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枝栽培黑木耳比较试验
2015-08-23范丽军金群力冯伟林宋婷婷沈颖越田芳芳蔡为明
范丽军 金群力 冯伟林 宋婷婷 沈颖越 田芳芳 蔡为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 310021)
桃树枝栽培黑木耳比较试验
范丽军 金群力 冯伟林 宋婷婷 沈颖越 田芳芳 蔡为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 310021)
桃树枝;黑木耳;栽培;原料
自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黑木耳的栽培原料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桃等水果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一棵桃树每年修剪枝条的湿重可达 10~25 kg,这些枝条一般都是作焚烧处理,不仅污染环境,也容易引发火灾。我们从保护环境、提高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开发黑木耳栽培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开展了对桃树枝条木屑代替杂木屑栽培黑木耳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菌种为“浙耳508”,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提供。供试桃树枝为水蜜桃枝条,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果树室提供,经晒干粉碎处理,颗粒大小在1 cm以下。1.2 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试验设杂木屑、桃枝屑、桑枝屑+杂木屑三种原料配方,分别为①(CK)杂木屑90%,麸皮8%,石膏粉1%,石灰0.5%,红糖0.5%;②桃枝屑90%,麸皮8%,石膏粉1%,石灰0.5%,红糖0.5%;③桑枝屑60%,杂木屑(细)30%,麸皮8%,石膏粉1%,石灰0.5%,红糖0.5%。试验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袋,每个配方装料 90袋,比较发菌速度、菌丝生长和出耳情况。
(2)栽培方法。采用PDA培养基制作母种,常规杂木屑培养基制作原种、栽培种。栽培采用规格为 15×55×0.005(cm)的低压聚乙烯袋,培养基含水量均为65%左右,pH 6~7,高压灭菌,冷却接种。接种后置培养室发菌,菌丝长满菌袋并经一周左右后熟培养后进行刺孔,每袋刺孔180个左右,孔深1 cm、直径0.5 cm。待菌丝恢复生长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催芽、出耳管理。定时观测记录菌丝形态、长势、生长速度。鲜耳采收后晒干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配方菌棒的菌丝生长情况
不同原料配方的菌棒和菌丝生长情况如表 1所示,各配方黑木耳菌丝长势均较强。其中配方②和对照①的平均满袋时间均为 51天,配方③为50天。3种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棒成品率均无显著差异。
表1 3种配方黑木耳的菌棒及菌丝生长情况
2.2不同配方的产量表现
3种配方的干耳产量如表2所示,平均每棒产量以配方②(桃枝屑)较高,为 61.88 g,比对照配方①的60.14 g高1.74 g,配方③较低,为 55.46 g。但是从每千克干料产量看,配方③产量较高,为85.99 g,对照配方①次之,为75.18 g,配方②较低,为72.80 g。3种配方的耳芽形成情况和木耳质量也无明显差异。
3种配方各潮次干耳产量如图1所示,第一潮耳以配方②平均产量较高,每棒达33.7 g,对照配方①次之,每棒31.2 g,配方③较低,每棒27.1 g。3种配方的第二潮产量基本相同。第三潮平均每棒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配方③、配方①和配方②,分别为13.0 g、11.1 g 和10.1 g。第四潮耳平均每棒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配方②、配方①和配方③,其中,配方③由于烂棒率高,产量仅1.4 g,配方②产量4.5 g,略高于对照配方①的4.2 g。
表2 3种配方栽培黑木耳的产量
2.3不同配方菌棒的烂棒情况
3种配方的菌棒烂棒情况如图2所示。第一潮耳采收后3个配方均未发生烂棒;5月2日第二潮耳采收后,配方③的烂棒率高达20%,而配方②和配方①的烂棒率分别仅1%和2%;5月29日第三潮耳采收后,配方③的烂棒率极高,达60%,配方②较低,仅7%,配方①居中,为15%;栽培结束时,配方③的烂棒率高达 90%,配方②较低,为16%,配方①居中,为25%。
图1 3种配方黑木耳各潮次产量
图2 3种配方黑木耳的各阶段烂棒率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配方②各方面表现均较突出,表明桃枝屑是较好的替代常规杂木屑栽培黑木耳的原料。桃木枝条的利用不但能够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木材资源,还能提高菌棒抗烂棒能力,提高生产稳定性和栽培效益,促进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桃枝屑提高菌棒的抗烂棒能力的原因,是桃树枝的质地较硬,还是桃树枝中含有特殊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在实际生产中,桃树枝在干燥后韧性强,难以粉碎,因此,修剪下来的枝条须尽快粉碎,晒干备用。
[1] 马凤, 闫宝松, 张跃新. 胡枝子培养料秋季栽培黑木耳试验[J]. 食用菌, 2014(22): 152-153.
[2] 唐成霞, 杨春梅, 刘煜池, 等. 不同代用料生产黑木耳试验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6): 67-69.
S646
A
2095-0934(2015)04-246-02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503137
*为通讯作者,E-mail:caiwm52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