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秸秆还田技术与注意事项

2015-08-22孙洋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化肥农作物有机肥

孙洋

摘 要 农作物秸秆占作物总产的50%左右,是能直接利用的极其丰富的可再生有机资源。基于此,描述秸秆利用现状及其原因,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的作用以及对作物的影响,并介绍了秸秆还田的方式和注意事项,针对当前秸秆利用现状,大力提倡秸秆还田,使作物秸秆得到有效的再利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技术;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1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作物秸秆是一项非常宝贵的生物资源,通过还田可减少土壤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减缓土壤冲蚀,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可取得与施用有机肥同样的效果,从而增加种植业收入。同时,可以节省劳工,降低运输费用和种植业成本,便于机械作业,还可以减轻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1]。但随着农用化肥产品的推出,有机肥不在被农户所青睐,不再将作物秸秆作肥料使用。因此,秸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

1 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其原因

多年来,经过对周边乡镇的一些调查,发现秸秆再利用于生产在我区的相当低。在农村农作物秸秆普遍用作柴火,个别人为图方便,则直接在田间放火焚烧。这既降低了作物秸秆的利用,还污染了空气环境,甚至在局部地区还严重影响了航空安全、高速交通安全等。很少有人将作物秸秆用作有机肥翻埋入土,大部分农户认为秸秆中那点养分,用很少量的化肥就可以完全替代,而且还省工、省力、省事。农户并没有意识到由于土壤缺少有机物质,土壤的肥力在逐渐下降,而只是一味的增加化肥用量,以保持作物的产量。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化肥的增产作用已深入人心,缺乏对农作物秸秆再利用的科学认识,与大量施用有机肥相比,施用少量化肥就能使作物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因此,许多种植户认为施用有机肥是费力不讨好,且多此一举。这就需要加强对种植户关于有机肥的宣传,提高他们对有机肥的认识,特别是对作物秸秆通过还田变有机肥再利用的认知,改变种植户心中有了化肥,有机肥作用不大的错误观点,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2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作用

2.1 增加土壤有机质

增强土壤肥力作物秸秆的成分主要是一定数量的蛋白质、糖、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这些物质在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为土壤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质。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就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进入土壤的作物秸秆和植物残体,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有机物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因此,秸秆还田可增加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肥力。

2.2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增强土壤有机质活性土壤中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有机营养型,作物秸秆的还田施入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碳源和能源,使微生物在土壤得到大量繁殖,有机物质就能得到快速分解,释放出养分以供作物生长,使土壤活性不断增强、肥力不断更新。土壤中与氮、磷、钾等循环有关的一些生物酶类的活性也在作物秸秆施入土壤后得到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酶活性的变化进一步使秸秆中的养分转变成作物能利用的有效养分,土壤的肥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3 增加产量

降低成本通过农作物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增强,化肥施用量明显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农作物养分呈多元化,作物产量明显增加,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3 秸秆还田的方式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发展较快,还田方式很多。其方式主要有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直接还田和焚烧还田4种方式。其中,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在我国传统农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1 堆沤还田

作物秸秆堆沤腐解还田是解决当前我区有机肥源短缺的主要途径,也是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沤制方式大致分为堆肥和水沤,采用“腐秆灵”进行。

堆肥先按每100 kg鲜秆用“腐秆灵”0.3~0.4 kg对水至35~50kg备用,水的份量依据农家肥的干湿情况而定,以菌液刚好淋过堆肥为度。然后把作物秸秆平铺于地面,铺成宽约1.5 m,高约15 cm,长2 m的秸秆层,再取适量已对水的“腐秆灵”均匀淋或泼于作物秸秆上。继续再铺第2层约15 cm厚的秸秆,再淋一次已对水的“腐秆灵”。以后没铺一层秸秆均匀淋一次已对水的“腐秆灵”。以铺满10层为一堆,堆肥完成后用黑膜或稻草覆盖,以便保湿保温,在堆沤发酵过程中可产生55~700 ℃的高温,可杀死肥料中的病原菌、虫卵和草籽等。堆沤中间若能翻堆1~2次,腐熟会更彻底、效果更好。秸秆堆沤在夏季经7~10 d便初步腐烂,可撒施于田面耕耙做基肥,不会影响耕耙操作,而像玉米秆和其他较坚硬的秸秆经20~30 d后待其完全腐熟后作肥料使用。

水沤主要用于稻田就地压秆,水稻收割后把脱粒后的稻秆均匀撒于田面,放水7~10 cm深,结合机耕压秆时均匀施用“腐秆灵”。667 m2用量为2~3 kg,压秆后困水防止菌类流走,淹沤7~10 d,稻秆便全部软化并初步腐解。

沤制时,不论采用堆肥或水沤法,均需保持一定水分,如果发现秆堆过干或田间缺水时,应立即浇水或灌水入田保持水层,这样才有利于加速腐烂。

3.2 焚烧还田

这种还田方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燃料处理后再将灰还田;二是在田间直接燃烧,但直接燃烧浪费能源,污染空气,还严重影响交通安全、航空安全,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

3.3 过腹还田

就是将农作物秸秆作青饲料,通过畜禽消化后的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無副作用,最具有生态性。

4 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

作物秸秆还田后,作物的生长态势同秸秆类型、粉碎程度、秸秆数量、C/N比值,翻压深度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秸秆还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麦秸秆、稻草还田时,因其秸秆C/N比例大(约为90∶1),土壤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就需消耗一定数量的氮素来营养自身,如不调整好C/N比例,就会造成土壤中微生物与农作物在苗期生长争氮,常出现幼苗植株矮小或发黄,新根较少,色泽异常等现象,制约生长。因而,秸秆还田应尽量避开播种和移苗期,并且最好能与适量的氮肥配施。

二是水田秸秆腐烂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机酸,积累易产生危害。水浆管理是应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减少有机酸积累,以改善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同时,减轻对作物根系的危害。

三是秸秆还田时应使用无严重传播病虫害的秸秆,在以翻压还田方式将秸秆翻埋入土后,不宜将秸秆埋得过深,可以推广固定厢沟埋草技术。

5 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秸秆通过还田不仅能有效的利用,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土壤活性,保持“地力常新”。因此,应大力提倡作物秸秆还田,变废为宝,以培肥土壤,增强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能保护环境,平衡生态。只有让秸秆还田的益处深入人心,使人们抛弃“重无机,轻有机”的观念,才能使土壤不会因为过分支出而衰竭,才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使农作物达到稳产、高产、优质。

参考文献

[1]任万君,陈远学.秸秆还田新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3-134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化肥农作物有机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保障粮食安全 有机肥行业如何先行?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