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平县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措施

2015-08-22欧进泽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措施

欧进泽

摘 要 常规茶园维持较高的生产效益时期约为24~29 a。目前,昭平县有许多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老茶园,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茶树普遍老化,产量少、产值低,老茶园改造成当务之急。基于此,主要剖析当地低产老茶园的现状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更新改造对策。

关键词 老茶园;更新改造;措施;广西昭平县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茶树的生长寿命很长,但种植栽培的茶树,维持较高的生产效益时期约为24~29 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昭平县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经过近30 a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园开始渐渐衰老,产量和品质也随之下降,原来的茶园规划布局也不太合理,已很难适应当今的管理技术要求了。本文通过剖析昭平县低产老茶园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更新改造对策,供当地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参考。

1 老茶园的现状及问题

昭平县有历史悠久的种茶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近10 a来,发展更为迅猛。目前,昭平县有茶园面积1.22万hm2,2014年干茶产量8 150 t,产值达9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1]。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昭平县越来越多的老茶园开始显现出各种问题,制约了现代茶园管理技术的应用,影响全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

20世纪80年代,昭平县开垦的茶园大多选择在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地。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以人工开垦为主的,所以茶园地块小,且茶行多为顺坡打造,随山而建,茶行短小、梯级不明显;茶园分散,园中也常有零星荒地等现象。这样的茶园布局,已经给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1.2 茶园基础设施不健全

20世纪80年代在昭平县发展起来的茶园,基本上没建有专用道路,进园道路和园内工作道路都是些羊肠小道,都没有经过特别的修建加工,即使有便道,也是路面狭窄,崎岖不平的,农用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此外,老茶园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排灌设施,造成干旱时茶园供水困难,雨季又排水不畅,严重时还可能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甚至会出现山洪冲毁茶园的现象[2]。

1.3 茶树品种单一,树势衰老

由于当时地方财力有限,财政对茶业的投入资金投入少,技术推广體系不健全,昭平老茶园基本上都是种植“福云6号”茶,品种很一,结构不合理。经过近30 a的发展,茶园病虫害积累多,树势逐渐衰老,表现在细弱枝条多、病虫枯枝多、骨干枝再生能力差、芽叶稀少等[3]。这些老茶园进行改造,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4 管理粗放,土壤肥力变差

昭平县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外出打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导致在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人们对茶园的管理也越来越粗放,表现在人力不足、投入少,不重视冬季深耕施肥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甚至出现茶园抛荒无人照理的现象;有的仅在春夏采茶季采取应急做法,如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的粗放管理,导致茶园土壤肥力变差,严重影响了茶树的生长。

2 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总体设想

根据昭平县的实际情况,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总体要设想是政府主导、企业带领、农户参与;推动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的有效模式是企业连片承包、集约化管理。为此,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引领者,应做好协调、统筹、规划。有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开发观光茶园旅游资源等工作做好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好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当地茶叶企业投入资金,连片承包低产老茶园,进行集约化管理。同时,要协调、鼓励没有人力、财力的农户将自家的零散园地转包给企业,农民可以通过入股分红、投工取酬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企业有项目、资金、设备、技术优势,通过连片承包、集约管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带领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工作。

3 低产老茶园更新改造的项目和技术措施

如何开展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是视情而定、效益优先、科学决策”的要求和原则,根据茶园所处地形、地势的不同以及茶园的衰老成因和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更新改造方向和技术措施。

3.1 改造老茶园的基础设施

茶园道路偏小、排灌水设施缺乏都会给茶园管理带了诸多不便,更新改造老茶园应优先考虑搞好茶园的基础设施问题。同时,昭平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多茶园都可以打造成生态观光茶园,有条件的话,应搞好基础建设,如硬化入园观光道路、设立观光平台等。茶园道路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的利用,同时,应有利于茶园的布置,便于运输、耕作,尽量少占用耕地。路网要设有干道、之道、和步道。排灌水设施最好有蓄水、供水、排水3个方面。根据昭平县茶园多在山地的特点,建议在山地茶园适合收集雨水的地方建造适量的小水池,用来收集雨水。排水沟应能将雨水分散排出园外,避免集中排洪,防止水土流失。

3.2 改造老茶园的规划布局

首先要改变茶行短小、梯级不明显等现象,使得茶园成排成行,达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对于比较稀疏、零乱、矮小、衰老的茶园,建议重新按等高线种植,设置茶行;对于太长的茶行,应适当分设操作道,以利田间管理时方便进出;一些茶园是顺坡种植的,应重新调整种植行,使茶行等高种植;对于无埂、无梯的茶园则要重新开挖,筑梯筑埂,保持梯面等高平行。

3.3 改善老茶园的生态环境

茶园内间种一定量的树木,可以有效地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如提高茶园内的湿度、改变光照、稳定温度;可以引来一些鸟类在树上栖息,捕食一些害虫,减少茶园害虫的发生量;还可以为茶农遮阳挡风。茶园间种树木应选种大型的灌木类树木,树木间距载20 m左右为宜,种植太密会影响影响光照,太疏又起不到调节茶园小气候的作用。间种树木应注意不选择树势生长快的树种、不选择落叶树种、不选择果树(果树施用农药会影响茶叶品质)。昭平县茶园最好种八角、桂花等树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老茶园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茶叶的香味等品质。

3.4 改善老茶园的土壤肥力

改善老茶园的土壤肥力主要是通过深翻培土。勤耕深耕,能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具体做法是在冬季管理时,在茶树行间或距茶根部10~20 cm处,挖深30 cm、宽40 cm的沟,将表土、肥土、杂草和一定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等填入后再培上新土。其次,对于土层浅、质地差的低产茶园,采用改土、培土结合,施入有机肥的方法,加深活土层,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另外,茶园套种绿肥,茶园辅草等措施也能有效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土壤松疏,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5 改善老茶园的树形树势

改善老茶园的树形树势,培育理想的树冠,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具体采取什么方式,要视茶树树龄及茶树生长情况而定。修剪多在秋、冬季节进行。对于树冠“鸡抓枝”丛生,生产枝细弱,育芽力降低的老茶树,可以采用深修剪的方法进行改造,主要是剪去树冠顶部10~15 cm的新梢和剪去树冠内密集、细弱的枝条,并清除茶树逢中的弱枝、病虫枝、拖地枝等。对于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还有较强生育能力的茶树应进行重修剪。具体做法是在离地35~40 cm处剪去上部枝条,并清除下部枯枝、落地枝。而对于树势力十分衰老、骨干枝基本失去再生能力的茶树则要采取台刈的修剪方法進行彻底的改造。一般是每株茶树留1~2根生产枝,其余的枝条在离地面15~20 cm处一次性剪去。

3.6 低产老茶园的改植换种

茶园改植换种有一次性完成,也有分数次完成的两种不同操作形式。一次性完成改植换种是将原来的老树一次性根连根挖除,重新规划、整地、施肥和种上新的茶树品种。分数次完成的改植换种则可以以老养新,避免改植换种3~4 a武茶可摘的现象,减少投资成本。具体做法是间隔地挖去几行老茶树,中上新茶树,2~3 a后再挖去其他老树,换种新茶树。此外,对于茶园基础好,但茶树品种差茶园,通过低位嫁接换种技术也可以实现茶园更新换种。嫁接换种见效快,投资少,但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实际用还比较少。

3.7 加强改造后的茶园管理

3.7.1 增施肥料

更新后,茶树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并且大量萌发新枝,要求提供更多的营养。所以,要重视茶园冬季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在开春茶树发芽前后,结合中耕除草再施追肥。

3.7.2 合理采摘

改造后1~2 a,采摘要以培养树冠为主。在茶树高未达到70 cm,树幅未超1 m时,只能打顶培养树冠,采高留低,采中留边,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生产枝数量。

4 结语

昭平县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老茶园,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茶树普遍老化,产量少、产值低,亟待改良。在地方政府主导、企业带领、农户参与下,通过企业连片承包、集约化管理,一定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带领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骆耀平.名优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陈有辉.昭平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2011(19).

[3]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措施
猪腹泻病防控措施
治疗猪气喘病的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