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钢:新常态下的“武船创造”
2015-08-22刘宏伟
刘宏伟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武船坚持以技术引领发展,围绕主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具备了海洋工程船舶、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等产品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了从“武船制造”到“武船创造”的华丽转型。
“极目阅楚颜,黄鹤览风烟;扶摇穷碧落,心胸天地宽。”
离著名的黄鹤楼不足10余里的武汉市张之洞路2号,就是有着80多年历史的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船)所在地。董事长杨志钢明确表示,“在今年年初工作会上,我们提出了新常态下武船新的发展战略,那就是打造‘九个武船的发展目标。”这位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元老级企业管理专家对武船未来规划早已成竹在胸。
老国企瞄准“新常态”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内陆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开发城市,武汉承载了新中国太多的工业梦想。作为我国内地大型现代化造船综合企业,武船在这片沃土上成长壮大。
武船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始建于1934年6月6日,“一五”期间是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3年元月,更名为武昌造船厂;2009年2月,整体改制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5月,更名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过8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不懈努力,武船从单一的军品制造企业成长为典型的军民融合、有限相关多元化发展的大型现代化综合企业。
近几年,武船经济总量、利润年均增长率均达到20%以上,2014年实现经济总量160.01亿元,是2008年的2.47倍,综合实力位居我国船舶工业前六强。公司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企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从修理木质船壳到建造钢质船体,从制造内河民用船舶到制造军工舰艇,从建造人行天桥到建造跨海大桥,从小吨位拖轮、轮渡船、钢质驳船到出口海外的顶级工程船、工作船和系列国家公务船,从纯手工制作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操纵平台,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设计,武船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武船模式、武船速度”显现巨大威力。
近年来,武船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武昌总部、武汉双柳、青岛海西湾三大板块,军工、军贸、公务工程船、特种海工辅助船、海洋工程、桥梁装备、高层钢结构、新能源装备及游艇九大产品板块协调发展的格局,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
“当然,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这是大自然生存法则决定的,适者生存、优者发展。武船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型国企,得到国家的支持很多,自身存在很多国企的弊端,面对市场的竞争法则,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杨志钢对经济新常态有着清醒的认识。
杨志钢分析,面临新常态,军工行业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推进,需求旺盛,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逐步激烈;军贸市场随着发展中国家维权意识的增强,需求将进一步活跃;船舶行业持续低迷,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需求稳定;海工装备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影响,市场需求走弱,价格走低;非船领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创造良机;服务业随着消费模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将蓬勃发展,产业形式将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特征。
2015年是武船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新常态,保持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产品布局;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等。基于此,杨志钢认为,“第一,我们可以创新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市场的转变。要转变以往船厂与船东的点对点经营模式,将与船舶建造、使用、服务整个链条相关的设备供应商、资本运作机构、金融机构、船东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营造大市场,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要深入研究市场未来需求,加强产品的研发和宣传,积极培养市场,从满足顾客需求逐步转变到引领顾客需求。第二,我们可以创新盈利模式。在不断强化成本控制、稳固制造业增加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和服务方面的能力培养,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多端盈利水平。第三,我们可以加快培育新兴板块。加强对国家战略的分析研究,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进带来的机遇,引进培育相关产业人才;围绕公司现有的资源,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教育、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形成新的盈利点。”
“小生意”看出大市场
杨志钢认为,“企业领导者必须从战略高度上为企业转型发展指引方向。一个企业的领航者对市场的判断是否准确,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运。”
武船确立了有限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企业多元化发展,但每个“元”间要相互关联,有限相关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搞,“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武船紧密依托自身管理和技术优势,谨慎选择相关领域进行发展;同时在每一个“元”领域,聚集专业化,把每个“元”做专、做优、做强,不断提高主业集中度。从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工程制造到售后服务一体化,培养主业产品板块。
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武船逐步形成了九大主业产品板块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军、民、非产品比例日趋合理,有效化解了企业单一产品结构危机,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公司军、民、非产品已各占约1/3,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个转变过程其实相当艰难,我们也是经历了很多阵痛和抉择。”杨志钢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造船业进入大萧条期,时值国内军转民政策开始实施,直接造成工厂军品生产任务锐减。由于当时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上万职工的饭碗受到严重威胁。武船“穷则思变”,多种经营、优化结构的思路开始萌芽,企业开始四处找市场、找产品,大到几千万元,小到几十万元的生意都做。endprint
1986年,忙碌到很晚的杨志钢偶然路过武昌区司门口天桥,看到省外钢结构公司把生意做到了武船家门口,而自己却满世界找生意。杨志钢当即决定抽出一部分人员,从事桥梁钢结构制造业务开发。
杨志钢认为,“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精、干透,干得在细分市场上有话语权。”这一决定,让武船迅速发挥军工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在桥梁装备产业闯出了一片天地。1991年,武船建成了汉阳钟家村人行天桥,成为武汉市政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993年,武船中标西陵长江大桥钢箱梁制造工程,这是武船进军大型桥梁装备领域的开山之作;1997年,武船承接厦门海沧大桥,同年还承接了江阴长江大桥,标志着武船桥梁装备实现了跨街-跨江-跨海的精彩跨越。此后,武船在桥梁装备制造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如今,武船桥梁装备产业已成为国内桥梁装备制造业翘楚,同时也成了中船重工集团非船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从“武船制造”到“武船创造”
武船建立了差异化的、有利于各类子公司长远发展的考核机制,引导子公司走上符合行业规律、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道路。
2007年,武船确定了“实施六个模式转变,明确六条发展道路,建设三大生产基地,形成九大产品板块”的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上为企业转型发展指引方向。
武船实施了六个模式的转变,即经营模式由经营产品为主向经营市场为主转变,运行模式由工厂制下的事业部运行模式向集团公司制下的母子公司运行模式转变,管理模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增值模式由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技术模式由制造技术型向研发型转变,资产模式由固定资产管理型向资本运作型转变;明确了六条发展道路,即对内集约提升与对外拓延发展相结合之路,有限相关多元化与聚集专业化相结合之路,品牌化、差异化、体系化之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强力发展非船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之路。
如何从低端制造业的红海走向高端制造业的蓝海,实现武船发展的转型升级,无疑是武船高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杨志钢说,“坚持高端化定位,形成一流的技术,建造一流的产品”成为武船坚定不移的选择。武船定位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通过加大科研技术投入,形成自主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价值含量和品牌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公司坚持以技术引领发展,围绕主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吸收国内先进适用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加强各竞争要素建设,不断优化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具备了海洋工程船舶、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等产品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了从“武船制造”到“武船创造”的华丽转型。
武船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围绕基础技术和主业产品整合资源,成立了军船设计公司、船舶设计公司、高技术船舶设计公司、焊接技术研究所、涂装技术研究所、内装技术研究所等12个研究设计所,现拥有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超过3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30%,每年科研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
“做一流的企业,干一流的产品”是武船经营市场的基本方针。大型国家公务船的成功研制,为企业迎来了空前发展机遇,数十艘海监船成功巡航,“海巡01”大型巡航救助船成功研制,成为我国海事执法第一舰;“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远洋科考任务,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超越顾客期望”的质量方针要求;深潜水工作母船300米饱和潜水系统突破纪录,成为我国深海作业的先驱者。
武船为TOISA公司建造了顶级海洋工程船VS系列船舶,为中海油服建造了世界顶级深水三用工作船UT788CD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顺利交付,技术性能和建造质量均代表了国际最高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客户。
2014年1月,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水下浮体的首套钢性立管在水下安装成功,这是目前世界最大深海浮体系统,可实现水下250米悬浮,30年免维护,标志着武船已正式进入世界高端海工装备制造行列。
武船在桥梁装备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进入了行业前三甲,承接的港珠澳大桥主体钢箱梁CB02合同段,专门建立了自动化的生产线,采用国际最高的建造标准与环保标准,被业界一致认为“首制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去年武船实现产值160亿元。未来武船要通过创新驱动,聚焦发展。到那时,中国的海工装备制造,特别是大型特种装备,武船要排在全国前列,市场份额要争第一。”杨志钢对武船的未来充满信心。
“九个武船”驶向梦想
在“九省通衢”的武汉,武船也注定要跟“九”结下缘分。
杨志钢认为,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效益是企业永恒的核心,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方式,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路径。“每个单位、每个板块都要结合市场,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建设好‘九个武船,必须要当行业先行者。”未来的“九个武船”将是什么模样?
建设“富强武船”。公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20%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2020年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2025年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让员工收入与公司发展同步增长。同时,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母子公司体制活力充分发挥,形成“精干高效的小总部和充满活力的大集团”。各板块、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建设“科技武船”。完善创新驱动政策环境,推动产品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建设“数字武船”。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全面实现数字化。建立覆盖全公司、跨地域、安全可靠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全流程、管理过程全流程信息化。“数字武船”的网络将覆盖每一个工作地点、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台数控设备。产品实现全三维设计和虚拟仿真,制造过程从半自动化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建设“国际武船”。企业实现人才国际化、产品国际化、科研技术国际化、生产基地国际化、企业管理国际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各板块产品全面走向国际化。到2018年,国外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公司销售收入30%以上;到2021年,国外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公司销售收入50%。
建设“智慧武船”。企业运营管理更高效,企业发展更科学。形成管理系统创新和群众性创新相辅相成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智慧,激励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思路、方法。
建设“绿色武船”。企业消耗资源更节约,对外排放低污染,工作环境安全优美。
建设“文明武船”。提高企业员工道德素质,企业诚信经营。
建设“幸福武船”。让企业员工事业有成就,工作氛围和谐愉悦,健康美满生活。
建设“奉献武船”。企业奉献军工、奉献社会,坚持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奉献中实现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九个武船”将是企业通向成功的一个个阶梯。“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调整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杨志钢说,武船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未来的投资动向、亚太互联互通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企业也一样,武船的梦想与国家是一致的,就是不断超越过去、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这是武船掌舵人杨志钢的心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