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日常与知识人的情怀

2015-08-24张勇耀

名作欣赏 2015年13期
关键词:当代人论语情怀

编辑手记

经典、日常与知识人的情怀

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传统,“经典”这一词汇越来越成为一种日常话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自问:什么是真正的经典?经典如何与当代人的价值体系、精神诉求发生关联?当代人应当如何汲取经典中的正能量而内化于日常生活?

所幸,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经典与当代生活的融入对接话题。本期刘毓庆教授的《〈论语〉的读法及当代意义》,就意在引导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而当代人阅读《论语》的意义,是刘教授思考和写作的落脚点。刘教授指出,《论语》可以提高人类的境界与层次,从而使人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这才是这部两千年前的经典与当代人的精神真正发生关联的对接点。中国的经典如此,国外的经典同样如此。李建军教授《早春时节的一场暴风雪》,就意在通过对苏联“解冻期”文学现象的研究,来探讨政治生态与作家写作的关系问题,这对当下的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徐志啸教授对经典名著《复活》的质疑,同样有着新颖的当代立场。

范围更广阔些,不唯文字的经典,坐落在大地上的凝固的历史建筑,同样会让人站在当代的土地上,穿越时空去感受历史的光芒与疼痛。本期蒋蓝对祝勇跨文体写作之书《旧宫殿》的评介,就突出了这样一种叙事。祝勇回放了故宫这样的“经典建筑”中曾经发生过的日常故事,用蒋蓝的话说,就是亮出了其“榫卯之间的全部底牌”。而孟繁华教授《日常生活中的光与影》所推介的魏微的小说,引发我们思考的则是:如何让日常叙事成为经典。

这就涉及了知识人的情怀。无论是刘毓庆教授希望通过《论语》让当代人找到更多的幸福感,还是祝勇先生以对旧宫殿的场景还原来打通古今的人类感官,抑或是魏微通过日常叙事来探讨人性的幽微,都表达了一种知识人的情怀。而著名学者梁衡则梳理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经历,将读书经历与文学创作、学识视野、人生修养等方面联系起来,这同样是一种知识人的情怀。

在结束本期稿件的编辑,思考“情怀”一词的含义时,周显波博士的《恶性“硬写”与谋生化科研》突然跃入我的脑海。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情怀”这样的词汇被“恶性‘硬写’”“谋生化科研”这样的词汇所代替,那我们几千年来辛苦建构的文学大厦,其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想,无论是经典“对接”,还是关注“日常”,“情怀”的真正内涵,可能都代表着一种对“理想”一以贯之的坚守。

猜你喜欢

当代人论语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少女情怀总是诗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