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看中国制造2025之路
2015-08-22伍艳艳
伍艳艳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中国也继德国、美国之后,开启了重塑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之旅: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逐步实现工业的智能化、精益化、绿色化、服务化,由“Made in China”迈向“Created in China”。
青岛海尔是国内家电企业中探索工业4.0的领先者,其发展之路具有一定代表性。海尔在智能家居方面布局较早,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平台建设均处在行业领先地位。平台方面,公司已经与微软等百余家品牌合作构建全球首个全开放智能家居平台,也就是U+平台,2014年U+已经实现数百万终端的接入。生产制造方面,公司已建造多个互联工厂,除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下降外,更是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管理方面公司组织架构转型,倡导创客文化,激发员工活力,引入KKR为公司带来进一步管理改善。
不过,未来海尔智能家居之路的广度、深度、速度,可能会越来越受企业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影响。这是因为,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给养,包括产业链、人才、技术、政策等,而以互联网、大数据、个性化等为特征的《中国制造2025》更是如此。但从现实条件看,中国现有制造业环境对企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支持并不够充分。
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趋势正在显现,我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正日益突出。传统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将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带来制造业竞争力的重塑。但这无疑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
首先,探索发展一体化互联工厂,实现智能化制造。整个互联工厂可由三大平台组成: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开放创新平台(包括研发、模块商资源平台)、智能制造平台(包括智能化生产、智能物流),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全流程全物流供应链整合。目前海尔已建成互联工厂示范工厂,实现由“为库存生产”到“为用户生产”的转型。另外,互联工厂的建设也需要企业组织结构的同步改革,摒弃落后的生产流程。
其次,提高科研投入,吸引创新型人才。我国的制造业应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要求政府加大对基础科研投入的力度,完善创新管理体制,而且要求企业吸引创新型的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化工制造业,政府可建立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化工下游企业相结合的产业链,提高创新的利用效率。
再次,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资本带动商品“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未来中国的开放是以投资为中心的、主动的双向开放,资本将带动商品走出去,一定程度上缓解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最后,企业发展要做好定位,要循序渐进。我国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时,要制定适合本土的发展策略,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盲目仿效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智能化产业策略。企业要重视业务体系、生产流程的优化重组问题,不能简单地进行“互联网+车间智能化”改革,也不要过于强调生产设备的智能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