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学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应用
——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

2015-08-24阮仁平吴晨菲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选段洛夫祥林嫂

阮仁平 吴晨菲 曲 卓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修辞学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应用
——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

阮仁平吴晨菲曲卓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时的一个难题。为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抓住人物特点,总结人物形象,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人物对话入手,利用修辞学进行语料分析,归纳人物形象,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时,体悟交际语言的精到奥秘,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小说人物形象修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能力

一、引言

据调查,中学生最喜受读的课文是小说,但其所处年龄段的概括能力尚不完善,阅读时常停留在肤浅的“故事”层。然而,人物是小说的原动力[1]。塑造人物的方式之一便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话不仅用于展现人物形象,还是中学生交际时可以学习借鉴的模板。

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对话应得到重点关注。分析对话可以有多种角度,修辞则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2],其核心是交际双方运用语言时,同义手段的不同选择。掌握修辞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

本文按照王希杰老师提出的“修辞的四个世界”中“物理世界”的不同,根据“开放性”“私密度”选择三种交际场合,选取代表性的中学语文课文,引导学生以交际双方的身份差异为切入口:首先关注外部语境(时空、对象等)和内部语境(前提、上下文等);其次抓住对话焦点和交际矛盾;最后结合焦点、矛盾,比较话语表达的不同选择并分析原因,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归纳出人物形象,即实现从修辞学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

表1 交际场合分类依据

形二容、课“狗文”案 例分放出析狗来闯

形容

(“一狗)”公的主共人场 合“狗:和社别会的等畜级生决”“定疯狗话”语选择“身子矮小”“它”

公共场合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因此,身份标识会决定同义手段的不同选择。下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课《变色龙》中的选段进行分析:

“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

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

“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

“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

对话发生在人来人往的木柴场门口,参与到交际活动中的对象有警官奥楚蔑洛夫及其下属叶尔德林、可怜的金饰匠赫留金、其他围观的小市民和一只咬了赫留金的主人不明的狗。虽然文中的“狗”不具备语言能力,但它在对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视作一个“潜在的对象”。

选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交际矛盾都是 “咬了赫留金的狗的主人究竟是谁”。抓住了主要交际矛盾的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根据身份等级选择相对应的话语维护自己的权益,足可见其见风使舵的本性。

不难看出,选段的情节转折处在于“这条狗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以此为分水岭,对比奥楚蔑洛夫关于“狗”和“狗的主人”同一事物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能够分析出他的内心世界,归纳人物形象。

表2 奥楚蔑洛夫的话语对比

依据表2,在转折之前,奥楚蔑洛夫使用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语形容狗和狗的主人,原因在于他假定狗的主人是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一般平民,可以肆意处罚、教训。他并不是真正要为赫留金主持正义,因为在公众面前,赫留金已经向他报案。他假装在“审案”,一是为自己树立正义的形象,二是利用职权肆意妄为,可见其龌龊。

转折处之后,他或是选择全名尊称狗的主人,或是极言狗的可怜,目的在于为狗和狗的主人开脱罪责。因为他认为狗的主人是将军,地位比他高。甚至在他眼里,将军家的狗比一个活生生的人还要尊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在于他是以社会身份等级决定同义手段的使用,足可见他的龌龊。

通过一系列分析,可以归纳出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伪善,伪正义;专横跋扈,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苛责下属;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毫无怜悯,荼毒生灵。而赫留金则是无奈、悲哀、可怜的下层人民的代表。

倘若单独将这一段对话抽离语境,并不会觉得有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语境却能够自觉地填补读者对人物和沙皇时代的腐朽黑暗的形象描绘。

(二)家庭场合:辈分荣宠决定话语选择

较之公共场合,家庭场合的物理世界所辖范围更小,交际者更少,且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家庭场合里的人互相熟知、以亲情为纽带聚集,即使不说话,也能对交际产生重要影响。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选段进行分析:

选段一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选段发生在富丽堂皇、规矩森严的敕造荣国府内,构成外部语境的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李纨等一干姐妹荆钗,和刚刚辞别父亲初到贾府的林黛玉。选段的交际矛盾在于平白无故王夫人提及“月钱”和“裁衣裳的缎子”。结合上下文的内部语境可知,王熙凤为人泼辣狠毒,经常克扣下人月钱;至于有没有给林黛玉做衣裳,下文也没有提及,多半没有裁衣裳。因此,这般莫名其妙甚至有些突兀的一段对话,十分值得讨论、分析。

语境中,除了黛玉外,其余都是“家里人”,熟知王熙凤作风。王夫人没来由的一句话,必不是说给其他人的,而是说给黛玉的:贾府对待下人尚且宽厚,不克扣月钱,更不要说对待贾母的外孙女黛玉了。内部语境似乎没有涉及王夫人找王熙凤要缎子,而这段话本可以在王夫人内室中发生,没必要说与其他人听。因此,这段话也是说给黛玉听的,意在向黛玉示好,表示欢迎。换言之,林黛玉虽然没有参与到这段对话,但是她却是一个潜在的 “参与者”和隐性的接受者。

进一步分析,之所以姑侄二人费心地向黛玉示好,是因为黛玉是贾母所珍视的外孙女。贾母为在世辈分最高的主子,王夫人、王熙凤二人能在荣府掌权也依赖贾母。二人的做法不过受屋及乌罢了。如此分析,不难总结出人物形象,王夫人:外表和善,内心虚伪;王熙凤:阿谀奉承,见风使舵。

选段二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选段二所处的外部语境与选段一大抵相同,但内部语境却发生了变化。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其实文采斐然,诗书颇通。但在回答同样关于“可曾读书”的问题时,却选择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话语。故,林黛玉是否真的“不曾读书”,则是选段二的交际矛盾。

要想探究选段二的交际矛盾,需要先了解修辞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前提。处在对话中的语用前提是交际活动中双方已知信息[3]70。第二次的回答不同于第一的原因在于宝玉询问之前,贾母才问过。贾母作为辈分最高的主子,正是因为她,黛玉才得以进贾府。因此,黛玉再如何恃才傲物,也须得迎合贾母的心意,才能在贾府站稳脚跟。毕竟,贾母谈及其他姐妹用了“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字眼,言外之意是女孩子不需要多读书。

选段二的林黛玉,前后说话的不一致,表现了她细腻敏感,多心多思的一面。不再是只知使小性子、恣情任性的“颦儿”,可见曹雪芹塑造人物之丰满,无怪《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通过语境的分析,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褪去表面掩饰而直击内心。林黛玉对于同一事件选择不同的表述,也体现了“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策略。

(三)私人场合:交际目的决定话语选择

两个人或寥寥几个人构成的私人场合,语境更为简单。通常,身份、辈分等附加在个人上的“虚名”便不再重要,交际双方内心的目的会较多展现,有的为了宣泄情感,有的则为了解惑答疑,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话语的不同选择。下面对人教版必修三《祝福》一文中的选段作分析: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该选段没有过多提及语境的物理世界,人物只有“我”和祥林嫂两个人。从内部语境的上下文可知,祥林嫂丧子后被摧残践踏,屈服于封建礼教,相信到阎王那里会被劈成两半,捐门槛才有用。于是祥林嫂想要询问“我”究竟有没有魂灵,即选段的交际矛盾。祥林嫂愚昧无知,而“我”受过先进的教育,二者由于文化素养差距造成对客观物理世界的认知差造成了交际矛盾。“我”在回答问题时,用了“也许有罢”“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实在,我受不清”三种回答,表现了“我”的无能为力。显然“我”是不相信这些的,但惊讶于祥林嫂的现状,生怕用词不当伤害了祥林嫂,想要帮助她又不知如何帮助,十分无奈。

祥林嫂称呼“我”为“识字的”“出门人”“见识多”,三个短语语义都指向知识文化层面的丰厚,暗示文化素养多寡造成了二人身份地位的差异。因为祥林嫂急于寻求“我”帮助,想要得到肯定,世上确有魂灵的存在,以宽宥内心。足可见祥林嫂愚昧无知却又悲哀可怜,是一个为封建礼教所害的底层妇女。

三、表达能力升华

利用修辞,学生可以拓宽小说鉴赏视野,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但学习修辞却不能仅仅为了阅读,还应注重学习、内化、运用教材中出现的修辞现象,增强表达能力。

奥楚蔑洛夫敏锐地抓住交际矛盾,“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注意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可惜没有用在正途上。之于中学生,应当在生活学习中,训练自己抓住核心交际矛盾、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选择合适话语的能力。比如,对话时,有效抓住交际矛盾能够加快进程,获取更多信息。再如,中学生对教师、长辈、平辈、陌生人使用合适得体的敬语谦辞,可以提升个人形象。

王夫人和凤姐组织话语时关注到隐性交际对象,林黛玉“适应题旨情境”,也值得中学生学习。毕竟,处在客观世界里的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对自己有利的语境中。选择合适语境的修辞策略,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悉心观察语境中的潜在对象,曲笔表达内心想法,能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祝福》中“我”的一番模棱两可的说辞,本想以“白色的谎言”开解祥林嫂,结果却收效甚微。因为,话语(文本)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交际的基本要求是言语形式同客观世界之间的一致,也就是话语的真实性[3]52。中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应当注意话语的真实,切记故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造情,不仅不具有修辞之美,反而显得空洞乏物。

四、结语

语文学科的根本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4]。合理利用教材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应用于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不仅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且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修辞分析人物,助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仅仅是语言作用中的沧海一粟,仍有许多方面等待有心人去发掘、探索语言的奥秘。

[1](美)塞米利安(Surmelian,L.),著.宋协立,译.现代小说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38.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2014:70,52.

[4]黎小敏.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选段洛夫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