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母猪肢蹄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探讨

2015-08-22黄安泉罗怀祖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肢蹄病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黄安泉 罗怀祖

摘 要 母猪肢蹄病是母猪四肢、四蹄局部损伤和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关节肿大、蹄壳破裂,母猪站立不稳,运动困难等。母猪肢蹄病类型包括变形蹄、变形肢、遗传性肢蹄病、传染性肢蹄病和非传染性肢蹄病等,母猪每年淘汰率在25%~35%,而该病淘汰母猪占总淘汰数的40%,已严重影响现代规模化养猪场母猪生产性能和使用寿命,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关键词 规模猪场;母猪;肢蹄病;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规模化养猪场发生母猪肢蹄病的比较多(不包括口蹄疫、水泡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蹄壳破裂、跛行、站立不稳、运动困难、瘫痪,最终被淘汰。据统计,规模化猪场每年母猪淘汰率在25%~35%,其中有40%是因发生该病而被淘汰。本文将从遗传、栏舍建设、栏舍卫生、栏舍消毒、饲料营养方面入手,阐述引起的母猪肢蹄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 发病原因

1.1 遗传因素

母猪的肢蹄病有遗传方面因素,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外来瘦肉型品种母猪肢蹄病发病率高于我国地方品种。在外来瘦肉型品种猪中,因品种和年龄不同其发病率也有差异,例如,长白猪发病率较高,其次是大白,杜洛克比大白猪和长白猪稍好点。外来瘦肉型品种猪生长速度快,体质量大,肢蹄承受压力也增大,加之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蹄垫娇嫩,容易磨损龟裂,蹄壳较薄易破裂,是肢蹄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非传染性因素

1.2.1 栏舍建设

猪栏建设时,地面粗细光滑度要适中,过于粗糙可造成母猪蹄底面、腿部皮肤过度磨损擦伤;坡度过大且表面又光滑,猪转栏、并栏、驱赶时可导致肢蹄摔傷、扭伤、刮伤、蹄裂或脱蹄等现象。母猪长期限位栏饲养,运动受到限制,运动不足,肌肉得不到锻炼,造成腿肌无力,负重能力差,有的地板是漏缝地板,猪蹄受力面积小,压强大,也可导致肢蹄病发生率升高。

1.2.2 栏舍卫生

栏舍不干燥,母猪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积水和粪尿中,粪尿的盐分和病菌会侵蚀猪蹄和皮肤。同时,母猪容易受凉而发生肌肉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肌肉关节疼痛,站立困难。

1.2.3 栏舍消毒

经常用强碱和强酸性消毒剂带猪消毒,而且消毒后清洗不够,由于猪蹄壳中含有硫酸盐类的无机物,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时间长,次数多,蹄部损伤就越来越大。有时,母猪趴窝皮肤和消毒液接触也会受到腐蚀。

1.2.4 饲料营养

饲料营养不平衡,日粮中维生素缺乏猪生长缓慢,被毛脱落,皮炎、蹄部横裂,蹄底易磨损裂口;维生素D缺乏、钙磷比例失调,易造成产前或产后母猪瘫痪;猪缺锌,出现皮肤角化不全、脱毛、蹄裂、母猪产仔数减少等。

1.3 传染性因素

患有猪链球病、副猪嗜血杆菌、水泡病、腐蹄病、猪丹毒、多发性关节炎、口蹄疫等细菌和病毒性疾病时,临床上也会表现出关节炎、跛行、蹄壳破裂及蹄腐烂等症状。脑膜炎、伪狂犬、破伤风可引起卧地不起、四肢划动或僵直等。

2 防治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 选育优良后备母猪

对后备母猪选育,特别要注意无遗传疾病和非近亲繁殖,选择四肢强壮、高矮、粗细适中、趾大小均匀,步幅较大,跗关节弹性好,系部支撑强,行走自如,站立姿势良好和无肢蹄病的母猪作种用。

2.1.2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良好的卫生环境,采用合理调温措施,注意少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带猪消毒。经常检查母猪蹄壳,在秋冬季节天气转冷时,尤其是高龄母猪,发现过于干燥,应隔6~7d涂抹一次凡士林、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

2.1.3 改善栏舍饲养条件

猪舍建设,力求做到保温、通风、除湿,栏舍地面保持适宜光滑度和倾斜度(3~5°),无积水;母猪栏最好是要建有运动场,母猪怀孕期间,自由适当运动,增加光照,有利于锻炼肢蹄和促进钙、磷、锌的吸收和利用。

2.1.4 合理限位栏饲养

母猪待配至妊娠鉴定前使用限位栏饲养,配种后30d经过妊娠鉴定的母猪,确认怀孕后至转入产房前,此阶段3~4头饲养在14~16 m2大栏里,给母猪有一定活动空间,有利于母猪和胎儿的健康及顺利产仔。

2.1.5 保持营养均衡,添加足量维生素

提供全价平衡饲料,确保矿物质、维生素供给量,保证钙、磷足够恰当比例和锌、铜、硒、锰等微量元素的添加。添加生物素可提高蹄壳硬度、压缩性和抗压强度,改善皮和被毛状况,并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害症状。

2.2 治疗方法

因栏舍潮湿、寒冷,积水母猪受凉而发生肌肉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肌肉关节疼痛,站立困难,用2.5%醋酸可的5~10mL松肌肉注射,同时用风湿宁10~15mL肌肉注射。

若地面过于光滑、在转栏、并栏、驱赶、欧打导致肢蹄摔伤、扭伤、刮伤、等损伤,用跌打扭伤灵酊(或田七一喷灵)外用喷擦患处,一日4~5次,可起到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的作用,用安痛定10mL+阿莫西林0.5g×4瓶混合肌注,止痛消炎预防感染。

已发生蹄病的,应尽量减少运动,单栏饲养,保持地面清洁卫生,若肢蹄发炎肿胀继发感染时,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用淡盐水冲洗干净,用碘酊进行局部消毒后,再用鱼石脂或莫匹罗星软膏药涂抹裂蹄处,用药棉进行包扎。同时,用头孢噻呋纳5g×2瓶+鱼星草20mL混合肌注,2次/d,连用2 d。

3 防治体会

由于引起规模化养猪场母猪肢蹄病的原因复杂而繁多,母猪非正常淘汰率却很高,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维有通过采取加强猪场饲养与管理,改善栏舍条件,保持栏舍清洁卫生,提供全价平衡,添加足量维生素等综合预防措施,方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在猪场饲养管理过程中,要认真、细心、观察猪的运动、行走状态,做到肢蹄病早发现早对症治疗,否则,疾病发展到中、后期,治疗工作更繁琐、更困难,治疗的效果将会越迟越差。

肢蹄摔伤、脱臼、骨折、继发感染严重或卧地不起的母猪,经治疗效果不佳、不明显或没有治疗价值的应及时淘汰,尽量减少人工、饲料消耗、治疗等费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肢蹄病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江苏省某奶牛场肢蹄病发病规律及对日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场补饲生物素防控奶牛肢蹄病临床效果观察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常见因素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
种牛肢蹄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