺”当地户口的情况[14],也进一步说明了并非所有人都有将户口迁入城市的愿望。

根据以上的调查研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转户意愿上都是选择保留原有的农村户籍,不想“市民化”,不想从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

2.影响流动人口户口迁移意愿的因素分析。根据上述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各有不同,有的选择将户口迁到流入地,有的愿意保留原来的户口,也有的对于是否迁移户口难以抉择。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经典理论解析影响流动人口的户口迁移意愿。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也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城市发达地区中存在着两种劳动力市场:一种是正规部门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该市场对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并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相应的福利政策;另一种是非正规部门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其特点是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较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并且缺乏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前景。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劳动力市场都被人力资本相对较高的城镇中的本地居民所占据,而从落后地区迁入的移民则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谋生,填补本地劳动力的结构性空缺。[15-17]

新经济迁移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认为,个体的迁移决策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决定作出的,迁移(特别是短期迁移)的因素归结为一种最大化经济利益和最小风险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迁移则是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家庭)资源。人的迁移不仅受个人预期收入的影响,更重要的还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推拉理论:赫伯尔在1983年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8]

此外,更多的学者通过实地调查,挖掘隐藏在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背后的影响因素。

谢云、曾江辉、夏春萍通过对湖北籍农民工落户意愿的调查认为,农民工不愿意落户城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工作不稳定和社会保障缺失等[19];梅建明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调查分析,有调查对象认为“家人都在农村,以后还会回去”,有的认为“生于农村,根在农村”;也有的提到“目的不在于为了城市户口,只为挣钱养家”。[20]王春兰、丁金宏认为,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城市吸引力(城市就业机会、城市生活的适应、户籍制度作用)、婚姻家庭状况(子女读书和随迁的情况、配偶随迁的情况),内部因素则包括个人特征(个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到流入地城市时间的长短)。[21]

三、变量说明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将要研究和分析的是2010年计生委的社会调查数据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户籍转移意愿。在分析之前,笔者先将所有数据进行加工,剔除“您是否想转为非农业户口”这个变量中存在缺失值的个案;然后再从中筛选出原户籍是农村户口的个案;为计算和描述分析的方便,接下来再从中随机抽取30%的个案(总共5 382人)作为本次分析的主要对象。“转户意愿”是本研究的因变量,其余的是本研究认为对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影响因素,即自变量(见表1)。

表1 变量及取值说明

(二)描述性和卡方统计分析

在随机收取的5 382人中,有78.22%的人不想转为非农业户口,仅有21.78%的人愿意转为非农业户口。所以,可以推断出,在众多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不想把原有的农村户籍转为非农业户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大部分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不愿意转为非农业户口。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与他们的转户意愿的卡方检验中,p 值分别为0.000、0.001、0.000、0.002,都小于显著性水平a(0.005)。可见,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这4个因素对他们的转户意愿有很大的影响。这也跟以往的研究结论相符合。性别、受教育年限、月消费总额、收入、在城市享受到福利的状况因素的p值则都大于显著性水平a,所以,这几个因素对于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转户意愿影响不显著。

(三)模型设置及回归分析

通过表2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是影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户口迁移意愿的重要因素。那么,这几个变量是如何影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户口迁移意愿呢?根据表1的变量解释说明,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这4个变量皆为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选取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本文的回归模型设为:

其中,Y 表示因变量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转户意愿,α是常量,β1、β2、β3、β4表示自变量系数。X1~X4是自变量,也就是影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因素,其中,X1表示婚姻状况,X2表示是否签订合同,X3表示流动范围,X4表示职业类型。

从表3可得到回归模型的方程:

Y=-1.621+0.526 X1+1.268 X2+1.125 X3+0.059 X4。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于未婚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已婚农村户籍流动人口选择户口迁移的概率是未婚的0.526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于未签订合同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签订了合同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户口迁移概率是未签订的1.268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于在省外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省内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选择户口迁移的概率是省外的1.125倍;同样,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职业类型的不同,选择户口迁移的概率也不同。由此可以得出,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流动范围、是否与工作单位签订合同,以及他们的职业类型这几个变量是影响其转户意愿的显著因素;而且婚姻状况、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的不同,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户口转移意愿的概率也不同。

表2 转户意愿的卡方检验

表3 转户意愿的Logit回归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简单的描述、卡方统计分析及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大部分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不愿意选择户口的迁移;第二,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是否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对转户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受教育年限、月消费总额、收入、在城市享受到福利的状况对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户口迁移意愿影响不显著;第三,婚姻状况、签订合同、流动范围、职业类型的不同,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户口转移意愿的概率也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22]为此,不仅要充分保障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利益,还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应充分保障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利益。婚姻状况是影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重要因素。未婚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之所以愿意转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单身并且没有太多的牵绊或者对家庭的责任,转户意愿较高;而已婚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要考虑家庭的未来发展,故转户意愿较低。为此,应保障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利益,如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帮助消除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转户到城市的顾虑。

其次,规范城市用工合同或劳动合同制度。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造成两个方面的隐患:其一,用人单位或者现有工作对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缺乏制约性和束缚;其二,由于没有固定的劳动合同,工作缺乏稳定性,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经常性失业,从而需要不断地更换工作和工作地点。这些都会影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转户意愿。因此,应当监督和推动城市用人单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招聘工人,同时也应当提升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享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从而保证用人单位和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双方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再者,保障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充分感受到归属感。从流动范围看,流动到省外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比流动在省内的流动人口更不愿意将户口迁到流入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区域的跨度太大,生活习惯和观念等方面不适应。所以,流入地应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留在流入地,让他们在流入地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愿意转户。

最后,为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改善其工作待遇。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之所以不愿将户口迁到流入地,是因为他们在流入地从事的是一些较低端、低等的工作,而且工作待遇不佳,造成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不满意工作现状,从而导致他们不会选择长时间居住在流入地,不愿将户口迁到流入地。因此,应当为流入地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技能培训、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等,帮助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充分就业。同时,改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工作待遇,比如合理的工资薪酬、晋升空间等。

[1]仇逸,何欣荣.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EB/OL].(2010-07-11).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26/5436067.html.

[2]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聚焦:七成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他们为何不愿户口进城[EB/OL].(2013-10-24).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24/c40531-23310051.html.

[4]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回眸[EB/OL].(2014-07-30).http://www.gov.cn/xinwen/2014-07/30/content_2727331.htm.

[5]段成荣.流动人口的概念和质量问题[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3).

[6]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8(6).

[7]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

[8]郭建玉.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对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启示[EB/OL].(2010-02-09).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news/131220.htm.

[9]吴帮帮,吴华安.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转市民意愿研究——基于重庆江北农户的调查[J].当代经济,2011(1).

[10]王华.郊区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10).

[11]蔡禾,刘林平,万向东,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9-261.

[12]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J].南方人口,2004(3).

[13]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6).

[14]平 稳 良 性:河 北 石 家 庄“户 籍 改 革”再 追 踪[EB/OL].(2004-09-20).http://news.163.com/40920/9/10OCRB7H0001124T.html.

[15]张晓青.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述评[J].人口学刊,2001(3).

[16]盛来运.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J].统计研究,2005(8).

[17]骆新华.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J].理论月刊,2005(1).

[18]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75-176.

[19]谢云,曾江辉,夏春萍.农民工落户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以湖北为例[J].调研世界,2012(9).

[20]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1]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1).

[22]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EB/OL].(2014-08-27).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27/c164113-25549003-4.html.

猜你喜欢

流入地户籍制度户口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户口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八类无户籍人员可登记户口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