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辨析
2015-08-23高鹏
高 鹏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辨析
高鹏
(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学术界与教育界对于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与程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在梳理国内外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指出教育理念与目标、学生与教师、课程内容、交流与合作这四项指标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努力有所突破的方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逐步波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许多领域,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迈入“全球化”时代。而高等教育同样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化正是高等教育因应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各国各高校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探索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力图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中取得先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教育界,具有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
要想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有一套可供参考的评价标准来予以指导,然而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标准或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指标要素,许多学者以及教育专家们从学理、经验、实践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标准,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复杂而深厚的本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的梳理
国内外学界与教育界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标准这一重要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一系列相关成果集中论述了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的理解,既有从整体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要素的判断,也有针对高等教育的某一方面,提出其实现国际化需要达到的要求。
(一)对综合性指标的总结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包含着诸多要素以及诸多环节,因而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的学者与研究人员给出了众多不尽相同的指标,试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标准总结出一套相对全面的指标
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总结了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从管理模式、教师队伍构成、教师海外进修、学生与校友的海外交流、课程内容、学校海外合作、国际学术活动、科研成果、学校实验室开放程度等16个方面来评价一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1]。
美国教育理事会也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以学生外语水平、学生与教师的留学情况、课程设置的国际性、留学生数量与规格、教育交流活动、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市场需求、国际化意识等8个方面作为衡量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指标[2]。
李新华、孙琦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3]一文中,以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学生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课程内容、学术国际化、留学生与外籍教师、政府社会的支持程度、校园文化构建等方面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
王永锋、张少刚在《远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构建》[4]一文中,对高等教育院校管理委员会与学术合作协会、日本大阪大学古城纪雄、山东大学、广东省教育厅等国内外13个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相对全面地梳理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总体判定指标。
从这些指标体系中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所涵盖的内容几乎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深刻说明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系统性、体系性的工程,并非是高等教育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实现国际化,而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向国际化迈进。
(二)针对部分指标的分析
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性梳理的同时,也有学者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部分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皮特·斯科特(Peter Scott)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5]中,重点从学生与高校两个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留学生数量、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价值、政策制度、课程设置作为重点考察的内容。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以及佩蒂·M·彼得森(Patti McGill Peterson)在《新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战与创新理念》[6]一书中,从教育的目标性、教育对象的类型、教育方式等方面考察当代的高等教育发展。
张芹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7]一文中,侧重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3个侧重点:教育观念国际化;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公民接受教育的国际化。汪旭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8]90-93一文中,重点分析了课程、学生、教师、海外分校、联合项目、特许经营协议6项参考要素;陈学飞在《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9]中,则是关注了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人员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这5个方面;汪霞、钱小龙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经验及我国的对策》[10]一文中则是重点分析了学生、外语学习、出国学习、课程、政策这5个方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意义。刘江南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向及其战略意图》[11]一文中,提出了以培养定位、国际学生、国际游学、语言与课程、研究视野、师资结构6项指标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水平。
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诸多要素,同时其也是一项需要深入展开的长期任务。从单一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每一要素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果与成败产生着影响,这也对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要求,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任何一方面都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
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指标关注的视角、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些指标在大多数评价体系中都存在,受到了学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是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重点着力的地方。
(一)理念与目标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从全球、整个国际社会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发展的问题。只有在教育上坚持国际化的理念,才能在行动上寻求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同时,政府、社会、学校三者都坚持国际化的意识,形成一种国际化的氛围,才能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筑起坚实的基础。所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首先需要发展理念的国际化。
除了具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之外,在发展高等教育时也必须坚持教育目标的国际化。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加强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视角,引导学生从全人类的角度来分析和判断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特别要重视外语能力的提高。“美国在2005年宣布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要求联邦政府有关机构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学习俄语、中文、日语、朝鲜语和阿拉伯语等语种,并要求2007财政年度为这项工作拨款1.12亿美元。”[12]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具备与国外公司沟通协商的能力。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因而在对于发展高等教育持何种理念,追求何种目标是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二)人员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高等教育中的人员包括学生与教师两大部分。从学生方面来看,国际学生的数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率更高,约占29%。”[8]91,“2008至2009学年在美国高等院校就读的外国学生人数已达到671 616人,创历史最高水平”[13]。
图1 美国国内留学生人数统计(1999—2012)*数据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数据整理得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queryid=169.
国际学生的人数在学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直观地反映出了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与水平。在吸引国际学生的同时,向国外派遣本国学生留学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日本许多高校与国外的高校签订了许多协议,来帮助学生前往国外学习,据统计此类协议达1 600项。”[14]本国学生通过去国外留学,扩展了国际视野,丰富了教育经历,也推动了国内国外高等教育的交流发展。
从教师方面来看,因为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必须实现教师的国际化。一方面是培养本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背景、国际化素养,这就需要将教师派往国外进修或访问,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能力,丰富其教学与科研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丰富师资构成结构,吸纳高素质的国际教师加入,组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与教师作为大学的主体,其国际化水平与规模直观地展现了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因而这一指标也是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决定了高等教育实施的效果,因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其在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上是又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有关高等教育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的课程国际化应包括以下方面:1.课程内容需要具有国际学科的特点;2.通过国际的比较方法扩大传统学科的领域;3.培养学生的国际职业技能的课程;4.凸显外语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内容;5.扩大国家及地区议题的研究;6.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7.联合培养或者双学位课程;8.国外教授担任授课的主体部分,9.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课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oecd.org/education/。从总体上来看,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强调了在教学中的国际意识培育、传授知识的国际化、重视外语学习等特点,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
国际化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凸显了交流国际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与外部大规模的交流与沟通,吸收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成果与经验,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快速前进。所以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程度反映出了一所大学获取新知识、发展经验、先进成果的能力,是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国际合作,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的沟通、协调、组织,各国各大学之间进行跨国跨地区的教学与科研合作;2.大学间的合作,主要是各国的大学之间共同完成合作研究与教学实践;3.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即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教师前来访问讲学或派遣本国的人员出国留学进修访问等;4.国际会议交流,本国学者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的规模与水平。
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学生与教师、课程内容、交流与合作这4个方面是任何一所大学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所必须重视的4项内容。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是前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成败与否;学生与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国际化水平直接反映出了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课程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效果,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托,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需要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学生与教师、课程内容、交流与合作这4项内容给予高度的重视,努力有所突破,才会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处于不同的阶段,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着一个两难命题。发展中国家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实际上意味着“西方化”,抑或是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化”,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沦为西方附庸的危险。因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本国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展开。
(一)立足于本土性的国际化意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之一是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因而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时需要重点培育政府、社会、高校的国际化意识,即力争实现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以消解自我文化为前提,而是以自我主体意识为基础,具有对他者文化的不断反省、借鉴、超越、创新文化能力的主体。”[15]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而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凸显中国国情,形成“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二)梯次性的国际交流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扩张性的发展,高校数量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这些高校都有着展开国际交流、推进自身国际化的需求,然而如果一窝蜂地与国外大学进行交流,既浪费了资源,也会造成高校自身的负担。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应当重视质量而非数量,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国际交流需要讲究效率性,通过梯次性的方式进行展开。“985”、“211”这些国内高水平的院校,接受了国家的大规模资助与支持,同时又有着相对成熟的与国外交流的经验,因而能够尽可能地在对外交流中保证效率性,借鉴到国外大学的成果经验;其他的高校则通过加大与“985”、“211”高校的交流学习,间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通过这一过程的摸索与适应,再逐渐过渡到直接与国外大学进行交流互动。这种梯次性的国际交流可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创新性、特色性的课程设置
当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创新”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提倡,也成为各行各业所努力推进的方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需要强调创新性,这主要就体现在课程内容上的创新与特色。个性化、创造性、小批量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优化结构,对于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给予不同的内容设置,凸显两种教育模式的特色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强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鼓励教师、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完善。
(四)国际学生与国际师资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构成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核心指标,这也是高校推进自身国际化的重点努力方向。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加之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的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通过短、中、长期的培训与交流,推动知识、技术的传播,增进技能、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也要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与高素质师资的规模,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形成的吸引力,做到“送出去,请进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五)语言学习的提高与推广
外语应用的水平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直观的核心标准。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无可取代,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重视英语的培训与应用。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其他语种的需要也会愈发迫切,对于除英语外的其他外语也需要在教学与科研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积极推动外语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于汉语的应用。作为十几亿人口使用的语言,汉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近来的“汉语热”更彰显了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广汉语的影响力,一方面通过孔子学院等机构,积极向外国人讲授汉语;另一方面加大与国外汉学界的互动,在学术交流中提升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外语与汉语是沟通国内与国外交流的桥梁,两者的并重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需举措。
四、结 论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开放的姿态、坚持不懈的努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既要反对固守传统的窠臼、盲目排外、固步自封,也要反对唯西方论,脱离国情和民族,模仿西方的模式,我们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1] 光明网.http://news.gmw.cn/2014-01/07/content_10040185.htm.
[2]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http://www.chea.org/zoom_search/search_template.asp?zoom_sort=0&zoom_query=&zoom_per_page=10&zoom_and=0&zoom_cat%5B%5D=2
[3] 李新华,孙琦.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0-57.
[4] 王永锋,张少刚.远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32-35.
[5] [英]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M].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44.
[6]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美]佩蒂·M·彼得森.新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战与创新理念[M].陈艺波,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1-6.
[7] 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86-89.
[8] 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8).
[9] 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J].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北京大学,2004:1-15.
[10] 汪霞,钱小龙.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经验及我国的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57-64.
[11] 刘江南.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向及其战略意图[J].中国高等教育,2011(9):60-62.
[12] U.S.Students Increasingly Choosing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s.http://www.america.gov/st/educenglish/2006/November/20061108160523berehellek0.3019525.html.
[13] IIE.Newly Enroll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http://opendoors.iienetwork.org/page/150825/.2010-08-16.
[14]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OECD Document,1996:44.
[15] 段凤春,李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文化理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88.
The Analysis of the Criter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AO P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Art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big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duction,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goals,students and teachers,curriculum content,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re four core criteria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eanwhile,we should be given high priority and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in the efforts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Chinese specific situatio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Criterion
2014-1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70047)。
高鹏(1974-),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G640
A
1001-6201(2015)03-0195-05
[责任编辑:何宏俭]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