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5-08-23胡洪强刘丽书陈旭远

关键词:教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胡洪强,刘丽书,陈旭远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胡洪强,刘丽书,陈旭远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本研究以28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经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严重;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值要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婚姻状况与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明显相关性;女性教师职业倦怠高于男性教师,男女教师教龄在11到15年时职业倦怠均非常严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主效应。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一、研究背景

自1978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率先发现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以来,很多西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职业倦怠现象,并重点探讨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1]。

针对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而言,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它不仅能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热情度、满意度、创新精神、幸福指数等,而且也会危害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易怒、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除了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外,职业倦怠还能导致教师的教学品质下降,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热情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外已有多种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如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厌倦倦怠量表(Tediumburnout inventory)、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 burn-out inventory),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是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3]80-84。本研究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调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长春市选择3所公立学校的320名教师,最终得到有效样本288名。其中小学教师81名,初中教师142名,高中教师65名;年龄在30岁以下49人,31—40岁117人,41—50岁102人,51—60岁20人;学历为中专56名,大专60名,本科160名,研究生12名;未婚39人,已婚249人(其中离异8人,再婚2人);教龄在3年以下33人,4—5年6人,6—10年15人,11—15年81人,16—20年58人,大于20年的95人;男性教师54人;女性教师234人;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7人,2 001—2 500元15人,2 501—3 000元89人,3 001—3 500元99人,3 501—4 000元30人,4 001—4 500元23人,大于4 501元的25人。

(二)测量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将22道题编制成24道题。在编译的过程中,首先广泛阅读职业倦怠文献,对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整理后的教师和专家的访谈信息,使得编译后的问卷既保持原问卷的英文内涵与结构,同时又贴近中国文化背景和满足本研究的需要,编译后的问题更加贴近国内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生活。问卷由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分量表组成。Maslach把每个量表分为一个维度,情绪衰竭(EE),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完全丧失工作热情;去个性化(DP),指消极冷淡、毫无感情地对待工作对象;低个人成就感(PA),指个体消极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4]。情绪衰竭量表、去个性化量表和低个人成就感量表分别包括8道题目。本问卷采用4点计分法,正向题目“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分别记1、2、3、4分,例如“工作一天后,我常常感到筋疲力尽”;反向题目分别记为4、3、2、1,例如“我能有效处理教学工作中的大部分问题”。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试测结果中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在正式测试前,先在长春市一所公立小学进行试测。问卷整体MBI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3,情感枯竭维度为0.826,去个性化维度为0.773,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为0.649。问卷的结构效度用三个相关指标予以说明。情绪衰竭与去个性化的相关为0.58,情绪衰竭与低个人成就感的相关为-0.36,去个性化与低个人成就感的相关为-0.28,这符合量表法对于各个次级因子之间中低相关(0.1~0.6)的要求。

(三)实施程序

本研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集体测试,在征求本人与学校领导同意后,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90%,然后对问卷进行编码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根据国内外通行的职业倦怠诊断标准,M≤2.5,表示没有职业倦怠,2.5

表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各位维度总体均分及标准差

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被试288名教师中,54.5%的教师没有表现出职业倦怠,而45.5%的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其中14.6%的教师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表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统计分析

(二)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

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职业倦怠总均分与标准差分析,结果显示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值要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对职业倦怠的各维度与学校类别间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在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身上没有显著的主效应,只有在情感衰竭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F=3.63,P<0.05),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在情感枯竭程度方面有显著差异。从平均数上看,初中教师的情绪枯竭和去个性化程度都高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期望都超过2,小学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最高,高中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最低。

表3 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职业倦怠平均数与标准差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对教师背景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维度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职业倦怠与年龄、学历、教龄、性别、收入没有显著相关性,只有在婚姻方面存在相关性;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也是与婚姻方面存在显著相关性;去个性化维度与年龄、学历、教龄、性别、婚姻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收入与去个性化明显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26;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与年龄、婚姻、教龄三方面都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年龄和教龄,相关系数为0.172、0.211。总体上看婚姻状况这一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性最明显,学历、性别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性不明显。

表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从职业倦怠及三个维度对教师背景进行多维交互效应方差分析。表5中可以看到,在二维交互作用下教龄*性别在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均有显著交互效应(P<0.05)。从平均数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男性教师教龄小于3年时,职业倦怠最严重,数值为2.82;女性教师教龄在11到15年时职业倦怠最严重,数值为2.646。

表5 教师职业倦怠多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教龄*性别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以教龄和性别分组统计平均值,并绘画出折线图。从图1可以发现,总体上看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大于男性教师,男女教师教龄在11到15年时职业倦怠均非常严重,教龄小于3年的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女性教师,教龄大于20年的女性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男性教师。男性教师教龄小于3年时职业倦怠最严重,随后3到1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当教龄在10到15年时职业倦怠不断上升达到高峰期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女性教师教龄在3到5年时职业倦怠呈现下降趋势,在5到10年职业倦怠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在10到15年职业倦怠缓慢上升的状态,随后教龄大于15年时呈现下降趋势。

图1 性别*教龄与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折线图

(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职业倦怠(F=10.16,P<0.01)有显著的主效应,对情绪枯竭(F=9.89,P<0.01)和去个性化(F=6.34,P<0.01)这两个维度上也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但是对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没有显著的主效应。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以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阶段分组统计平均值,并绘制折线图。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教师专业阶段的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教师专业在适应期时职业倦怠数值达到2.50,表明在适应期的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进入到成长期后职业倦怠呈现下降趋势,职业倦怠数值最小2.28;在稳定期和精进期时职业倦怠波动不大,平均数值由2.46到2.49;当教师进入衰退期后,职业倦怠数值达到2.98,此阶段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

图2 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职业倦怠状况折线图

四、讨 论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

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严重,这与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人群相一致(Maslach,1982)。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情绪枯竭程度最严重,去个性化程度也比较高,低个人成就感程度低一些,以前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研究成果[6]。在本研究中,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大,应试教育仍然存在,教师工作任务除了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参加课改培训和组织学校各项活动,这使得教师情绪枯竭严重。中小学教师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好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严肃认真,严格管教才能符合“严师出高徒”的标准。此外,由于班级人员多,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长此以往,教师的耐心会不断减少,造成不近乎人情,致使教师不自觉地加重去个性化程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不严重,可能与教师平时付出的努力有关系,这似乎对应着罗伯特和吉姆士对工作疲劳描述的第二阶段,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是建立在过度支出基础上的[3]80-84。这种高情绪衰竭、高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较低之间的不平衡,会进一步加重教师职业倦怠,因而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帮助教师降低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且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数值均为最高。这与以前的研究中发现相一致:初中教师情绪衰竭要高于小学、高中、大学教师[7]。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相比,他们需要面对中考压力和一群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因而初中教师的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压力都重一些,这使得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要高于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相比,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在本研究中初中学生采用按学区入学,而高中学校则按照中考分数择优录取,学生学习水平比较一致,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则是参差不齐,为初中教师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再者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更成熟一些,叛逆性少一些,需要教师的规劝少一些。此外,由于问卷发发放时间在6月中下旬,高三教师放假,因而没有高三年级教师,这可能对高中教师职业倦怠分析产生影响。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婚姻状况与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离婚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明显高于已婚教师,而已婚教师又高于未婚教师,这与邢金萍的研究结果一致[8]。由于受到婚变的影响,离异教师会承受到舆论压力和心理伤害,会加重情绪枯竭和去个性化,再者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和另一半的支持,使得离异教师心情可能会低沉,这样在工作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成就感。已婚教师与未婚教师相比在学校要努力工作后,回到家里还有处理家庭事务,承受更多的家庭负担,因此长此以往会加重职业倦怠。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但是性别、教龄在职业倦怠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5]29-33。本研究发现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由于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取样不同,不同研究者得到职业倦怠及其维度在性别和教龄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存在不同,因而在本研究中发现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男性教师。教龄小于3年的男性教师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原因可能是男教师在刚入职三年中,要面临结婚和买房的问题,而在社会中教师工资和地位并不高,男性教师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要高于女性教师,使得男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男女教师教龄在11到15年时均非常严重,因而这时男女教师正是男女教师事业的黄金期,但是家庭负担最重,需要同时照顾老人与小孩。教龄大于20年的女性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男性教师,这时女性教师进入更年期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心慌、失眠等症状,这些都会影响女性教师的情绪枯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因而这时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往往高于男性教师。

(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本研究发现:教师发展阶段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主效应,尤其是在情绪枯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但对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没有显著的主效应。随着教师专业阶段的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处在适应期和衰退期的教师职业倦怠要高于其他时期,当进入到衰退期时期职业倦怠最严重。教师刚入职时缺乏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和顽皮学生常常束手无策,再加之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与家长关系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新教师需要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情绪枯竭和低个人成就感。当进入到成长期后,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技能、教育经验、人际关系方面都会不断进步,得到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教师情绪枯竭和去个性化会减低,而低个人成就感会上升。随着工作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增长进入到稳定期和精进期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和教育学生可以熟练操作,这时很多教师开始担当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要承担提高学生成绩、管理学校工作、参加校内外公开课比赛等任务,加重教师的情绪枯竭和去个性化程度。当教师进入衰退期时,由于对工作热情的消失,对学生关心的减少,对教学成就期望的减弱,教师会产生高情绪枯竭、去个性化和很低个人成就感,因而处在衰退期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五、小 结

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严重。有45.5%的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其中14.6%的教师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情绪枯竭程度最严重,去个性化程度也比较高,低个人成就感程度低一些。

2.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值要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在情感枯竭程度方面有显著差异。

3.婚姻与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离婚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明显高于已婚教师,而已婚教师又高于未婚教师。

4.教龄与性别在职业倦怠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大于男性教师,男性、女性教师教龄在11到15年时均非常严重,教龄小于3年的男性教师明显高于女性教师,教龄大于20年的女性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男性教师。

5.教师发展阶段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主效应,随着教师专业阶段的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处在适应期和衰退期的教师职业倦怠要高于其他时期,当进入到衰退期时期职业倦怠最严重。

[1] 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67-71.

[2] 陈丽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6.

[3]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4] Moshe Tatar,Gabriel Horenczyk..Diversity-related burnoutamong teach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19):97-40.

[5] 蔡永红,朱爱学.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组织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6).

[6] 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50(4):150-153.

[7]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8] 邢金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背景性影响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92-93.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Job Burnout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U Hong-qiang,LIU Li-shu,CHEN Xu-yu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eachers’ job burnout will have serious negative effects in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of the students.In this study,28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s participants,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e survey found: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is in serious condition;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valu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Marital status and teachers’ job burnout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Female teachers job burnout is more than males,job burnout of male and female teachers’ experience with from 11 to 15 years are very serious;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ges have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n job burnou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Job Burnout;Emotional Exhaustion;Depersonalization;Personal Accomplishment

2014-11-18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068)。

胡洪强(1979-),男,山东栖霞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刘丽书(1990-),女,黑龙江绥化人,大连保税区青云湖学校小学高级教师;通讯作者:陈旭远(196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G526.5

A

1001-6201(2015)03-0233-05

[责任编辑:何宏俭]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47

猜你喜欢

教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